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中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受损的关联,为提高人口健康预期寿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利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以2011年数据为基线,分别在2013、2015和2018年随访ADL结局,且以2013年和2015年新进入队列的人群作为基线。剔除三次基线人群中已发生ADL的中老年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S组分异常及异常数目对中老年人群ADL受损的影响。结果观察总人年数为59 795人年,发生ADL受损人数为1 011人,发病密度为16.91/1 000人年。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分析MS组分异常种类发现,1种MS组分异常、血脂异常合并高血糖、超重/肥胖合并1种MS组分异常、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高血压合并高血糖及MS分别是没有MS组分异常中老年人发生ADL风险的1.29(95%CI:1.12~1.50)倍、1.32(95%CI:1.07~1.64)倍、1.78(95%CI:1.22~2.59)倍、2.48(95%CI:1.59~3.85)倍、3.51(95%CI:1.66~7.43)倍及1.80(95%CI:1.40~2.32)倍;与没有MS组分异常的中老年人比较,1、2和≥3种MS组分异常使中老年人ADL受损风险分别增加30%(HR=1.30,95%CI:1.13~1.51)、54%(HR=1.54,95%CI:1.28~1.85)和87%(HR=1.87,95%CI:1.45~2.41),随着MS组分异常数目的增加,中老年人发生ADL风险升高,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P<0.001)。结论MS组分异常是中老年人发生ADL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和干预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及MS可以降低或延缓ADL受损的发生。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前瞻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病对我国中老年人跌倒伤害风险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以2011年基线调查募集的13 670名≥45岁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并追踪至2018年,其中45~59岁中年人7 443例(54.45%),≥60岁老年人6 227例(45.55%)。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年龄人群慢性病种类、患慢性病数目及与其他暴露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中老年人跌倒伤害风险的影响。结果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未患慢性病的中年人相比,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关节炎使跌倒伤害风险分别增加21%(HR=1.21,95%CI:1.02~1.45)和27%(HR=1.27,95%CI:1.12~1.43);与未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患肾脏病使跌倒伤害风险增加26%(HR=1.26,95%CI:1.03~1.53)。中老年人群患慢性病数与跌倒伤害风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χ2=133.61,P<0.001),且是线性关系;与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完好和无跌倒伤害史的非慢性病中老年人相比,女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和有跌倒伤害史的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跌倒伤害风险分别增加了64%(HR=1.64,95%CI:1.43~1.89)、66%(HR=1.66,95%CI:1.39~1.99)和158%(HR=2.58,95%CI:2.24~2.97)。结论患慢性病数与我国中老年人跌倒伤害风险呈正向线性关系,女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和有跌倒伤害史的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是重点干预的高危人群,建议及时将跌倒伤害预防窗口前移至中年期。

  • 标签: 中老年人 跌倒伤害 慢性病 队列研究 交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老年人睡眠时长对认知障碍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招募的9 679名认知完好老年人的调查信息作为基线数据,随访该队列人群至2018年,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的不同睡眠时长与其认知障碍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与睡眠时长为6 h的老年人比较,睡眠时长≤5 h的老年人发生认知障碍风险增加30%(HR=1.30,95%CI:1.05~1.62),睡眠时长为7、8和≥9 h的老年人发生认知障碍风险分别增加34%(HR=1.34,95%CI:1.09~1.64)、40%(HR=1.40,95%CI:1.17~1.69)和43%(HR=1.43,95%CI:1.19~1.70)。趋势检验显示,随着睡眠时间的延长(>6 h)老年人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存在剂量反应关系(P<0.001)。而自评睡眠质量与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无关。结论我国≥65岁老年人的睡眠时间过短和过长可以增加其患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优化睡眠时长可以延缓认知障碍的发生。

