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必净对尿源性脓毒症患者的炎症反应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本院急诊重症病房收治的85例尿源性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血必净组(45例),对照组按照脓毒症指南采用综合治疗,血必净组为血必净联合综合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7 d后两组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血小板计数(PLT)、尿素氮(BUN)、肌酐(CR)、发热天数及住院总天数。结果治疗前,两组的WBC、CRP、PCT、IL-6、PLT、BUN和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7 d后的WBC、CRP、IL-6、BUN和CR均降低,且血必净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7 d后的PLT升高,且血必净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必净组的发热天数、住院总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必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尿源性脓毒症的炎症反应,加快肾功能的恢复,减少治疗时间。

  • 标签: 脓毒症 血必净注射液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对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7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中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共47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4),对照组患者行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天行体外膈肌起搏治疗,从机械通气第3天开始直至撤机,追踪随访至出院后30 d。比较两组患者撤机时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及膈肌增厚分数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撤机失败人数、住院时间、死亡人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膈肌厚度(cm)[(0.21±0.05) vs.(0.16±0.05) ]、膈肌移动度(cm)[(1.38±0.37) vs.(1.11±0.48) ]、膈肌增厚分数(%)[26(19,32)vs.18.5(10.25,20)]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更短(d)[ :10(7,15)vs.13(10.2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撤机失败人数(例)[ (7 vs. 9)]、住院时间(d)[22(15,30)vs. 24(17.25,34.25)]、死亡人数(例)( 8 vs.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体外膈肌起搏,能改善机械通气患者患者膈肌功能,延缓膈肌功能下降,增加膈肌移动度及膈肌增厚分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 标签: 机械通气 体外膈肌起搏 膈肌超声 膈肌功能障碍 肺康复 膈肌厚度 膈肌移动度 膈肌增厚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和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在重症中暑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及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4-PBA)的保护效应。方法30只雄性BALB /c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control)、重症中暑组(heat stroke,HS)和4-PBA预处理组(4-PBA+HS,4-PBA 120 mg/kg,腹腔注射)。Control组置于室温,HS组和4-PBA+HS组置于高温气候动物培养箱[温度(35.5±0.5) ℃,湿度(60.0±5.0)%],小鼠直肠温度达到42 ℃为重症中暑造模成功标准。中暑6 h后,采用比色法检测小肠匀浆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L-1β)及白介素-18 (IL-18),HE染色观察肠道组织病理,电镜下观察肠道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 homologous protein,CHOP)、NLRP3和活化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如满足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如不满足方差齐性采用Welch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s T3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HS组小肠匀浆MDA升高(t=14.243,P<0.01)而SOD下降(t=7.781,P<0.01),血清IL-1β和IL-18显著升高(t=12.664,P<0.01;t=16.240,P<0.01),小肠绒毛广泛破坏伴有炎症细胞浸润,内质网扩张及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小肠组织GRP78、CHOP、NLRP3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增加(t=14.824,P<0.01;t=12.667,P<0.01;t=9.298,P<0.01,t=6.588,P=0.001)。与HS组相比,4-PBA预处理降低MDA(t=9.167,P<0.01)并升高SOD(t=6.077,P<0.01),降低血清IL-1β和IL-18(t=4.889,P=0.001;t=5.693,P<0.01),减轻小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的损伤,降低了GRP78、CHOP、NLRP3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t=9.080,P<0.01;t=7.152, P<0.01;t=4.249,P=0.005;t=3.650,P=0.011)。结论内质网应激和NLRP3参与重症中暑肠黏膜损伤,4-BPA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及NLRP3炎症小体活化减轻重症中暑肠黏膜损伤。

