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以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为模型药物,对bFGF纳米粒体外进行考察。方法以鸡胚尿囊膜(ChorioallantoicMembrane,CAM)为动物模型,以无菌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组,bFGF原料药为阳性对照组,分别比较高、中、低剂量PBCA-bFGF-NP对CAM血管增生的影响。结果PBCA-bFGF-NP能够促进血管增生;统计结果表明高、中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低剂量组有明显的差异,而高、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差异。

  • 标签: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鸡胚绒毛尿囊膜纳米粒血管生长
  • 简介:选择8种使用广泛且具有代表性的化脓药,采用各国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广泛采用的K-B纸片扩散药敏试验方法(美国NCCLS标准),分别测试这8种药物对金葡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其变化特征,为人们正确地选择药物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根据测定结果,针对金葡菌引起的相关病症,优先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就能得到有效而及时的治疗,其次选择头孢类药物,短时间内也能得到有效治疗,尽量少选择氨基糖苷类和青霉素类药物。

  • 标签: 化脓药 金葡菌 抑菌活性 比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体外对细胞色素P450酶亚型CYP1A2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咖啡因为探针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探针药与相应代谢产物的浓度,研究甘草甜素在人肝微粒体孵化体系和重组酶体系中对CYP1A2活性的影响。结果在人肝微粒体反应体系中,0.1,0.2,0.4,0.8mmol?L-1甘草甜素使咖啡因的代谢产物的生成分别降低了31±15%(p=0.007)、43±8%(p=0.012)、48±6%(p=0.037)、49±4%(p=0.029);在体外重组酶反应体系中,0.1,0.4mmol?L-1甘草甜素使咖啡因的代谢产物的生成分别降低了48±9%(p=0.012)、82±8%(p=0.004)。结论甘草甜素对CYP1A2酶体外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甘草甜素浓度的增高,抑制作用也相应增强。

  • 标签: 甘草甜素 肝微粒体 重组酶 CYP1A2
  • 简介:文献报道,新一代甘氨酰环素类抗菌药物替加环素对所有肠杆菌科细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仅部分不动杆菌属细菌对该药的MIG90达到32mg/L。本实验室挑取部分澳大利亚多重耐药菌,包括不动杆菌RB02(n=6)和PW01(n=2),测定替加环素对不同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MIC测定采用纸片法(15μg替加环素纸片,BBL,Sparks,MD,USA)和E试验(亚胺培南、替加环素;ABBIODISK,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澳大利亚 革兰阴性菌 体外活性 肠杆菌科细菌 体外抗菌活性
  • 简介:本文研究国产甲氟哌酸和进口甲氟哌酸、氟哌酸、氟啶酸、环丙氟哌酸、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头孢三嗪对681株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国产甲氟哌酸和进口产品的抗菌活性基本相同。甲氟哌酸为一广谱抗菌剂,尤其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力

  • 标签: 甲氟哌酸 体外抗菌活性 环丙氟哌酸 肠杆菌科细菌 试验结果 抗菌活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当前环丙沙星对常见病原菌抗菌活性,为合理应用环丙氟哌酸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2月,从医院住院感染患者中采集标本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鉴定后,进行环丙氟哌酸体外抗菌活性试验。结果环丙氟哌酸体外抗大肠埃希菌活性最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再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最次为铜绿假单胞菌。结论环丙氟哌酸对四种常见病原菌抗菌活性并不理想,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普遍耐药。

  • 标签: 环丙氟哌酸 盐酸环丙沙星 体外抗菌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中膜型CD127(membrane-bound CD127,mCD127)和可溶型CD127(soluble CD127,sCD127)的表达,探讨IL-7调控脓毒症患者CD8+T细胞活性的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队列,入组47例脓毒症患者和18例健康对照者,分离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纯化CD8+T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7和sCD127,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表面mCD127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D8+T细胞中总CD127 mRNA和sCD127 mRNA相对表达量。使用重组人IL-7刺激CD8+T细胞并抑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5,STAT5)、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通路,检测CD8+T细胞表面mCD127表达、总CD127 mRNA和sCD127 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利用CD8+T细胞与MCF-7细胞共培养系统评估IL-7刺激后CD8+T细胞杀伤功能的变化。采用t检验或LSD-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脓毒症患者血清中IL-7和sCD12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01.82±12.58) pg/ml vs (111.07±11.10) pg/ml,P<0.01;(278.58±62.31) pg/ml vs (334.62±70.55) pg/ml,P<0.01],且两者水平呈正相关(r=0.46,P<0.01)。脓毒症患者CD8+T细胞中mCD127+CD8+T细胞比例和mCD127平均荧光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脓毒症患者CD8+T细胞中sCD127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1.34±0.33 vs 1.80±0.60,P<0.001)。重组人IL-7刺激后CD8+T细胞sCD127分泌水平、总CD127和sCD127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抑制STAT5后IL-7诱导的sCD127分泌水平、总CD127和sCD127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但抑制PI3K后IL-7诱导的sCD127分泌水平、总CD127和sCD127 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者CD8+T细胞诱导靶细胞死亡的比例低于对照组[(12.49±2.12)% vs (23.83±3.76)%,P<0.001],重组人IL-7刺激后CD8+T细胞诱导靶细胞死亡的比例升高(P<0.05),细胞因子和毒性颗粒分泌增加(P<0.05),抑制STAT5后IL-7诱导的CD8+T细胞杀伤功能减弱(P<0.05),但抑制PI3K后IL-7诱导的CD8+T细胞杀伤功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7可增加sCD127分泌,通过STAT5信号通路增强脓毒症患者CD8+T细胞的体外杀伤功能。