  • 标签: 认知障碍 睡眠时长 队列研究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型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ISC)的手术时机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1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陀分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例)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外科(3例)收治的27例进展型I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首次急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或反复发作后突然加重至手术时间<7 d[即急诊挽救性手术组(ESS组),15例];另一组按常规时间手术(即非ESS组,12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复查脊椎MRI以判断病变是否残留或复发;采用改良Aminoff-Logue量表评分(mALs)判断脊髓功能,其中较术前提高≥1个等级为改善,不变为稳定,降低≥1个等级为恶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判断ESS是否为影响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27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随访时间为(51.7±19.9)个月(12~8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病变均无复发。至末次随访,17例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10例患者的脊髓功能稳定。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病变累及脊髓节段、家族史、伴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或多发ISC、术前mALs、病变横径比及矢状径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S组较非ESS组的发病至手术时间短[分别为(3.8±1.9)d、(10.7±4.7)d,P<0.05],且术后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的患者占比高(分别为13/15、4/1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SS是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保护性因素(OR=0.077,95%CI:0.011~0.521,P=0.009)。结论选择急诊挽救性手术可更好地改善进展型ISC患者的脊髓功能。且手术时机是影响进展型ISC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脊髓 血管瘤,海绵状,中枢神经系统 治疗结果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肝内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TLSs)的数量、类型及内部Treg、Tfh浸润水平与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Kasai手术患儿30例(BA组)肝脏标本,根据患儿术后5年的随访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BA-Good,19例)、预后不良组(BA-Poor,11例),7例胆总管囊肿患儿肝脏标本为对照组。肝楔形活检样本行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LSs的形态特征并通过细胞计数将其分为Ⅰ型,Ⅱ型,Ⅲ型,比较不同组间TLSs总数及分型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TLSs中Treg与Tfh的浸润水平差异。组间进行Mann-Whitney U和Kruskal-wallis检验,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①BA组的TLSs总数[9. 50(7. 75,13. 75)]较对照组[6. 00(4. 00,6. 00)]显著增加(P =0. 0002);BA组Ⅰ型TLSs的百分比明显降低[(27. 53±2. 04)%比(49. 22±6. 18)%,P= 0. 0022],Ⅲ型TLSs的百分比明显升高[(28. 82±2. 27)%比(9. 18±3. 26)%,P =0. 0007]。②Ⅲ型TLSs的百分比预后不良组较预后良好组显著升高[(39. 25±2. 85)%比(22. 79±2. 22)%,P= 0. 0020]。③以Ⅲ型TLSs百分比和患儿的预后绘制ROC曲线:AUC为0. 93,P =0. 0001,36. 50%为最佳临界值,敏感度为0. 82,特异度为1. 00。④与对照组相比,BA组TLSs内部Tfh的浸润水平明显升高[(0. 0391±0. 0042)%比(0. 0063±0. 0027)%,P =0. 0018],Treg的浸润水平显著降低[(0. 0023± 0. 0014)%比(0. 0082±0. 0021)%,P <0. 0001]。⑤Ⅲ型TLSs的百分比≥36. 50%时,Tfh细胞的浸润水平有升高趋势[(0. 0469±0. 0051)%比(0. 0344±0. 0032)%,P =0. 0524],Treg的浸润水平明显降低[(0. 0012±0. 0001)%比(0. 0016±0. 0001)%,P =0. 0052]。结论胆道闭锁肝脏中TLSs数目增多,Ⅲ型TLSs的百分比增加提示患儿预后不良;胆道闭锁肝组织TLSs中Tfh浸润水平增加,Treg浸润水平降低,共同促进了TLSs的成熟,与患儿预后不良有关。

  • 标签: 胆道闭锁 三级淋巴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镜下钳夹治疗复发性气管食管瘘(recurrent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rTEF)的技术要点,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1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采用胃镜下钳夹治疗4例rTEF患儿的临床资料。4例患儿中,男女各2例,接受胃镜下钳夹治疗的年龄为5月龄至6岁,体重为4~16.5 kg。4例患儿均为食管闭锁(esophageal atresia,EA)一期根治术后,其中2例为Ⅲb型,1例为Ⅲa型;另1例初次手术于当地医院完成,具体分型不详。结果4例rTEF患儿存在5处TEF,共进行7次胃镜下钳夹术,手术时间9~46 min。其中2例患儿分别钳夹1次后瘘口愈合;1例存在2处瘘口的患儿钳夹3次后愈合;另有1例患儿钳夹2次后仍存在rTEF,进行手术治疗后治愈。3例内镜治疗成功的患儿分别随访4~7个月,呛咳、反复肺炎等症状消失,复查食管造影及胃镜未见TEF复发,手术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胃镜下钳夹治疗EA术后rTEF安全,短期随访具有良好疗效,可作为治疗该疾病的一种新的手术选择。

  • 标签: 食管闭锁 气管食管瘘 胃镜检查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累及肝内外胆管,虽然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手术)可以恢复部分胆汁引流,但是肝内胆汁淤积和肝纤维化的程度在术后可能会持续进展。调节胆汁酸代谢和肝纤维化的药物近年来发展较快,部分药物对治疗BA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胆道闭锁 胆汁淤积 肝纤维化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深圳市宝安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拟行急诊手术治疗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31例,女29例,年龄(68.42±4.86)岁,年龄范围为60~80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与生理盐水组,每组30例。