  • 标签: 重症中暑 肠黏膜损伤 内质网应激 NOD样受体蛋白3 4-苯基丁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启动前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探讨ECPR的干预时机和改进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4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行ECPR的29例患者。按患者是否存活出院分为生存组(n=13)及死亡组(n=16),分析两组常规心肺复苏(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CPR)时间(开始心肺复苏到体外膜肺氧合运转的时间)、ECPR前初始心律、院外及院内心搏骤停的构成比、外院转运病例构成比。按CCPR时间分为≤45 min组、45~60 min组及>60 min组分别比较其出院存活率及持续自主循环恢复(sustained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本院院内心搏骤停患者按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发生地点分为本科室亚组和其他科室亚组,比较其存活率。结果29例患者总体生存率44.83%,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平均辅助时长114(33.5,142.5) h,CCPR平均时长60(44.5,80) min。生存组ECMO辅助时间(140.15±44.80)h较死亡组长(P=0.001),生存组CCPR时间明显低于死亡组(P=0.010)。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组生存率更高(P=0.010)。OHCA较IHCA患者病死率高(P=0.020)。外院转运病例病死率高于本院病例(P=0.025)。CCPR时间≤45min、45~60 min、>60 min三组患者出院生存率依次递减(P=0.001),ROSC率依次递减(P=0.001)。本院院内心搏骤停患者,CA发生地点在本科室(急诊医学科)组与其他科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结论ECPR出院存活率高于国内外报道的CCPR存活率,ECPR对难治性心搏骤停是有效的。ECPR的预后跟CCPR时间、CA初始心律、CA发生地点明显相关,提高ECPR存活率需加强宣教及团队建设。

  • 标签: 体外心肺复苏 体外膜肺氧合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常规心肺复苏时间 院内心搏骤停 院外心搏骤停 可除颤心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对脓毒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3.0标准将患者分为非脓毒症组(87例)和脓毒症组(101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HBP、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快速SOFA评分(qSOFA)、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以及患者近期用药史等资料,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HBP、PCT、CRP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评估HBP、PCT和CRP对脓毒症器官衰竭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HBP、PCT和CRP对脓毒症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HBP、PCT、CRP、WBC、SOFA评分、qSOFA评分、MEWS均明显升高〔HBP(μg/L):55.46(24.57,78.49)比5.90(5.90,9.01),PCT(μg/L):6.83(1.75,30.64)比0.23(0.12,0.75),CRP(mg/L):67.35(26.23,123.23)比4.45(2.62,47.22),WBC(×109/L):11.84(7.18,16.06)比6.58(5.47,8.99),SOFA评分(分):6(4,8)比0(0,0),qSOFA评分(分):2(1,3)比0(0,1),MEWS(分):4(3,6)比1(0,2)〕,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10(4,17)比0(0,7)〕,病死率明显升高〔29.7%(30/101)比4.6%(4/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BP、PCT、CRP与SOFA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0.33和0.38,均P<0.01),其中以HBP相关性最强、CRP次之、PCT最弱。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P、PCT和CRP均是影响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分别为1.015、1.094、1.067,95%可信区间(95%CI)为1.007~1.022、1.041~1.150、1.043~1.093,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HBP、PCT和CRP对脓毒症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0.87、0.80,95%CI分别为0.88~0.97、0.82~0.92、0.74~0.87,均P<0.01〕,其中以HBP的诊断效能更高;当HBP临界值≥15.11 μg/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4%、89.66%,高于PCT临界值≥1.17 μg/L时的敏感度(81.19%)和特异度(80.46%)。但CRP预测脓毒症的敏感度最高,为94.06%,而特异度较低,为63.22%。结论HBP可以作为预测脓毒症的生物指标,是预测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评估脓毒症患者的器官衰竭严重程度。

  • 标签: 肝素结合蛋白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脓毒症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热打击所致血管内皮细胞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激活能否被丙酮酸乙酯(EP)抑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分别设置不同温度梯度(39、41、43 ℃热打击4 h)及不同时间梯度(43 ℃分别持续热打击2、3、4 h)的热打击条件,并将HUVEC分别置入相应条件的细胞培养箱内实施热打击,然后选取43 ℃持续热打击4 h为最终实验条件,作为热打击组;在实施热打击时加入10 mmol/L的EP进行干预;同时设置常温对照组,将细胞同步置于37 ℃细胞培养箱中培养。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HUVEC中NLRP3的蛋白表达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18、IL-1β)的释放水平。结果经不同条件热打击后,HUVEC中NLRP3的蛋白表达水平随着热打击温度不断升高或热打击时间不断延长而逐渐升高,以43 ℃热打击4 h时升高最为显著,与常温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LRP3蛋白表达(NLRP3/GAPDH):1.54±0.08比0.97±0.17,P<0.05〕;而在EP干预后,HUVEC中NLRP3的表达水平及caspase-1的活化水平均较热打击组明显下降〔NLRP3蛋白表达(NLRP3/GAPDH):1.15±0.07比1.57±0.09,caspase-1活性:40.87±6.54比59.75±9.92,均P<0.05〕,且细胞上清液中IL-18及IL-1β的释放也较热打击组明显下降〔IL-18(ng/L):1.09±0.08比1.41±0.13,IL-1β(ng/L):1.38±0.10比2.02±0.10,均P<0.05〕。结论热打击所致血管内皮细胞中NLRP3信号通路激活可以明显被EP抑制;EP的干预有助于减少热打击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中炎性因子的释放。

