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近期关于2050年减排战略(MCS)讨论越来越多,中国政府也开始着手准备相关战略编写。我国2050年碳减排目标的战略制定至关重要,它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技术发展、大气雾霾治理、生态环境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设计良好长期碳减排战略将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目标的实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全球进程。

  • 标签: 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政府 碳减排 国家战略 生态环境 国家目标
  • 简介:利用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辽宁14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地面气象站点监测数据,辽宁省细颗粒物污染时空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其影响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据此进行聚类分区。结果表明:辽宁城市PM2.5浓度变化季节性差异明显,呈冬季高、春季次、夏秋低总体特征;辽宁全境PM2.5浓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中部平原地区为最高、两翼丘陵较低、东部沿海最低;根据PM2.5浓度与气象因子散点图及Spearman相关系数,辽宁城市可分为4种类型,即辽东半岛型(I类,包括丹东、大连、盘锦、营口)、辽西山地型(II类,包括葫芦岛、锦州、朝阳、阜新)、辽东山地型(III类,包括本溪、抚顺)、辽中平原型(IV类,包括铁岭、沈阳、辽阳、鞍山),4类城市PM2.5浓度依次递增,且冬季最为明显;PM2.5浓度与气温、水汽压、相对湿度仅在冬季均呈正相关,但I、II类城市在春季呈正相关,IV类城市在春、夏两季也呈正相关;与风速在冬季均呈负相关;与气压相关性不明显。

  • 标签: PM2.5浓度 空间聚类 气象因子 相关性
  • 简介:利用1986—2015年辽宁省60气象站逐日降雨量观测资料1986—2015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NationalCenterforAtmosphericResearch,NCEP/NCAR)逐月全球再分析资料,辽宁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区域划分及其分区分布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以划分为Ⅱ区、Ⅲ区、Ⅳ区、Ⅴ区共4区,比《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中辽宁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多1Ⅴ区,且相同分区对应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年平均降雨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趋势具有定指示作用,总暴雨量占总降雨量比例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关系密切,辽宁省水汽输送特征地形地势形成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区域分布差异内在成因。

  • 标签: 海绵城市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设计降雨量 总暴雨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
  • 简介:通过四川盆地西部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半理想数值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过程影响。研究表明,高原热力作用对于下游地区有着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1)关闭高原地面感热和潜热后,高原地区四川盆地西部降水明显减弱,而盆地中东部降水却有所加强,且四川盆地降水日变化特征稍有减弱;(2)500hPa青藏高原上短波槽减弱,位于四川盆地中西部背风槽强度、范围有所减弱,但低层盆地东部气旋性涡旋加强;(3)涡度收支定量分析发现,关闭高原热力作用后,盆地东部对流层低层垂直风切变增强使得夜间倾斜项正贡献增强,从而使该区域涡旋发展加强,盆地东部降水增强。

  • 标签: 四川盆地 持续性暴雨 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
  • 简介: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构建出GDP综合预测模型,并且考虑十九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共同富裕精神与国家关于技术、资本、劳动力等方面区域平衡发展战略调整模型参数,计算了2016-2050年中国分省GDP总量与人均GDP,进步通过计算省区间人均GDP基尼系数来分析省区协调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省区协调发展时,各省区在2016-2050年间GDP总量与人均GDP差距逐渐缩小,省区间人均GDP基尼系数将从2015年0.219下降到2030年0.1762050年0.137,未来区域间发展不均衡态势在实现经济稳步增长同时可以得到缓解。

  • 标签: GDP 省区协调发展 基尼系数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ARIMA模型
  • 简介:研究地球工程海洋酸化影响对于评估地球工程全球气候环境影响有重要意义。文中使用中等复杂程度地球系统模式,模拟了典型CO2高排放情景RCP8.5下,实施太阳辐射管理地球工程海洋表面的pH和文石(碳酸钙种亚稳形态)饱和度影响,并定量分析了各环境因子海洋酸化影响机理。模拟结果表明,在RCP8.5情景下,到2100年,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水平,全球海洋表面平均pH下降了0.43,文石饱和度下降了1.77。相对于RCP8.5情景,2100年地球工程情景下全球海洋表面平均pH增加了0.003,而文石饱和度降低了0.16。地球工程通过改变溶解无机碳、碱度、温度环境因子影响海洋酸化。相对于RCP8.5情景,实施地球工程引起溶解无机碳浓度增加使pH和文石饱和度均减小,碱度增加使pH和文石饱和度均增大,温度降低使pH增大而使文石饱和度减小。总体而言,太阳辐射管理地球工程可以降低全球温度,但无法减缓海洋酸化。