右美托咪定组将右美托咪定配成浓度为4 μg/ml的溶液,全身麻醉诱导前10 min给予负荷量0.5 μg/kg,输注10 min,术中以每小时0.3 μg/kg泵注至呼吸恢复时(T5);生理盐水组在相同的时间段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静脉泵注。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T2)、手术开始时(T3)、术毕(T4)、T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管活性药物(乌拉地尔、去氧肾上腺素、艾司洛尔、阿托品)和麻醉药物(丙泊酚)的用量。结果两组患者在T1、T2、T3、T4、T5时监测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术中出血量[(456.67±58.33)ml]少于生理盐水组[(505.00±71.1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丙泊酚[(867.33±52.06)mg]、乌拉地尔[(26.67±6.06)mg]、艾司洛尔[(11.67±7.47)mg]用量多于右美托咪定组[(693.33±41.81)mg、(13.50±3.97)mg、(1.33±3.46)mg],阿托品[(0.08±0.19)mg]用量少于右美托咪定组[(0.32±0.31 )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使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加平稳,减少丙泊酚和乌拉地尔、艾司洛尔的使用量,增加阿托品的使用量,且能减少手术出血量。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老年高血压 脑出血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深圳市宝安中心医院(深圳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麻醉科收治的60例择期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患者,男31例,女29例,年龄(55.57±6.90)岁,年龄范围为38~64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CLCVP组和常规中心静脉压(NCVP)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平均切肝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输血量、输血例数,术前和术后1 d、术后3 d、术后6 d的血浆白蛋白、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肌酐、血尿素氮的水平,以及两组患者术后是否有气体栓塞发生。结果CLCVP组平均切肝时间[(84.50±5.12)min]、平均出血量[(605.00±128.89)ml]、平均输血量[(366.67±57.74)ml]及输血例数(3例)均少于NCVP组[(102.53±6.76)min、(881.67±152.27)ml、(518.19±87.39)ml、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6 d,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空气栓塞。结论CLCVP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中能明显减少平均切肝时间、平均出血量、平均输血量、输血例数,但不会对术后1 d、术后3 d、术后6 d的肝肾功能有明显的影响且不会增加发生空气栓塞的风险。

  • 标签: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 腹腔镜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型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ISC)的手术时机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1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陀分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例)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外科(3例)收治的27例进展型I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首次急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或反复发作后突然加重至手术时间<7 d[即急诊挽救性手术组(ESS组),15例];另一组按常规时间手术(即非ESS组,12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复查脊椎MRI以判断病变是否残留或复发;采用改良Aminoff-Logue量表评分(mALs)判断脊髓功能,其中较术前提高≥1个等级为改善,不变为稳定,降低≥1个等级为恶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判断ESS是否为影响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27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随访时间为(51.7±19.9)个月(12~8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病变均无复发。至末次随访,17例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10例患者的脊髓功能稳定。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病变累及脊髓节段、家族史、伴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或多发ISC、术前mALs、病变横径比及矢状径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S组较非ESS组的发病至手术时间短[分别为(3.8±1.9)d、(10.7±4.7)d,P<0.05],且术后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的患者占比高(分别为13/15、4/1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SS是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保护性因素(OR=0.077,95%CI:0.011~0.521,P=0.009)。结论选择急诊挽救性手术可更好地改善进展型ISC患者的脊髓功能。且手术时机是影响进展型ISC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脊髓 血管瘤,海绵状,中枢神经系统 治疗结果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脉络膜前动脉(AChA)起始端动脉瘤与AChA的位置关系,提出新的分型方法,针对不同分型采用个体化的介入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34例AChA起始端动脉瘤患者资料。新分型将不涉及AChA的动脉瘤归为Ⅰ型(无关型),涉及AChA归为Ⅱ型(有关型),再将后者细分为Ⅱa(瘤颈型)、Ⅱb(瘤体型)和Ⅱc(直接型)。除4例无症状微小动脉瘤予随访外,30例患者行介入动脉瘤栓塞。