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利用CMIP5耦合气候模式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排放情景下1.5℃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RCP2.6、RCP4.5RCP8.5排放情景下,全球地表温度将分别在2029年、2028年2025年达到1.5℃升温阈值;RCP2.6情景下直至21世纪末期都未达到2℃升温阈值,RCP4.5RCP8.5排放情景下达到2℃升温阈值时间分别为2048年2040年。伴随着排放情景升高,完成从1.5℃升温阈值到2℃升温阈值所需要时间缩短。区域尺度上,达到同一升温阈值时间主要表现为陆地比海洋早,且陆地排放情景差异敏感性相对较差,而海洋达到升温阈值时间则随着排放情景升高而明显提前。中国达到相应升温阈值时间要早于全球,且以东北西北地区出现时间最早。

  • 标签: CMIP5耦合气候模式 1.5℃升温 2℃升温 出现时间 区域分异
  • 简介:为了弄清北京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演变规律、揭示大雾形成发展关键条件,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高速路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1月26~31日雾—霾天气过程演变特征有利于大雾形成发展天气形势。在此基础上,采用先进北京快速循环同化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BJ-RUCv2.0)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大雾形成水汽、动力热力条件,得出:模式1月30日夜间至31日前半夜雾区模拟较好,但对28日夜间至29日白天(大雾天气伴严重大气污染)雾区模拟偏差较大。发现近地层持续性东南风使950hPa以下湿度增大是大雾形成关键条件。上层(975~800hPa)明显暖平流导致逆温层加强维持,使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强,是大雾天气发展维持重要条件。另外,近地层950hPa以下为风场辐合、其上层为风场辐散结构有利于雾进一步发展。

  • 标签: 雾—霾天气 BJ-RUC v2.0预报系统 数值模拟 边界层结构 水汽条件和热动力条件
  • 简介:L波段雷达经过多年业务运行,故障频发,极易造成记录缺测或中断。如何在故障出现时完成观测任务,保证气象数据准确完整,值班员应急处置方法及时得当显得尤为重要。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以西安泾河站2017年11月23日02时一次L波段雷达系统突发性故障为例,从故障研判、仪器准备、数据观测、记录处理、编发报文等方面详细记录了单独测风应急观测业务流程操作技巧,供同行参考。

  • 标签: 高空气象观测 应急处置 GTC2型备份接收机
  • 简介:基于1990—2015年世界前20个排放大国碳排放量国内生产总值(GDP)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主要排放大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得出大多数国家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碳排放量GDP格兰杰检验结果显示,大多数世界排放大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是碳排放格兰杰原因,发展中国家则主要表现为碳排放是经济增长格兰杰原因。研究结果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问题阶段性特征,碳减排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负面影响明显大于发达国家。基于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关于要求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提出大幅减排目标的诉求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特征,可能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正常秩序规律。发达国家基于历史排放责任、发展阶段能力,都应该带头开展减排行动,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转型、升级发展,降低经济发展碳排放依赖。国际气候治理需要根据并考虑不同国家发展需求和特征,形成国际合作制度安排,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全球气候治理协同。

  • 标签: 排放大国 CO2 GDP 格兰杰检验 气候治理
  • 简介:利用1979—2016年北疆冬季49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5°×0.5°),北疆冬季降水时空特征、水汽输送及环流形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北疆冬季降水水汽输送通道有2条:地中海-黑海-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北疆为西方路径,红海-波斯湾/里海南侧-巴尔喀什湖-北疆为西南路径,其中以西方路径为主。500hPa高纬高(低)压、西伯利亚瞬变低压(高压)伊朗高原脊(槽)异常活跃促使北疆一致降水偏多(少),500hP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负)距平、西伯利亚-伊朗高原负(正)距平活跃地中海低压槽(高压脊)异常活跃导致北疆西北部降水偏多(少),500hPa巴尔喀什湖西南侧西南-东北负(正)距平活跃西伯利亚正(负)距平活跃造成北疆西部降水偏多(少),其中全区降水一致型是北疆降水主要分布型。

  • 标签: 北疆 冬季降水 水汽输送 环流特征
  • 简介:频发极端高温事件将导致城市用水量增长,增加城市供水设施运行风险。综合采用气候相似性、终端用水模拟、供水管网系统水力学模拟等方法,构建了极端高温事件城市用水量及供水管网系统影响定量评估方法。以北京某新城区为研究案例,模拟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将使日用水量较夏季常态增加5.7%,人均日用水量增加19.83L,其中早晚用水高峰时段增幅较大,导致供水管网系统中不能满足28m水头要求节点比例增加了约13个百分点。