  • 标签: 地球工程 太阳辐射管理 海洋酸化 气候变化 地球系统模拟
  • 简介:现有研究表明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将会在2025年导致其国内排放增加约1.2GtCO2-eq,然而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全球气候治理影响不仅限于此,还包括资金效应、政治效应,以及惯性效应全球排放间接长期影响。本文通过构建体现不同效应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可能造成不同影响。结果表明,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自身效应、资金效应、伞形国家政治效应和发展中国家政治效应,将分别导致全球2030年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扣除碳汇吸收量后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2.0、1.0、1.01.9GtCO2-eq,并导致全球2015-2100年累计排放量分别上升246.9、145.3、102.0270.2GtCO2-eq。为防止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不利影响进步扩大,中国应积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制度建设与发展,与各国紧密合作全面平衡地推进《巴黎协定》落实实施。

  • 标签: 美国 《巴黎协定》 温室气体排放 政治效应 资金效应 惯性效应
  • 简介:基于青岛地区气候动物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动物物候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相关关系。1986-2016年青岛地区蚱蝉始鸣期表现为小幅波动变化,蟋蟀始鸣期则呈先显著推迟后显著提前变化趋势,青蛙家燕始鸣期均有显著推迟趋势。以上4种动物绝鸣期均显著提前,间隔期均明显缩短。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青岛地区气温表现为显著增温趋势,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均呈显著减小趋势,而降水气候变暖响应较小。日照时数减少4种动物物候期影响最大,有利于4种动物绝鸣期提前间隔期缩短以及家燕始鸣期推迟;蟋蟀青蛙物候期气温有明显响应,蚱蝉家燕气温变化不敏感;风速减小有利于蚱蝉、家燕绝鸣期提前间隔期缩短,但却导致青蛙绝鸣期推迟间隔期延长。多种气候因子共同作用决定了动物物候期变化。除气候条件动物物候期变化影响之外,动物之间食物链制约关系在定程度上也物候变化有影响。

  • 标签: 气候变化 物候变化 始鸣期 绝鸣期 间隔期
  • 简介:利用东北地区162气象观测站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CCSM4模式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价,并预估了2021—2050年东北地区气候变化情景。结果表明:CCSM4模式长期历史气候模拟实验模拟1961—2005年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值能较好地再现东北区域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空间分布形态,但气温模拟值比观测偏低,91.4%站点误差在1.5℃以内;降水中心比观测略偏北,全区平均偏多35.18mm。2021—2050年东北区域年平均气温呈增温趋势,高纬度地区增温幅度明显大于低纬度地区,与基准年相比,RCP2.6、RCP4.5RCP8.5情景下全区分别偏高6.00℃、5.86℃6.42℃。年降水量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形态,降水值中心出现在东南部吉林与辽宁交界处,RCP2.6、RCP4.5RCP8.5情景下全区分别偏多15.2%、3.1%2.0%。

  • 标签: CCSM4 气温 降水 评估 预估
  • 简介:为探究玉米播种期水分胁迫及补水玉米出苗率影响,利用盆栽方式在玉米播种—出苗期开展水分胁迫及复水控制对比试验,分析播种日土壤相对湿度、播种后补水时间补水量辽西地区玉米出苗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出苗率随播种日土壤相对湿度降低,干旱持续时间增加补水量减少而减小。播种后无补水,当播种日土壤相对湿度w播种为60%—70%时,出苗率达100%;w播种为50%—55%时,出苗率达66.7—77.8%;w播种为30%—45%时,出苗率为0。w播种为35%—45%时,持续5—20d干旱,补水20mm,出苗率为66.7%—100%,较补水10mm出苗率为0%—77.8%。w播种为35%—45%时,需在10—20d内补水,所需补水量随补水时土壤相对湿度减小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春旱频发地区确定玉米播种后最迟补水时间补水量下限提供有效技术参考。