  • 标签: NOD样受体蛋白3 炎症小体 丙酮酸乙酯 血管内皮细胞 热打击 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热打击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分别置入不同温度设置(39℃,41℃,43℃)的细胞培养箱内进行热打击4 h,或放入相同温度设置(43℃)的细胞培养箱内接受热打击不同时间(2 h,3 h,4 h)(时间点选取的依据——以上时间点是根据预实验的结果来选择的,预实验中43℃持续热打击5 h时细胞大部分都出现坏死脱壁,崩解成细胞碎片),对照组(CONT)则始终置于37℃细胞培养箱中培养,然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根据上述实验结果选取合适的热打击温度(43℃)及时间点(4 h),予以浓度为10 mmol/L的EP进行干预,然后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随着热打击温度不断升高或热打击时间不断延长,镜下细胞的形态逐渐发生变化,以43℃热打击4 h组(HS组)细胞的形态变化最为明显;另外随着热打击温度的不断升高和热打击时间的不断延长,细胞的增殖活性逐渐降低,且与对照组(CONT)相比,均以43℃热打击4 h组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最为显著(F=25.79,P<0.001),而且与热打击组(HS)相比,EP干预组(HS+EP)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增高(P<0.001)。结论EP可以明显减轻热打击对HUVECs增殖活性的影响,有助于缓解高热所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改变。

  • 标签: 丙酮酸乙酯 血管内皮细胞 热打击 中暑 细胞增殖活性 CCK-8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湖南地区公众心肺复苏(CPR)能力以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CPR技能了解程度的差异。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依据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和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CPR指南操作培训方案,结合湖南省人民医院CPR考核评分标准,自制调查问卷,对湖南地区公众以微信推送问卷的方式进行CPR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常见急救知识技能常识、学习CPR技能和实施CPR的意愿、高质量CPR的操作要求等。结果共有6 563人访问了现场急救知识问卷调查网页,4 355人完成并提交问卷,回收率为66.36%,其中IP地址来源于湖南省内的有效问卷共3 602份,合格率为82.71%。调查对象中男性1 532名(占42.53%),女性2 070名(占57.47%);年龄以19~30岁(59.41%)和31~50岁(36.70%)人群为主;居住地为农村307名(占8.52%),城市3 295名(占91.48%);文化程度大多为高中或中专(38.26%)以及本科或大专水平(44.50%)。在3 602名调查对象中,有39.09%表示参加过CPR培训,仅有0.36%表示不想参加CPR培训;如果遇到心搏骤停患者,有69.93%的调查对象会积极地去帮助救治,如果患者是自己的亲属或者朋友,愿意施救的调查对象则达到97.92%。在CPR技能了解方面,只有8.91%的调查对象能全部正确选择高质量CPR技能相关选项,即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点位于双侧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部位、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按压深度为5~6 cm、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为30∶2;在这部分调查对象中,31~50岁人群的正确率较≤18、19~30和≥51岁人群更高(12.71%比0%、6.87%、8.70%,χ2=41.420,P<0.01);文化程度在研究生及以上人群的正确率较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本科或大专人群更高(19.57%比2.07%、3.41%、13.72%,χ2=152.262,P<0.01)。结论湖南地区公众有较强的急救意识,并了解部分CPR理论知识,以31~50岁和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对CPR的了解程度更高,但整体对CPR技能的了解情况较差。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公众传授CPR的各项技能,进一步提高公众作为第一目击者的CPR能力。

  • 标签: 心肺复苏 现场急救 能力调查 第一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