  • 标签: 极端高温事件 气候相似性 用水量 终端用水模拟 供水管网系统
  • 简介:选取国际上四大典型碳数据库——国际能源署(IEA)数据库、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数据库、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DGAR)以及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数据库,中国碳排放核算进行了参数级层面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整体来看,IEAEDGAR核算更深入;(2)活动水平数据分类方式差异较大,各数据库将煤基燃料分别分为8、4、8、5类,油基燃料分为15、10、14、13类,气体燃料分为4、1、4、2类;(3)各类燃料碳排放因子选用原则不一,有的选用所在机构特有中国参数,有的选用IPCC缺省因子。

  • 标签: 碳数据库 对比分析 中国碳排放 燃料分类
  • 简介:为准确描述黑潮延伸体强度,突出其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引起海温调整,提出了纬向扰动海温概念,基于NOAA(NationalO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高分辨率海温资料GODAS(GlobalOceanDataAssimilationSystem)海洋再分析资料分析表明,气候态纬向扰动海温与洋流表面热量输送分布高度一致;纬向扰动海温年际演变分析表明,相较于传统海温异常,纬向扰动海温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延伸体系统强度年际振荡,标识出延伸体和亲潮影响范围;西北太平洋纬向扰动海温异常经验模态分解结果分析表明,前两模态主要反映不受亲潮交汇影响延伸体收缩扩张模态,而第三、四模态则反映北侧亲潮强弱延伸体扰动海温影响。涡动动能作为标识延伸体区域重要动力学指标,在延伸体系统演变中,与纬向扰动海温通过海洋温度锋强度流轴稳定性紧密联系:纬向扰动海温增大,表明洋流热量输送作用增强,延伸体强度增强,海温梯度增大,此时海洋温度锋增强,流轴稳定,中尺度涡活动减弱,反之亦然。考虑到纬向扰动海温延伸体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具有较好刻画能力,定义了延伸体热力指数,对比分析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地标识出延伸体收缩扩张状态,延伸体纬向伸展距离流轴南北振荡同样具有良好指示作用。

  • 标签: 黑潮延伸体 纬向扰动海温 年代际变化 热力状态指数
  • 简介:利用东亚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评估了17个CMIP5气候模式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时空分布、不同强度降水19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转折贡献模拟能力。从夏季不同强度降水占总降水比重来看,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小雨中雨占主导;而在华南和江淮地区,大雨暴雨则相对更为重要。CMIP5模式可大致模拟出中国东部小雨、大雨暴雨占总降水比重空间分布,但对中雨占比空间分布模拟较差。总体说来,多数CMIP5模式高估了小雨中雨比重,但低估了大雨暴雨比重,从而导致大多数模式高估东北华北总降水量,而低估华南和江淮总降水量。1970年代末我国华北江淮地区夏季降水量年代际转折,观测资料表明该转折主要体现为大雨暴雨雨量年代际转折;仅有少数CMIP5模式能模拟出华北大雨暴雨年代际减少特征,使得这些模式对华北地区总降水年代际变化也有较好模拟能力。对于江淮区域,由于大雨暴雨比重被严重低估,尽管部分模式能模拟出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增加特征,但却多以小雨、中雨年代际变化为主。多模式集合并不能显著提高模式不同强度降水空间分布模拟能力,尤其是降水年代际变化模拟能力。

  • 标签: CMIP5模式 降水强度 年代际变化 模式评估
  • 简介:1980年1981年夏季及其前期冬春季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均未出现显著异常。然而,这两年东亚夏季风环流季节内变化却呈现显著异常,且截然不同,具体表征为:198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第一次北跳异常偏早,第二次北跳异常偏晚,而1981年则相反,第一次北跳接近气候态,第二次北跳却异常偏早。就副高两次北跳过程而言,其直接原因也有显著差异:1980年副高两次北跳主要受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增强影响,而1981年两次北跳则是由于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增强后所激发极向传播Rossby波列与中高纬度东传Rossby波锁相作用造成。与北跳过程相比,副高北跳前后环流稳定维持时间长短显得更为重要。研究表明,1980年夏季副高异常程度之所以堪比1983年1998年强ElNi?o衰减年,主要是由于不同阶段南半球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相互配合与接力,其中,6月8月副高异常偏强夏季平均副高异常偏强起到主要贡献,但二者影响因子不同:6月主要受马斯克林高压(马高)偏强影响,而8月则与澳大利亚高压(澳高)异常偏强有关。此外,7月8月副高异常偏南是因为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长期维持。与1980年相比,1981年夏季马高澳高均异常偏弱,因而南半球环流副高异常影响有限。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季节内变化该年夏季副高快速北进和南退起主导作用,特别是8月中高纬度盛行强烈经向环流,使得副高异常偏东偏弱,从而导致夏季平均副高异常偏东偏弱。本文个例分析表明,在无显著海温异常强迫年份需要特别关注南半球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副高及与之相关东亚夏季风环流季节内演变影响,但是这些环流因子持续性较差,难以用于跨季度预测。

