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小鼠作为发育机制的模式动物,其生殖细胞分化与发育的研究一直是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主要综述了小鼠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与增殖的机制,以及原始生殖细胞向生殖细胞的分化,卵母细胞与精子的发生与发育机理,讨论了胚胎干细胞向生殖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以及生殖细胞体外培养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小鼠 生殖细胞 分化 发育
  • 简介:将壳聚糖纳米粒包裹的报告基因pEGFP-N1质粒转染至HEK293细胞,并在HEK293细胞中成功表达荧光蛋白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本室自行构建的PNP基因的真核高效表达载体质粒pcDNA3-PNP转染至HEK293细胞.转染72h后,对转染的HEK293细胞给予前体药6-MPDR至终浓度40μg/ml,一天后,采用MTT比色法测定药物对细胞增值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壳聚糖纳米粒转染试剂转染并给予前体药6-MPDR的实验组活细胞数,与用壳聚糖转染但不给前体药6-MPDR的对照组活细胞数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新筛选出的壳聚糖纳米粒转染试剂可以将PNP自杀基因递送至靶细胞中,并在细胞中进行表达,从而使PNP/6-MPDR自杀基因系统发挥杀伤细胞的作用.分别采用相同工作浓度的脂质体与壳聚糖纳米粒转染试剂转染相同浓度的基因质粒,壳聚糖纳米粒对靶细胞生长数量影响很小,说明的壳聚糖纳米粒细胞毒性大大低于阳离子脂质体的细胞毒性.

  • 标签: 新型纳米转染试剂 PNP自杀基因 体外杀伤实验 基因转染 绿色荧光蛋白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自杀基因
  • 简介:以CZB为基础培养液,培养小鼠2、4、8-细胞胚胎的卵裂球,研究葡萄糖、牛磺酸和胰岛素对1/2卵裂球体外发育的影响及1/4、1/8和2/8卵裂球的体外发育规律。2-细胞胚胎卵裂球在CZB中和在添加牛磺酸的CZB中培养,其囊胚发育率(分别为92%、89%)无显著差异(P>0.05)。胰岛素在少量葡萄糖存在的情况下,不影响卵裂球的囊胚发育率;在无葡萄糖时,卵裂球的囊胚发育率(38%)显著降低。牛磺酸在

  • 标签: 卵裂球 体外培养 小鼠
  • 简介:目的:研究夜香树(CN)茎不同部位提取物体外抗肿瘤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CN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TT法对CN茎各个部位提取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结果显示CN95%乙醇和正丁醇部位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株BEL7404、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增殖,但CN乙酸乙酯和乙醚部位对上述2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弱.结论:CN茎抗肿瘤成分主要富集在95%乙醇和正丁醇部位.

  • 标签: 夜香树茎 MTT 抗肿瘤作用
  • 简介:目的:构建EF-1α-Flag到pcDNA3.0表达载体上,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并纯化延伸因子1α(EF-1α),测定其对体外蛋白翻译的影响。方法:通过PCR技术从293T细胞cDNA文库中扩增EF-1α基因片段,连接到pcDNA3.0载体上,经电泳、测序和转入细胞中检测EF-1α-Flag蛋白表达等方式验证所构建的重组质粒是否正确,然后经Flag肽置换法纯化出EF-1α蛋白用于体外蛋白翻译实验,萤光素酶活性检测翻译出的蛋白含量。结果:测序和蛋白表达鉴定结果表明扩增的EF-1α-Flag基因序列正确,所构建的重组载体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能获得表达;考马斯亮蓝染色发现经Flag肽置换的EF-1α蛋白纯度较高,在体外蛋白翻译实验中EF-1α蛋白能促进蛋白的翻译。结论:从哺乳动物细胞中纯化的EF-1α蛋白能促进蛋白翻译,可能与其作为翻译延伸因子相关,为进一步研究EF-1α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延伸因子1α Flag肽置换 蛋白翻译
  • 简介:目的:构建40S核糖体蛋白S6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S6蛋白,将其作为底物用于S6激酶(S6K)的体外活性测定。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胚肾细胞HEK293中获取S6cDNA,将扩增产物克隆至大肠杆菌表达载体中,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IPTG诱导GST-S6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用谷胱甘肽亲和层析纯化GST-S6,免疫沉淀法检测该蛋白是否可作为底物用于S6K的体外激酶活性测定。结果:酶切及测序鉴定表明构建了S6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及纯化出GST-S6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5×103。该蛋白可用于S6K的体外激酶活性测定,特异性强。结论:S6蛋白的克隆、表达与纯化成功,可用于S6K的体外激酶活性测定,为研究S6K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核糖体蛋白S6 S6激酶 原核表达 体外激酶活性测定
  • 简介:血行播散是乳腺癌转移的重要途径,检测腋窝淋巴结已经不能完全准确判断乳腺癌患者是否存在转移。肿瘤细胞进入外周血是肿瘤远处转移的前提,对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将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监测治疗效果。简要综述了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标签: 乳腺癌 微转移 循环肿瘤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基因过表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MSCs,用已构建的携带Runx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Runx2、单纯腺病毒及AMD3100处理MSCs;应用Transwell小室检测MSCs体外迁移能力的变化,QPCR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和趋化因子受体(CXCR4)mRNA的表达,ELISA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SDF-1的含量,Western印迹检测CXC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d-Runx2转染MSCs组细胞迁移数明显增多(P〈0.01),AMD3100处理MSCs后细胞迁移数明显降低(P〈0.01);QPCR、ELISA、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Ad-Runx2转染能促进MSCs中SDF-1及CXCR4的表达(P〈0.01)。结论:Runx2基因过表达能促进MSCs的体外迁移,这与其激活SDF-1/CXCR4信号轴相关。

