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3 个结果
  • 简介:利用446个国家级气象站1956~2008年共53年的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大地区气温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北方,夏季日数和炎热夜数明显增多,增多显著的区域主要在中东部。日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小)值整体都有上升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值在北方上升较明显,而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有下降的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小值则在全国范围都呈明显上升,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尤为显著,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升温速率达1.0℃·(10a)-1以上。冷夜(昼)日数普遍明显减少,53年中减少趋势为7.9d·(10a)-1[2.8d·(10a)-1];暖夜(昼)日数明显增加,增加趋势为7.0d·(10a)-1[4.1d·(10a)-1]。冷夜(昼)日数减少主要发生在冬季,其次是春、秋季,而暖昼和暖夜日数增加最显著的季节分别出现在秋季和夏季。从转折时间上看,绝对指数和极值指数的冷指数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减少的,暖指数显著增加的时间则推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相对指数的冷指和暖指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变化的。

  • 标签: 极端气温指数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气候变化 中国大陆
  • 简介:大陆大气本底基准研究”项目于1999年底获得批准,从2000年初正式启动实施。根据项目工作任务和目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与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以及浙江临安、北京上甸子、黑龙江龙凤山等3个区域本底站的业务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已经完成项目的大部分工作任务,正在进行最后的结题总结。主要进展和成果包括:(1)建成了包括4个大气本底监测台站和1个中心实验室的我国第一个以红外分析法为技术基础的二氧化碳气瓶监测体系,通过半年左右的实际采样运行,验证了采样、运输、贮存、分析等技术流程,大气样品的分析精度达到要求;

  • 标签: 大陆大气本底基准 温室气体 大气气溶胶 甲烷 二氧化碳 太阳辐射
  • 简介:国家社会公益类研究重点项目“大陆大气本底基准研究”2006年8月通过由国家科技部基础司组织的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观测数据资料、数据质量的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瓦里关山NOy的观测和本底地区气溶胶理化特性方面有价值的发现。

  • 标签: 大气本底 基准 大陆 国家科技部 数据资料 数据质量
  • 简介:国大和西太平洋地区大气痕量气体及其它化学物质的监测和研究为了充分地发挥瓦里关本底台这一全球第一个大陆基准台的作用以及对我国东西部大气化学特征进行比较,我们进行了”我国大和西太平洋地区大气痕量气体及其它化学物质的监测和研究”。该项目由中国气象局资...

  • 标签: 大气痕量气体 西太平洋地区 化学物质 我国大陆 监测 硫酸盐气溶胶
  • 简介:利用1960-2010年ERA-20C再分析资料和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我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与欧亚大陆地表感热通量的联系和可能影响途径。结果发现,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巴尔喀什湖以西及贝加尔湖以南区域地表感热通量偏弱(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强(弱)时,我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呈现南少(多)北多(少)的反相分布特征。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偏弱,低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强时,春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弱、位置偏北,我国东部北方地区大气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偏强,北方地区极端降水偏强,而南方地区大气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偏弱,南方地区极端降水偏弱。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偏强,低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弱,我国东部极端降水的情况大致相反。

  • 标签: 地表感热 欧亚大陆 极端降水 中国东部
  • 简介: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历史模拟试验(historicalrun)的模式输出结果以及遥感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均方根误差、标准差等统计方法,评估了13个气候(或地球)系统模式对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的方法对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和rcp8.5)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变化进行预估.结果显示:尽管各模式模拟的积雪覆盖率在高原地区与观测差异较大,但总体看来模式能够对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空间形态、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做出较好地模拟.未来预估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预估的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从2006年到2040年左右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且不同排放情景下模式模拟的积雪减少速率非常接近;然而,大约从2040年之后,不同排放情景下的积雪覆盖率减小趋势的差异越来越大,rcp2.6和rcp4.5下积雪覆盖率的变化趋于平缓,而rcp8.5情景下,积雪覆盖率一直减少,冬季、春季和秋季都明显减少,减少最显著的区域位于西欧和青藏高原地区.由此可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未来欧亚大陆积雪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积雪覆盖率 欧亚大陆 CMIP5试验 评估
  • 简介: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科技部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紧紧围绕立项任务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重大问题,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小曳研究员的统筹安排下,经过70多名科研人员近两年联合攻关,出色地完成了前两年研究任务及目标,顺利通过了科技部对项目的中期评估并受到高度评价。主要科研进展如下: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大气气溶胶 气候效应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家科技部 科研人员
  • 简介:对1951—2005年登中国的初、终热带气旋。的季节变化、地理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等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初旋发生在4~8月,以6月份频次最多;终旋在8-12月出现,以9月份频次最多。初、终旋在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登最为频繁,尤其以海南岛东南部最为突出。初旋日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和偏晚的长期趋势,终旋日期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但无显著的变化趋势。