术后即刻以及在DSA随访中,利用Raymond分级评定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3 d内常规行MRI或CT检查;术前、术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状态。采用χ²检验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果AChA起始端动脉瘤Ⅰ型9例,Ⅱa型15例,Ⅱb型10例,无Ⅱc型。4例(Ⅰ型2例,Ⅱa和Ⅱb型各1例)无症状、微小动脉瘤予随访,30例(Ⅰ型7例,Ⅱa型14例,Ⅱb型9例)接受个体化介入治疗。12例(Ⅰ型4例,Ⅱa型5例,Ⅱb型3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5例(Ⅰ型3例,Ⅱa型7例,Ⅱb型5例)行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Ⅱa型2例,Ⅱb型1例)单纯置入支架(其中密网支架2例)。6例(6/7)Ⅰ型动脉瘤术后即刻达到Raymond-Ⅰ级栓塞(致密栓塞),Ⅱ型均为Raymond-Ⅱ~Ⅲ级(部分栓塞),3组间栓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43,P<0.001)。6例患者术中出现AChA显影不佳(Ⅱa型1例,Ⅱb型5例),Ⅱb型动脉瘤患者术中出现AChA损伤风险最高(χ2=10.308,P=0.006)。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与术前相比,mRS评分2例改善,1例下降,其余无变化;DSA随访15例,动脉瘤稳定10例,加重3例,好转2例。结论AChA起始端动脉瘤新分型有助于指导选择个体化的介入策略,Ⅰ型动脉瘤应尽量致密栓塞,Ⅱ型动脉瘤应在保留AChA基础上部分栓塞,Ⅱb型术中AChA损伤风险最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介入性 脉络膜前动脉 分型
  • 简介:摘要对于初始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是否行原发瘤切除既有共识,也有争议。有症状患者行原发瘤切除已成为共识。然而,对于无症状患者是否行预防性原发瘤切除仍存在较大争议。支持切除者认为:原发瘤切除能预防包括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为后续化疗创造条件。而反对者认为:术后恢复及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将推迟全身化疗开始的时间,增加转移瘤进展风险。笔者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原发瘤与肠道并发症的关系以及原发瘤切除是否带来生存获益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转移瘤不可切除的Ⅳ期结直肠癌最佳的治疗模式。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Ⅳ期 不可切除 原发瘤切除 共识 争议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局部进展期期直肠癌患者经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采用随访等待观察与根治性手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两种治疗策略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年9月16日至2018年1月9日期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接受nCRT并获得cCR的Ⅱ~Ⅲ期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排除5年内确诊其他恶性肿瘤、未在本中心规律随访1年以上以及nCRT后复查项目不全者。共计238例患者入组,男性151例、女性87例;中位年龄57(27~83)岁;临床肿瘤TNM分期Ⅱ期61例、Ⅲ期177例。nCRT采用同期放化疗20例,同期放化疗+诱导/巩固化疗218例。放疗采用调强放射治疗技术,肿瘤靶区(GTV)50 Gy/25次/5周,CTV 45~46 Gy/25次/5周,227例放疗总剂量在45.0~50.6 Gy之间;同期化疗仅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27例,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211例。59例采用等待观察治疗策略(等待观察组),179例在nCRT后6~12周接受TME手术(根治手术组)。两组患者自治疗结束起每3个月随诊1次,至3年后改为每半年随访1次。比较两组的整体生存率(O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和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等生存情况,并分析挽救性治疗情况和两组保肛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进行时序检验。结果选择TME手术者其nCRT结束距手术的中位时间59 d,术后病理完全缓解(pCR)63.1%(113/179)。中位随访时间41.8(12.0~99.0)个月,全组3、5年OS分别为98.4%和96.5%,3、5年LRFS分别96.5%和96.5%,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9.8%和88.0%,3、5年DMFS分别为91.0%和87.9%。等待观察组与根治手术组3年OS分别为100%和97.9%,5年OS分别为90.6%和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9)。随访期间,等待观察组局部复发7例,均出现在治疗后2年内,3年局部复发率为12.9%,高于根治手术组(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挽救手术成功率为5/6,挽救性治疗后,两组的L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等待观察组和根治手术组的3年DMFS分别为88.4%和8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3)。等待观察组7例局部再生长后发生或同时合并远处转移3例。等待观察组保肛率为89.8%(53/59),高于根治手术组73.7%(132/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下缘距肛缘≤5 cm患者,等待观察组保肛率88.0%(44/50),显著高于根治手术组54.4%(56/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nCRT获得cCR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选择等待观察治疗策略安全可行、保肛率高,但仍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加以确认。

  • 标签: 直肠肿瘤,局部进展期 新辅助放化疗 临床完全缓解 等待观察 无造口生存率
