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2例不相关的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和粗犷面容的患儿进行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探讨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为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例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和家族史,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儿致病基因,确定可疑变异位点后对家系成员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两例患儿临床均表现为整体发育迟缓、粗犷面容、低张力、先天性心脏病、漏斗胸等,患儿1携带ARID1B基因c.3586delC(p.Gln1196Serfs*15)杂合新发变异,患儿2携带ARID1B基因c.4954_4957delACGT(p.Thr1652Glyfs*31)杂合新发变异,两个变异均未见既往研究报道,且均未见gnomAD数据库收录。结论明确了ARID1B基因的无义变异为两个Coffin-Siris综合征1型患者的致病原因。进一步丰富了中国Coffin-Siris综合征1型患者的表型谱和突变谱,并为受累家庭的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Coffin-Siris综合征1型 ARID1B基因变异 粗犷面容 智力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对2个不相关的精神运动发育迟缓、面容异常的患儿进行临床和基因变异分析,探讨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为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个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和家族史,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儿致病基因,确定可疑变异位点后对家系成员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两例患儿临床均表现为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体格增长缓慢、面容异常,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家系1患儿携带ASXL3基因c.3096dup(p.P1033Tfs*2)杂合新发变异,家系2患儿携带ASXL3基因c.3253G>T(p.G1085*)杂合新发变异,且这两个变异均未见既往研究报道。结合两个家系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检测结果,推测这两名患儿均为ASXL3基因致病变异导致的Bainbridge-Ropers综合征。结论报道了两个Bainbridge-Ropers综合征家系,丰富了中国BRS患者的表型谱和突变谱,明确了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为家系的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Bainbridge-Ropers综合征 ASXL3基因 发育落后 面容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DDX3X基因变异所致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方法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和Sanger测序分别进行变异检测和家系验证,同时对DDX3X基因变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携带DDX3X基因的一个杂合新发变异NM_001193416.3:c.1332_1333delCT(p.Leu445Serfs*19),其父母均未携带相同变异。结论确诊了1例DDX3X基因变异所致的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扩大了DDX3X基因的变异谱,为患儿的临床诊断和家系的产前诊断提供了参考。

  • 标签: DDX3X基因 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 全外显子组测序 Sanger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MTOR基因变异致Smith-Kingsmore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明确诊断的2例MTOR基因变异致Smith-Kingsmore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以“MTOR”和“Smith-Kingsmore”为关键词分别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OMIM进行检索(建库至2021年8月),总结MTOR基因变异特点及其导致Smith-Kingsmore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2例患儿均为女性,分别为1岁6月龄和2岁,发病年龄均在婴儿期,均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巨头畸形及面容异常,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均发现MTOR基因新发杂合变异,1例携带c.5395G>A(p.Glu1799Lys),另1例携带c.7234G>C(p.Asp2412His)。文献检索未见中文文献,国外文献报道具有详细表型的MTOR基因变异致Smith-Kingsmore综合征患者45例,共发现11个基因变异,均为杂合错义变异,28例(62%)患者携带c.5395G>A(p.Glu1799Lys),考虑为热点变异。c.7234G>C(p.Asp2412His)未检索到相关文献。结合本组2例患儿,共总结47例患者临床特点,其中发育迟缓或智力障碍46例,发育倒退9例,巨头畸形42例,面容异常30例,肌张力减低16例,合并孤独症谱系障碍17例、多动症3例、强迫症3例,眼部疾病13例,皮肤血管畸形11例,低血糖9例。结论Smith-Kingsmore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育迟缓或智力障碍、巨头畸形、面部畸形,可合并癫痫、孤独症谱系障碍、肌张力低下、低血糖等表现。MTOR基因变异是其致病原因。

  • 标签: 基因 发育障碍 巨头畸形 Smith-Kingsmore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全外显子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及基于外显子数据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分析对不明原因发育迟缓儿童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的全面发育迟缓(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GDD)患儿为研究对象。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2例患儿及父母进行WES检测及外显子数据的CNVs预测,结合患儿临床表型筛选候选变异。对候选变异利用Sanger测序/CNV-Seq完成验证和家系分离分析,最终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指南完成致病性评估和遗传诊断。结果102例GDD患儿中检测出与疾病相关的致病性变异32例,阳性诊断率为31.3%(32/102),其中单核苷酸变异的阳性诊断率为18.6%,基于外显子数据CNVs预测的阳性诊断率为12.7%。McNemar检验显示,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诊断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将基于外显子数据的CNVs检测纳入WES检测,可提高GDD的临床遗传学诊断率,对不明原因发育迟缓儿童的早期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全面发育迟缓 全外显子测序 基因组拷贝数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后微意识状态儿童昏迷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39例微意识状态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电刺激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刺激频率40 Hz、强度10~15 mA,每日2次,每次4 h,共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昏迷恢复量表修改版(CRS-R)评分对2组患儿的昏迷情况进行评定,记录2组患儿上肢体感诱发电位N20潜伏期、N20/P25波幅。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CRS-R评分、N20潜伏期及N20/P25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电刺激组治疗后CRS-R评分[13.00(10.00,14.75)分]及N20/P25波幅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N20/P25波幅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电刺激组CRS-R评分、N20/P25波幅较为优异(P<0.05)。结论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可提高脑损伤后微意识状态儿童的CRS-R评分、提高N20/P25波幅,有助于意识恢复。

  • 标签: 微意识状态 正中神经电刺激 昏迷恢复量表 体感诱发电位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