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分析END的预测因素。方法随访研究。收集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急性桥脑梗死患者,分为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END组)和早期神经功能未恶化组(NEND组),比较患者一般资料及影像学特征,并在卒中后1个月、3个月利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量表)随访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孤立性桥脑梗死后END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比较采用Z检验,判断END的最佳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患者113例,男72例,女41例,年龄(62±11)岁,其中END组40例,NEND组73例,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END的发生率为35.4%(40/113)。END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15±1.88)分]、梗死灶面积[(2.15±0.39)mm2]大于NEND组[(4.10±1.63)分、(1.61±0.46)mm2](P=0.002、P<0.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393,95%CI:1.017~1.909,P=0.039)、梗死灶面积(OR=11.539,95%CI:3.574~37.255,P<0.001)是END的相关因素,比较两者ROC曲线下面积,梗死灶面积(曲线下面积为0.787,灵敏度0.750,特异度0.545)预测END的价值和入院时NIHSS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688,灵敏度0.700,特异度0.589)预测END的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结论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END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梗死灶面积较大,且两者对孤立性桥脑梗死后END具有预测意义。

  • 标签: 脑桥 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脑卒中后癫痫发作(post-stroke seizures,PSS)的预测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8年1~12月住院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315例,包括95例PSS患者,220例未发生PSS的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的侧别、影像学特征、既往史以及癫痫发作的时间和类型等临床特征信息。使用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评估梗死范围,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根据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Ⅲ(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Ⅲ,ECASS Ⅲ)分类系统将脑梗死的出血转化进行分级。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连续变量使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的ASPECTS评分[5(4,7)分]低于对照组[7(5,8)分],而房颤、出血转化、层状坏死(laminar necrosis,LN)和含铁血黄素沉积的比例(分别占31.6% 、45.3%、24.2%、26.3%)均较对照组高(分别占20.9%、28.2%、9.1%、16.4%),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ASPECTS评分(OR=0.658,95%CI=0.556~0.778,P<0.001)、出血转化(OR=2.307,95%CI=1.311~4.059,P=0.004,),以及LN(OR=2.530,95%CI=1.250~5.123,P=0.010)和含铁血黄素沉积(OR=2.308,95%CI=1.201~4.436,P=0.012)是PSS的影响因素。在本组病例中,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是最常见的发作类型,占42.1%(40/95),单纯部分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均占12.6%(12/95),全面性发作占32.6%(31/95)。两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4.1个月和24.6个月,观察组出院时和最后一次随访时MRS评分[3(2,4)分,2(1,4)分]均高于对照组[2(1,3)分,1(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梗死后并发PSS可影响患者预后,并且梗死范围大、出血转化,存在LN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均可作为预测PSS的高危因素。

  • 标签: 脑卒中后癫痫发作 层状坏死 含铁血黄素沉积 预测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及其不同亚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的AIS患者。HT定义为AIS发病后7 d内CT复查发现的颅内出血,并参考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ECASS)-Ⅱ分型标准进一步分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 PH)。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5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22例患者,男性478例(58.2%),年龄(60.6±10.6)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中位数8分(四分位数间距6~12分)。282例(34.4%)发生HT,447例(54.4%)转归不良。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1[优势比(odds ratio, OR)2.46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285~4.712;P=0.007]、PH-2(OR 5.291,95% CI 1.178~23.758;P=0.030)、入院时血糖(OR 1.063,95% CI 1.018~1.109;P =0.005)以及基线NIHSS评分(OR 1.124,95% CI 1.076~1.175;P<0.001)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不同HT亚型对AIS患者转归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PH-1和PH-2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出血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皮质层状坏死(CLN)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连续收集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经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503例,根据患者有无CLN将其分为CLN组24例和无CLN组(NCLN组)479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头颅MRI特征,观察CLN组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结果急性脑梗死后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的CLN发生率为4.77%(24/503),CLN组存在较多的认知障碍[MoCA评分:CLN组(15.17±2.67)分;NCLN组(18.12±2.49)分]和较轻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CLN组(6.93±3.63)分;NCLN组(8.86±3.26)分],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8,t=-2.75;P<0.05)。CLN组中灌注加权成像显示层状坏死区存在高灌注(相对脑血容量增加)的比例为87.5%(21/24),NCLN组中存在局部高灌注的比例为1.25%(6/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3.06,P<0.01);同时发现CLN组的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以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狭窄或闭塞更常见。结论脑梗死后CLN在临床上较少见,它的发生可能与局部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导致的皮质血流高灌注有关。

  • 标签: 皮质层状坏死 脑梗死 灌注加权成像 脑血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