  • 标签: 春玉米 水分胁迫 土壤相对湿度 出苗率
  • 简介:以西南地区1996~2000年93气象台站观测月均降雨量为基础,各月降雨量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变异特征空间分析后,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以不同变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球面模型、高斯模型)为基础普通克里金(O-Kriging)两种方法进行空间插值,通过交叉验证结果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比对。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月均降雨量存在明显空间集聚现象,并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变异特征,可对该研究区域降雨量进行空间插值研究。(2)在O-Kriging插值时,变异函数选用指数模型效果最好,球面模型次之,高斯模型最差。(3)两种方法月均降雨量及其极大值极小值插值时,O-Kriging插值误差均小于IDW,插值误差整体上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剔除各月降雨量极大值较为集中站点后进行插值,插值结果误差均明显降低。(4)研究区域整体来说,O-Kriging插值效果优于IDW,但就单个站点来看,结果并非如此。在降雨量空间插值中,由于研究区域时间尺度不同,并不存在绝对最优方法,应根据实际应用效果选择最适方法。

  • 标签: 降雨量 空间插值 空间自相关 交叉验证
  • 简介:本文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自1960—2004年每年起报年代际预测试验结果,初步评估了该模式北极涛动(AO)预报技巧。同时,把该模式年代际预测结果与历史试验模拟比较,分析了气候模式初始化年代际试验预测季节尺度AO及其年际变化贡献。结果表明,年代际试验历史试验均能反映出AO模态北半球中高纬大气变率第模态特征,其中年代际预测试验回报AO模态与观测空间相关系数高于历史试验。两组试验基本能再现AO指数冬季最强、夏季最弱特征。与历史试验相比,年代际预测试验回报月冬季AO指数与观测相关系数更高,特别是年代际试验与观测月AO指数相关系数达到了0.1显著性水平。年代际试验回报月、春季AO指数变化周期更接近观测结果。因此,年代际试验中初始状态使用海温资料进行初始化,在定程度上可以提高AO回报能力。

  • 标签: BCC_CSM1.1 气候模式 年代际 北极涛动(AO) 季节回报
  • 简介:1概况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监测中心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王春乙研究员、赵艳霞研究员张祎3人于2018年11月22日至12月1日参加了肯尼亚试验基地选址任务调研坦桑尼亚举行发展廊道伙伴关系(DCP:DevelopmentCorridorsPartnership)项目会议。

  • 标签: 坦桑尼亚 肯尼亚 选址 廊道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 简介: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各物理量场以及数值模式资料,2017年6月13—14日玉树地区次强降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上高纬地区为两槽脊形势,玉树地区处在南支槽前西南气流,且存在明显切变,同时北部高空槽东移南压,南北系统交汇比较明显地区在玉树南部地区。高低空散度场配置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强降水产生;玉树地区处在假相当位温密集区,且其值在72~80℃之间,并存在高能舌,有深厚不稳定层结存在,为此次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力不稳定条件。

  • 标签: 玉树地区 强降雨 物理量场 成因分析
  • 简介:2017年4月14日至15日,青海省大部受北方冷空气东移南压影响出现了次强降温降水天气过程,门源出现了暴雪天气过程,12h累积降水量为16.6mm,雪深12cm。通过数值预报产品及常规资料这次天气过程环流形式进行分析,得出对流层上部东亚槽偏浅、高原及其以东地区形势分布为西低东高型,500hPa高空场上巴尔喀什湖附近有深槽,南支槽较浅,冷空气主力从北疆入侵;并且门源地区处于短波槽前,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充沛水气输送、深厚湿层为此次强降水天气提供了良好触发条件。物理量场中散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为此次降水也有较好指示意义。