  • 标签: 初热带气旋 终热带气旋 中国 季节变化 地理分布 年代际变化
  • 简介: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气科学教育,包括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位教育、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大气科学普及教育等多个方面,一直足世界各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的课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科自身走向成熟,大气科学不仅建立在近现代物理科学坚实的理论和更为可靠和全面的观测事实之上,而且通过数值模拟和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的全面应用,

  • 标签: 大气科学 教育现状 美国 相关学科 20世纪初 十九世纪
  • 简介:6月13日,青海省省长田成平在省政府副秘书长刘春耀以及省气象局徐建伟局长、施守智副局长的陪同下,专程前往海南州建立在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中国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视察,看望长期坚持工作的气象科技人员。

  • 标签: 大气本底 青海省 观象台 海南州 基准 瓦里关山
  • 简介: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PrimaryProductivity,GPP)决定进入地生态系统的初始物质和能量,是地碳循环与大气碳库的重要联系纽带.利用面过程模式CLM4-CN(CommunityLandModelversion4withCarbon-Nitrogeninteractions)模拟和分析中国区域1982~2004年GPP(CLM4_GPP)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与基于观测数据升尺度所得到的MTE_GPP(ModelTreeEnsemble,MTE)进行比较,评估CLM4在中国区域GPP的模拟能力,同时探讨了不同土地覆盖资料对GPP的影响.结果表明:(1)CLM4-CN能够较好地刻画中国区域GPP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但在量值上大部分区域尤其是30°N以南地区存在高估,CLM4-CN模拟的GPP多年平均值为13.7PgCa^-1,而MTE_GPP仅为6.9PgCa^-1;(2)CLM4-CN可以合理模拟GPP的季节变化(与MTE_GPP相关系数大于0.9),在量值上对温带阔叶落叶林、寒带阔叶落叶林、寒带阔叶落叶灌木、C3极地草地、C3非极地草地和农作物模拟较好(均方根偏差RMSD〈100gCm^-2month^-1);(3)不同植物功能型CLM4_GPP表现出的年际变率均大于MTE_GPP,仅热带针叶常绿林、寒带阔叶落叶林和C3极地草地的CLM4_GPP与MTE_GPP变化趋势一致;(4)降水是研究时段内控制整个中国区域GPP的主要气候因子,但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5)两种不同土地覆盖资料GPP模拟结果的显著差异表明,精确的土地覆盖是准确模拟GPP的重要基础.

  • 标签: 陆面过程模式 CLM4模式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MTE_GPP数据
  • 简介:项目启动会于2006年11月13日在北京召开。许小峰副局长在会上指出,该项目集中了我国气溶胶各领域研究的精兵强将,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创新能力。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小曳研究员做了项目总体情况报告,介绍了研究意义、总体目标、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总体研究方案、项目主要学术骨干等诸多方面内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该项目的主持单位。本项目要实现以下3方面的科学目标:(1)取得对中国气气溶胶特性、分布和变化的准确与系统的科学认识;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大气气溶胶 基础研究 气候效应 计划项目 创新能力
  • 简介:1概况应韩国大田地方气象厅的邀请,2015年10月18—24日,天津市武清区气象局副局长陈丽丽、天津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尉英华一行2人代表团访问了韩国大田地方气象厅。代表团先后到大田地方气象厅、韩国超级计算机中心、清州气象局(区县级)、韩国安眠岛气候监测站、韩国国家气象卫星中心进行了参观学习,与韩国大田地方气象厅气象专家围绕气象观测、