  • 标签: Runt相关转录因子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迁移
  • 简介:目的:利用基因定点突变的方法将葡萄球菌肠毒素C2(SEC2)的31位定点突变,以获得抑瘤效果增强的肠毒素。方法:利用基因定点突变的方法,将SEC2中31位的His用Asn替代,转入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采用CM弱阳离子层析柱纯化蛋白,并用SDS-PAGE和Western印迹对其进行鉴定,通过MTS法检测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构建了突变体蛋白SEC2(H31N),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高效表达。体外实验表明,在相同浓度下,SEC2(H31N)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野生型SEC2,尤其在低浓度下此现象更为明显。对于5个受试细胞株,SEC2(H31N)的IC50均低于SEC2;SEC2(H31N)浓度分别为0.01~10、0.01和0.1ng/mL时,对肿瘤细胞SMMC-7721、HepG2、A549的生长抑制率与SEC2相比均显著提高。结论:同野生型SEC2相比,突变体蛋白SEC2(H31N)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得到了提高。

  • 标签: 葡糖球菌肠毒素C2 超抗原 突变体 抗肿瘤
  • 简介: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具有癌干细胞(CSC)标志的CTC(CSC-CTC),探讨患者外周血微转移与CSC的相关性。方法:患者和健康者PBMC与磁珠偶联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单抗孵育后,用磁性分离法富集PBMC中的上皮细胞。以CK+为患者PBMC中CTC标志,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健康者和患者的PBMC中CK+细胞及CK+/CD44+/CD24-细胞含量,并比较各组间CTC、CSC-CTC含量的差异。结果:用FCM在73.07%的患者中检测到CTC,在19例检测到CTC的患者中18例有CSC-CTC(94.74%),CTC中CSC数量比例平均为19.01%,且患者PBMC中CTC和CSC-CTC比例与临床TNM分期相关。结论:初步建立了患者外周血CSC-CTC的检测方法,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中有CSC-CTC的参与,临床分期越晚的患者CTC和CSC-CTC的数量越多。

  • 标签: 乳腺癌 循环肿瘤细胞 癌干细胞 外周血单核细胞 磁性分离
  • 简介:目的:构建GFE-1多吠与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d(rmhTNF一仅)融合蛋白(GFE-1-rmhTNF),研究该融合蛋白的体外活性和体内分布。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人工合成的编码GFE—l的寡核苷酸片段连接在rmhTNF—d序列的3’端,转入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采用Q—SepharoseFF阴离子层析柱和SP—SepharoseFF阳离子层析柱纯化蛋白,SDS—PAGE和Western印迹鉴定,测定该融合蛋白的体外活性,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构建了融合蛋白GFE-1-rmhTNF,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体外活性实验显示,GFE-1-rⅢhTNF对L929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活性;体内分布实验证实,GFE-I-rmhTNF在小鼠肺组织的富集远高于肝肾组织。结论:构建了融合蛋白GFE-1-rmhTNF.,可显著杀伤L929细胞并特异性富集于小鼠肺组织。

  • 标签: 人肿瘤坏死因子 GFE-1多肽 融合蛋白 体外活性 体内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