  • 标签: 暴雪 环流形势 物理量 门源县
  • 简介:针对强降水天气分析实际需求,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2018年6月30—7月3日海西东部区域性强降水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发生在新疆槽底分裂短波槽高原南部低涡共同作用有利环流形势下;受盆地地形影响,海西地区冷空气主要有两条移动路径,偏南路径冷空气到达海西东部时间较偏北路径早6h左右。短时强降水天气出现主要取决于地面是否有冷空气活动;海西西部呈反气旋,青海湖南部有低涡活动也可以作为判断短时强降水天气重要参考指标;强降水发生时段与散度辐合中心上升运动中心基本对应,降水过程期间底层维持有较强上升运动;600hPa水汽分布显示海西东部地区在降水期间有三水汽输送路径,另外当高原东南部有低涡活动时,25°N附近水汽可以在该低涡东侧东南风引导下输送至海西东部地区。

  • 标签: 强降水 环流形势 短时强降水 水汽通道
  • 简介:城市高温热浪事件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生命安全已成共识。利用宁波市2012—2016年中暑病例数据同期气候数据宁波市夏半年中暑流行特征及热浪影响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6年,2012年2013年中暑人数最多,并集中在6—8月,其中7月人数最多占比55.3%;男性中暑概率明显高于女性,中暑程度主要集中在轻度中暑,31—60岁年龄段中暑人数占比最高,市区中暑人数占比要高于郊区(县);用温湿两要素结合炎热指数热浪公式定义宁波热浪过程,发现热浪天数中暑人数相关系数高达0.898,选出7次热浪过程计算热浪中暑相对危险度,发现除2013年以外其他年份热浪中暑相对危险度均在10以下,2013年3次热浪中暑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8.1、21.625.8,这与2013年热浪出现相对频繁集中有关;同时通过这7次热浪过程前、后段热浪中暑相对危险度比较,并未见明显热浪滞后效应存在。

  • 标签: 高温热浪 中暑人数 相对危险度 滞后效应
  • 简介:为提高本刊编辑部稿件采编工作效率,经过认真筹备,特决定于2010年6月1日起正式开通本刊网站并启用网络采编系统。本刊网站地址:http://qhqx.cbpt.cnki.net。自该日起,本刊不再接受纸质稿件投稿基于Email电子版稿件投稿。作者投稿前,请先登陆本刊网站进行用户注册.

  • 标签: 网络采编系统 编辑部
  • 简介:利用地面污染物监测数据、常规气象数据,ECMWF再分析数据以及L-波段无线电探空数据,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型,2017年5月长三角地区次沙尘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重污染过程天气系统、地面及边界层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结果。东亚槽东移、冷空气南下并配合地面高压发展使河西走廊、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出现沙尘天气,为后期长三角地区沙尘输送提供了沙源;850hPa上较大风速为上游沙尘源区向下游长三角地区输送提供了通道;高压中心下沉运动白天增强热对流活动使得高层沙尘影响地面具备了足够动力条件;当沙尘抵达长三角上游地区后,不断减弱冷空气趋于静稳近地面形势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剧了此次污染过程。

  • 标签: 沙尘 重污染 天气形势 边界层 后向轨迹
  • 简介:年代际气候变化作为年际月季气候变化重要背景,往往影响着年际月季时间尺度气候及特征。随着科学发展进步社会需求提高,年代际气候变化已成为人们关注重要问题作为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研究重要内容之,年代际气候变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在国内外都在蓬勃开展,并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除简要介绍了中国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将着重就年代际气候变化可能机制作系统综合性讨论,内容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海温变化模态影响、气候系统相互关系年代际变化影响、大气行星尺度系统年代际变化影响,以及太阳活动及火山爆发影响。大家知道,年代际气候变化研究十分重要,但也可以看到年代际气候变化动力学机制却十分复杂,不少问题还没有十分清楚,需要加大力量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相信,深入研究结果必将对年代际气候变化预测提供可靠科学依据,进而推动年代际气候变化业务预测及其能力提高。

  • 标签: 年代际气候变化 可能机制 主要海温模态 气候系统相互关系 太阳活动及火山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