  • 标签: 气象厅 韩国 田地 交流 高级工程师 计算机中心
  • 简介:大气环流模式中引入面过程的综合性分析表明:大气对下垫面特征是敏感的。

  • 标签: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
  • 简介:为了进一步认识闪电活动与对流层氮氧化物的关系及更准确地估算中国地区闪电产生的氮氧化物(LNOx)总量,选取人口稀疏,工业生产水平较低的青藏高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LIS(LightningImagingSensor)和GOME-2(TheGlobalOzoneMonitoringExperiment-2)卫星探测仪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中部区域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闪电与对流层NO2垂直浓度(VCD)月均值资料的时空分布特性和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结合Beirleetal.(2004)的LNOx估算方法,估算了中国地区的LNOx产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NO2与闪电与在年际趋势、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上保持很好的一致性,闪电密度与NO2VCD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为0.84,这表明青藏高原地区NOx受人为源影响小,是研究LNOx的理想区域。基于拟合结果,估算得到中国地区LNOx的年均产量为0.15(0.03-0.38)Tg(N)a^-1。这一结论进一步缩小了以往研究中中国地区LNOx产量估算的不确定范围,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闪电在中国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青藏高原 闪电 LNOx 对流层
  • 简介: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研究了登中国热带风暴频数的非平稳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主要周期型。对1951—2006年登中国的热带风暴频数序列进行分解,分别得到包含有准4年(C01)、6~7年(C02)的年际周期分量和14~16年(C03)的年代际周期分量的时间变化型。这些分量给出了登中国热带风暴频数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独立的变化特征,其中C01周期分量强度最大,且与ENSO有关。登中国的热带风暴频数趋势分量不显著,表明近56年来登中国热带风暴无明显增加(减少)趋势。这些周期分量与夏季海平面气压场的相关分析表明,登中国热带风暴频数年代际变化与南半球热带和中高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 标签: 登陆热带风暴 中国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 海平面气压场
  • 简介:运用诊断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台风"蒲公英"结构、强度的演变分析,得到可以用高低空的风切,辐散、辐合场的配制来进行判断,热带气旋是否会发展;不同下垫面对热带气旋的影响是否会显著的,特别是长时间的影响;在海上资料比较缺少时,我们可以用综合方法进行分析.

  • 标签: 蒲公英 登陆 减弱 变性 分析 蒲公英
  • 简介:目前,气候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面积平均通量的参数化问题。本文对这一研究方向中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和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简要介绍了非均匀面影响的高度及其尺度划分,阐述了混合高度、参考层高度(观测高度和模式第一层高度)、近地层高度、内边界层高度、平衡层高度、粗糙度副层和边界层高度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非均匀尺度划分中的作用,并且阐述了整体输送公式在不同尺度的非均匀面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可能解决办法。同时还对中尺度的非均匀面驱动的一类非经典中尺度环流的参数化,即中尺度通量的参数化问题进行了评述。最后针对内蒙古草原实验和青藏高原实验等具体问题,提出了边界层观测和非均匀面参数化方法的几点问题。

  • 标签: 陆面面积平均通量 陆面非均匀尺度 整体输送方法 中尺度通量
  • 简介:利用法国动力学气象实验室开发的格点大气环流模式(LMDZ)考察了海地形高度对阻塞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式中地形高度的存在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到阻塞事件的发生位置,使气候态的阻塞发生区域产生调整。可以看出海地形在阻塞形成中起固定阻塞位置的作用,也可以加强阻塞的强度,增加阻塞发生的频率。

  • 标签: 阻塞 地形强迫 数值模拟
  • 简介:基于海风环流的形成机制,在研究分析海风环流形成的物理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海风环流的数学模型。以大连地区海风环流为计算实例,模拟了海风形成的压力场、速度场、温度场和湍流动能场的日变化及太阳辐射日变化过程中地面能量变化及导致的湍流动能变化,预测出海风环流的水平湍流扩散系数和动量、温度和湍流动能的垂直湍流扩散系数,为求解海风中的污染物扩散浓度以进行环境污染损失评价提供参考。应用此模型,对大连地区的海风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定性与定量地给出了海风场中的速度、压力、温度及湍流动能分布情况和主要参数值。结果表明:海风环流的大气压力场局地日变化较小,温度场变化较明显。在中午前后,动量、温度和湍流动能的垂直扩散系数达到了最大值。模拟结果与其他文献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模拟与实验结果相符,但预测精度仍需要进一步检验。

  • 标签: 海陆风环流 湍流动能 扩散系数 空气污染损失 大连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