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皮肤癣菌又称皮肤丝状真菌,有下列三属(见表1),都只侵犯体表角化组织(皮肤、毛发、指甲和染菌物体而感染。1毛癣菌属1.1红色毛癣菌直接镜检皮屑及甲屑,分支、分隔的菌丝有时可断裂或关节孢子状。毛发:发外型感染表现为发外孢子排列成串;少数为发内型感染,孢子在发内排列成链状。毛发穿孔试验阴性。

  • 标签: 皮肤癣菌 特征 鉴定
  • 简介:目的比较液基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应用Rosco纸片扩散法和微量液基法(参考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M38-P方案修改方案)测定临床分离的40株皮肤癣菌(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及絮状表皮癣菌)对两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和特比萘芬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应用Rosco纸片扩散法,大部分菌株在7—9d时可读到清晰的结果。Rosco纸片扩散法和微量液基法结果中,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两霉素B一致较好,氟康唑较差。结论Rosco纸片扩散法操作简单,可选择用于皮肤癣菌对某些抗真菌药的药敏试验。

  • 标签: 皮肤癣菌 药物敏感 ROSCO纸片扩散法 微量液基稀释法
  • 简介:近年来,国内许多研究者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中药抗真菌作用机制方面。硝矾洗剂,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燥湿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浅部真菌病。本实验应用NCCLSM27-A液基试管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检测硝矾洗剂及其组方对常见致病真菌的敏感性。

  • 标签: 硝矾洗剂 皮肤癣菌 药敏试验
  • 简介:由冉玉平教授负责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皮肤真菌病基础和临床研究新进展》(编号2006—04012-007)于2006年4月19—26日在成都举办。该项目从1998年至2002年已成功举办了6期,冉教授作为“国际新发性传染病研究员”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做了2年多医学真菌研究,2006年3月又赴荷兰真菌生物多样研究中心(CBS)接受3周的全球真菌学高级研究班培训。邀请国内知名真菌学专家,将国外真菌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融入到传统真菌班是本项目的主要特色。

  • 标签: 皮肤真菌病 医学教育 真菌学 临床 基础 讲习班
  • 简介:目的报道2例难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TP)患者用大剂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后发生侵袭真菌感染(IFI),其治疗经过及相关文献复习。方法2例难治ITP患者用大剂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后发生IFI,用大扶康、两霉素B,降颅压,辅助呼吸等治疗。结果例1发生隐球菌脑膜脑炎、例2出现肺曲酶菌感染,均经抗真菌治疗无效死亡。结论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是难治ITP患者发生IFI的危险因素,治疗困难,确诊后用药应足量、足疗程。

  • 标签: 难治性ITP 真菌感染 治疗
  • 简介:念珠菌甲真菌病是由念珠菌引起的一类特殊类型甲真菌病,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在有些国家或地区其发病率甚至占主要地位。念珠菌甲真菌病在发病机理、流行病学、诊断、临床形态及治疗等方面与皮肤癣菌甲真菌病有诸多差异。

  • 标签: 念珠菌 甲真菌病
  • 简介:念珠菌外阴、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往采用一般药物治疗,容易复发难以达到满意效果。为了寻找新的药物,我院用两霉素B泡腾片(莱帕)治疗念珠菌外阴、阴道炎共10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两性霉素B泡腾片 外阴 阴道炎 治疗
  • 简介:本文简要地阐释了化感作用的含义、基本特征以及作用机制,并结合生物多样性理论,综述了化感作用研究中化感物种的多样、化感物质的多样及其释放途径的多样,具体讨论了化感作用对物种多样、遗传多样及生态系统多样中的种群生态、协同进化、土壤生境、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入侵等方面的可能影响。文中提出了化感作用的利用、管理应与生物多样保护相统一的看法,并指出对化感作用与生物多样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机制进行本质的探索,特别是对植物化感作用的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与探讨,可为保护生物学和系统生态学提供理论基础,这也是今后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 标签: 化感作用 生物多样性 影响机制 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
  • 简介:分析中国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中5072份国内绿豆资源的地理分布,并对14个性状(6个质量性状和8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绿豆种质资源分布在约28个纬度、60个经度内,其中29~41°N×107-123°E范围内分布最多,占总材料数的75、99%。6个质量性状中荚色的遗传多样指数最高,而8个数量性状中百粒重的遗传多样指数最高。35—37°N×111—115°E、37—39°N×111—115°E、39—41°N×115—119°E、41—43°N×115-119°E几个小区遗传多样指数较高,可初步推断中国绿豆资源遗传多样中心在35—43°N×111—119°E范围内。