  • 简介:摘要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主要手段,但是术后复发率较高。对于可切除肝转移病灶,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以缩小肿瘤,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降低术后复发;但是也可能会引起肝损伤,延误手术。目前对于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是否应该行新辅助化疗,以及如何筛选新辅助化疗的获益患者,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及笔者所在中心的临床实践,从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化疗的发展、新辅助化疗适应证的指南推荐、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新辅助化疗的常见问题四个方面,对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化疗的认识和思考进行详细阐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化疗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介入技术在脑、脊髓富血运肿瘤(RVT)诊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集团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34例脑、脊髓R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MRI、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初步判断为可疑RVT。之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评估肿瘤的血运、动静脉走行及受累情况,对于符合栓塞指征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术后行DSA评估血管栓塞效果,分为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术后1 d或6~9 d行肿瘤切除术。根据患者是否行介入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和未介入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完全切除率。结果234例患者中,56例(23.9%)无需栓塞,178例(76.1%)需要栓塞,其中127例(71.3%)存在适合栓塞的血管,另51例(28.7%)则无适合的血管。127例患者的栓塞结果,其中34例(26.7%)为优,62例(48.8%)为良,26例(20.5%)为一般,5例(4.0%)为差;总体栓塞有效率为96.1%(122/127)。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为脑神经短暂性损伤,1例为卒中。234例患者中,127例为介入治疗组,107例为未介入治疗组;两组的性别、年龄、手术入路及病理学类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未介入治疗组比较,介入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分别为(571.3±100.3)ml、(1 020.4±267.9)ml,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分别为4.7 %(6/127)、12.1 %(13/107),P=0.038]及肿瘤完全切除率高[分别为91.3%(116 /127)、80.4%(86/107),P=0.015]。结论通过神经介入技术评估和治疗脑、脊髓RVT是安全、有效的,可有效减少肿瘤切除术中的出血量、提高肿瘤完全切除率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脊髓 栓塞,治疗性 富血运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C-MRI)评估烟雾病患者脑血管重建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血流动力学,分析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CH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接受联合血管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PC-MRI检查,记录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颞浅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量以及血管管腔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 ROI)面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HS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80例烟雾病患者,男性35例(43.75%),年龄(42.4±10.1)岁(范围19~60岁)。术后6个月时颞浅动脉血流速度(P<0.05)、血流量(P<0.01)及ROI面积(P<0.01)均较术前显著增加,而椎动脉血流量变慢(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伴有糖尿病、优势半球侧手术、术前颞浅动脉血流速度加快、颈内动脉流量变小以及颈外动脉流量升高是烟雾病患者术后发生CHS的可能危险因素。多变量分析显示,优势半球侧手术[优势比(odds ratio, OR)4.62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nal, CI)1.019~21.009;P=0.047]、术前颞浅动脉血流量(OR 1.208,95% CI 1.053~1.387;P=0.007)和颈外动脉血流量(OR 0.139,95% CI 0.027~0.719;P=0.019)与术后CHS独立相关。结论PC-MRI能评估颅内外主要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可作为评价烟雾病术后风险的重要依据之一。

  • 标签: 烟雾病 脑血管重建术 手术后并发症 磁共振成像 脑血管循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Ⅳa型胆管扩张症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选取2015~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胆管扩张症患儿且临床资料较完整者,共135例,按Todani分型,Ⅰ型96例,Ⅱ型9例,Ⅲ型1例,Ⅳ型29例。按照纳入标准分组:Ⅳa型29例为A组;Ⅰc型肝内外胆管扩张且互相连续患儿36例设为B组,Ⅰa、Ⅰb型仅肝外扩张患儿56例设为C组,合计121例。回顾性分析患儿术前临床症状、影像学诊断、术中发现、手术过程及预后。结果各组中女性均多于男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为标准,B型超声肝内胆管扩张检出率为30.7%(20/65)。所有B型超声报告均提示第一肝门前囊性占位或胆总管扩张。术前伴随胰腺炎共25例(20.7%)。二次入院患儿共10例,3例经消炎治疗后好转,7例再次手术。术后随访中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持续存在患儿4例,其中2例无不适症状,予保守治疗,2例患儿行二次手术治疗,手术1个月后扩张胆管消失。结论术中应积极探查肝门处狭窄环及近端扩张胆管,并适当做肝门整形。儿童Ⅳa型胆管扩张症大多预后较好,妥善处理肝外胆道后,肝内胆管扩张术后大多能改善。胰腺炎与囊肿分型无关,术前伴发水肿型胰腺炎患儿多可一期手术。

  • 标签: 胆总管囊肿 诊断 外科手术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