  • 标签: 脓毒症 IL-7 CD127 CD8+T淋巴细胞
  • 简介:采用不同方法测定沙棘果粉的抗氧化能力活性。实验条件下,沙棘果粉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O2^-、羟基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有较强的清除或抑制作用,且显示较好的量效关系。所以沙棘果粉的有效成分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

  • 标签: 沙棘果粉 抗氧化 FRAP还原力 DPPH自由基 超氧阴离子 羟基自由基
  • 简介:洛美沙星是由日本北陆公司于1985年开始研制的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于1990年研制成功,本文测定了国产洛美沙星对临床分离的966株需氧菌与93株厌氧菌的抗菌作用,并与进口品及8种有关抗菌药物进行比较。对非产酶金葡菌和产酶组对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的MIC50为0.5~1ms/L时β—溶血性链球菌的MIC50为2mg/L;对肠杆菌科细菌的MIC50除雷极氏杆菌为64mg

  • 标签: 洛美沙星 体外抗菌活性 肠杆菌科细菌 需氧菌 甲氧西林 溶血性链球菌
  • 简介:目的:构建GFE-1多吠与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d(rmhTNF一仅)融合蛋白(GFE-1-rmhTNF),研究该融合蛋白的体外和体内分布。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人工合成的编码GFE—l的寡核苷酸片段连接在rmhTNF—d序列的3’端,转入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采用Q—SepharoseFF阴离子层析柱和SP—SepharoseFF阳离子层析柱纯化蛋白,SDS—PAGE和Western印迹鉴定,测定该融合蛋白的体外,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构建了融合蛋白GFE-1-rmhTNF,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体外实验显示,GFE-1-rⅢhTNF对L929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活性;体内分布实验证实,GFE-I-rmhTNF在小鼠肺组织的富集远高于肝肾组织。结论:构建了融合蛋白GFE-1-rmhTNF.,可显著杀伤L929细胞并特异性富集于小鼠肺组织。

  • 标签: 人肿瘤坏死因子 GFE-1多肽 融合蛋白 体外活性 体内分布
  • 简介: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和菌饼法(活菌活性测定法),系统研究了中国静灰球的菌丝体、发酵液、活菌菌饼及其子实体的水、乙醇、乙酸乙酯、乙醚、三氯甲烷和石油醚6种溶剂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黑曲霉和绿色木霉5种测试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中国静灰球的菌丝体、发酵液及活菌菌饼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黑曲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即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其水和乙酸乙酯的浸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较显著的抑菌作用。推测中国静灰球菌丝体中含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黑曲霉、绿色木霉5种测试菌的广谱抑菌活性物质。

  • 标签: 中国静灰球 马勃 抑菌活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
  • 简介:扁担杆提取物体外抗菌活性液体两倍稀释法,药物扁担杆的干燥根皮90%乙醇提取物及其醋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物,8]对扁担杆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进行了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 标签: 体外抑菌 扁担杆 抑菌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了解临床常见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使用抗真菌药提供依据;对试剂盒的质量与适用性进行评价。

  • 标签: 酵母样真菌 药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目的:研究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与市售清开灵注射液作比较,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浓缩液对临床分离的47株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憾),观察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对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与市售清开灵注射液均显示出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体外抗菌活性强于市售清开灵注射液。按药液稀释度计算,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浓缩液对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和MBC分别为市售清开灵注射液的1/4-1/2。结论: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且略优于市售清开灵注射液。

  • 标签: 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 简介: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时天津市新近临床分离的414株细菌进行甲氟哌酸(Pfx)和氟哌酸(Nfx)体外抗菌活性研究,并总结了18例感染耐Pfx和Nfx细菌的患者经Pfx治疗的床临疗效。结果显示Pfx对绝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有良好抗菌活性,抑菌率>90%,MIC50为0.125~1mg/L,MIC50为0.25—2mg/L,对绿脓杆菌有中度抗菌活性,抑菌率85%,MIC50/MIC90为2/8mg/L,对G+球菌活性较G-杆菌差,MS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抑

  • 标签: 体外抗菌活性 甲氟哌酸 肠杆菌科细菌 不动杆菌 凝固酶 耐药病例
  • 简介:目的检测卢立康唑醇质体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卢立康唑醇质体、脂质体、45%水醇溶液对皮肤癣菌、念珠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卢立康唑醇质体对皮肤癣菌及念珠菌的MIC值低于脂质体及水醇溶液,且对毛癣菌属较念珠菌属的MIC值更低。结论卢立康唑醇质体的体外抗菌性能优于脂质体及水醇溶液。

  • 标签: 卢立康唑醇质体 皮肤癣菌 念珠菌 药物敏感性
  • 简介:本文采用k-b纸片法研究了茜草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石油醚提取物浓度为50mg/ml时,抑菌率为25.03%;乙酸乙酯层提取物浓度为50mg/mL时抑制率最高,为48.64%;丙酮层提取物浓度为50mg/mL时抑制率最高,为61.59%;甲醇层提取物浓度为50mg/mL时抑制率最高,为46.09%。

  • 标签: 茜草 各层提取物 抑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