  • 标签: 绿豆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 简介:利用主要农艺性状以及SSR和AFLP2种分子标记,对河北省41个大豆推广品种进行遗传多样分析,以便为种质资源利用和创新提供依据。农艺性状聚类结果将41个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和2个特殊品种,聚类结果与材料系谱来源相差悬殊,不能反映材料间亲缘关系。SSR和AFLP数据聚类结果将41个材料划分为4个SAG(SSRandAFLP—basedgroups)分子类群。30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3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上有4.47个等位变异,SSR的遗传多样指数(Simpson)分布范围为0.0928~0.7800,平均值为0、6442。10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93个多态标记,平均每对引物9.3个多态标记。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为0.5877~0.9868,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6732~0.7653,总体平均值为0.7237,遗传相似系数较高,说明材料间遗传变异较小。

  • 标签: 大豆 遗传多样性 农艺性状 SSR AFLP
  • 简介:白念珠菌具有双形态,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为酵母相和菌丝相。调节双形态的主要信号通路有Cph1调节的MAPK途径,Efg1调节的cAMP/PKA途径,Tup1介导的抑制途径,Rim101调节的pH反应通路等。这些通路控制着菌丝特异基因的表达,许多菌丝特异基因编码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因此菌丝相的致病更强。

  • 标签: 白念珠菌 双形态性 调节通路 菌丝特异基因 致病性
  • 简介:红花檵木与檵木花的数结构有很大差异,檵木4数花占96.2%(花瓣、雄蕊、退化雄蕊、萼片均为4数);野生红花檵木4数花约占50%;红花檵木栽培类型以5数花居多,不同类型品种花的数结构亦有差异,总体变异规律为:近期栽培品种双面红类5数花>中期栽培品种透骨红类>早期栽培品种嫩叶红类.利用花的数表型变异探讨了品种的演化历史和新品种选育的前景.

  • 标签: 红花檵木 檵木 数性表型变异 选育
  • 简介: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死率较高。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真菌药物。本文就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及对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抗真菌药物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山苍子油对小鼠系统白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小鼠系统白念珠菌感染模型,观察给药后小鼠中位生存时间,并检测给药后小鼠肾脏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结果山苍子油能明显延长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降低肾脏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结论山苍子油对小鼠系统白念珠菌感染具有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 标签: 山苍子油 模型 小鼠 白念珠菌
  • 简介:念珠菌龟头炎(Penilecandidiasis)以往常采用局部治疗,但有时由于治疗不充分而使多数患者复发。特比萘芬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研究报告较多,但用该药治疗念珠菌病的报告较少,为进一步验证特比萘芬对念珠菌龟头炎的疗效,我们在临床上予以特比萘芬口服治疗,250mg/d。本研究分1周治疗组和2周治疗组。结果证明,特比萘芬对该病的治疗是有效的,且2周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1周治疗组(P〈0.05)。

  • 标签: 特比萘芬 白念珠菌 病例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复方炉甘石制霉菌素洗剂治疗念珠菌包皮、龟头炎的疗效。方法念珠菌包皮、龟头炎患者外涂复方炉甘石制霉菌素洗剂,2次/d,连用2周,每周复查1次,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复方炉甘石制霉菌素洗剂治疗念珠菌包皮、龟头炎60例患者,痊愈53例(88.33%),显效5例(8.33%),总有效率96.67%,无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炉甘石制霉菌素洗剂治疗念珠菌包皮、龟头炎有效、安全、经济。

  • 标签: 包皮 龟头炎 念珠菌 制霉菌素 疗效
  • 简介:我们在2005年3~11月间应用盐酸特比萘芬阴道泡腾片治疗念珠菌阴道炎52例,取得良好疗效,并与克霉唑阴道栓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念珠菌性阴道炎 特比萘芬 疗效观察
  • 简介:在昆明低温冷害条件下,以十和田×(十和田和丽粳2号Bc4F5)配制的杂种BC5F1、BC5F2、BC5F3和BC5F4及亲本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丽粳2号作耐冷基因供体培育出的近等基因系进行孕穗期耐冷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杂种BC5F2、BC5F3和BC5F4分离群体在同一世代每穗实粒数与总粒数、结实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2)以结实率为耐冷鉴定指标,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其主效基因的遗传率为90.97%,微效基因遗传率为3.83%,主基因和微效基因都存在加-显性-上位效应。

  • 标签: 水稻 近等基因系 杂种后代 耐冷性 遗传分析
  • 简介: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9份玉米自交系和1份大刍草材料进行遗传多样分析.21对ISSR引物共扩增出475条不同位置的带,平均22.6条;多态带469条,平均22.3条,百分率高达98.7%;不同引物的多态信息指数(PIC)在0.84~0.94之间.60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23~0.48之间.经聚类分析,可将这些材料分成两大组,共9个亚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血缘和系谱是一致的,也存在一些例外.结果表明,ISSR标记尽管可以用于进行遗传多样分析,但并不是最好的分子标记类型.综合考虑不同的分子标记类型的优缺点,认为ISSR标记在遗传研究较少的作物上应用潜力较大.

  • 标签: 遗传多样性 玉米 自交系 种质资源 ISSR ISSR分子标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