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治疗冠心病(CHD)合并心脏瓣膜病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CHD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90例,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同期组与非同期组,每组45例。非同期组予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非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治疗,同期组予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治疗。对比两组手术优良率、术后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水平、心功能分级、缺血持续时间、缺血发生次数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结果同期组手术优良率(95.56%,43/45)高于非同期组(80.0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呼吸机应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非同期组(t=19.73、14.75,P均<0.05)。术后3个月,同期组LVEF高于非同期组,LVED短于非同期组(t=6.19、4.02,P均<0.05)。同期组心功能分级优于非同期组(U=3.21,P=0.001)。术后3个月,同期组缺血持续时间短于非同期组,缺血发生次数少于非同期组(t=15.30、51.24,P均<0.05)。同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67%,3/45)低于非同期组(24.44%,1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治疗CHD合并心脏瓣膜病有利于提高手术优良率,改善心功能水平、缺血状况,加快患者恢复,手术安全性良好。

  • 标签: 冠心病 心脏瓣膜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心脏瓣膜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左心吸引压力监控技术用于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效果。方法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的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40~64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Ⅱ~Ⅳ级,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LVEF≥4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传统左心吸引组(T组)和左心吸引压力监控技术组(M组)。T组根据左心吸引量和野清晰程度,调整左心吸引泵的转速;M组通过对左心吸引管内压力的实时监测,调整左心吸引泵的转速。吸闭恢复正常吸引后取左心回血,测定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记录左心吸闭后调整次数、中血红蛋白尿和术后吸引管沉淀物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M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中血红蛋白尿发生率和术后吸引管沉淀物发生率降低,左心吸闭后调整次数减少(P<0.05)。结论左心吸引压力监控技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心脏手术体外循环。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手术 左心吸引压力监控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停机困难,转为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辅助期间更换ECMO系统的经验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9月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停机困难,行ECMO治疗期间出现膜肺堵塞,并成功更换ECMO系统,观察更换ECMO系统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变化。结果6例患儿接受VA-ECMO辅助治疗,男3例,女3例,年龄为1~3个月,体重3.0~4.9 kg,ECMO系统更换过程顺利,耗时175~209 s,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稳定,ECMO支持时间为134~249 h,在心脏收缩功能得到改善后,均成功撤机,生存出院。结论通过改良ECMO系统更换时液体置换的方式,可以充分地利用原系统内的血液成分,避免了血液有形成分的丢失,根据快速置换的预案处理,并不会增加置换的风险。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体外循环 婴幼儿 体外膜肺氧合系统更换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停机困难,转为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辅助期间更换ECMO系统的经验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9月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停机困难,行ECMO治疗期间出现膜肺堵塞,并成功更换ECMO系统,观察更换ECMO系统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变化。结果6例患儿接受VA-ECMO辅助治疗,男3例,女3例,年龄为1~3个月,体重3.0~4.9 kg,ECMO系统更换过程顺利,耗时175~209 s,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稳定,ECMO支持时间为134~249 h,在心脏收缩功能得到改善后,均成功撤机,生存出院。结论通过改良ECMO系统更换时液体置换的方式,可以充分地利用原系统内的血液成分,避免了血液有形成分的丢失,根据快速置换的预案处理,并不会增加置换的风险。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体外循环 婴幼儿 体外膜肺氧合系统更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中自体血回收回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录入中国心外科数据库(CCSR)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1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中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并回输(n=76);对照组中未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并输注库存血(n=76),因中被排除4例,实际对照组72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时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术后24 h引流量、库血输注量、肺功能、肾功能等参数,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输血量、输血相关不良反应、肺功能、肾功能改变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库血输注量减少,肺功能、肾功能等显著改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第1天的血液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未发生输血相关性发热、过敏反应等,而对照组出现严重发热反应3例、过敏反应1例。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中自体血回收回输可明显减少异体血输注量和输血不良反应,肺功能、肾功能均得到更好保护,术后凝血及恢复情况与输注库存血患者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冠心病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自体血回收 异体血 自体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