  • 标签: 副高北跳 东亚夏季风 热带对流 中高纬度环流 南半球环流
  • 简介:利用2017年1月1日-7月31日陕西省十地市空气质量资料和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7年1-7月陕西省空气质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与2016年同期相比较差1-3月全省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PM2.-PMW),5-7月为臭氧.1-3月各市平均风速均在3.0m/s以下且小风频率较高;全省冷空气活动较上年同期减少3次且强度偏弱;全省平均混合层高度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22m.与上年同期相比,平均风速小,小风日数增多,冷空气活动次数减少且强度偏弱,混合层高度偏低,是颗粒物污染过程增多主要因素.5-7月臭氧质量浓度与高温显著正相关,当日平均气温≥30℃或日最高气温≥35℃时,臭氧显著超标;臭氧质量浓度随日照时数增加而升高,日照时数≥6h时,各市臭氧平均质量浓度均较高,日照时数≥10h时臭氧超标率最高;臭氧质量浓度随日平均相对湿度升高而降低,当相对湿度〈60.0%时,臭氧平均质量浓度超过140μg/m3,当相对湿度≥70.0%时,臭氧超标率明显降低.与上年同期相比,气温偏高,日照充足,湿度减小是造成臭氧超标日增多主要因素.

  • 标签: 大气环境质量 气象条件 颗粒物 臭氧
  • 简介:利用2012年1—3月玛曲站观测资料单点模式Noah_LSM,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了3次积雪过程近地层气象要素影响。结果表明:(1)Noah_LSM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2)敏感性试验1模拟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气温和30、60cm土壤温度均大于控制试验模拟结果;(3)敏感性试验2模拟结果表明较大风速可能是造成2月18日出现大潜热通量负感热通量一个原因。

  • 标签: 积雪 Noah_LSM模式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 简介:基于通辽市巴雅尔吐胡硕牧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4年马蔺物候数据和气象数据,研究了气候变化马蔺萌芽期、黄枯期生长期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34a来年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暖干化特征明显。(2)马蔺萌芽期呈延迟趋势,平均每10a延迟4.1d。马蔺萌芽期主要受3—4月平均气温和2月日照时数影响。(3)马蔺黄枯期呈略提前趋势。8月降水量减少日照时数增加及10月降水量增加导致马蔺黄枯期提前。(4)气候变暖后,夏、秋季平均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是导致马蔺生长期缩短主要因子。

  • 标签: 马蔺 物候期 气候变化 巴雅尔草原
  • 简介: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1961—2016年2400多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根据百分位法确定极端降水,中国夏季持续(持续2d及以上)非持续性(持续1d)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以江淮流域为代表,中国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量趋于增多,但华北、西南及西部部分地区趋于减少;除内蒙古中部、四川等地以外,中国大部极端降水总降水贡献呈增多趋势。进一步对华北、江淮、华南、西南4个代表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华北、西南地区持续非持续性极端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持续性极端降水量减少更突出,极端降水更多以非持续性形式出现;江淮、华南一带,两类极端降水量都呈增多趋势,持续性极端降水量增加更明显,极端降水更多以持续性形式出现。

  • 标签: 中国 持续性极端降水 非持续性极端降水 趋势 极端降水持续性结构
  • 简介:作为IPCC新一轮气候变化综合评估组成部分,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进入了正式精细化阶段,将在2019年形成最终成果,与现有的《IPCC2006指南》合并使用,为"适用于所有缔约方"《巴黎协定》实施奠定基础。精细化工作分为提供新方法、更新已有内容、补充/澄清已有内容等三大类,共有107个"精细化点",涵盖通用方法论、能源活动、工业过程、农业林业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等各个领域部门。中国共有12名专家参与此次工作。建议中国科研工作者尽快以英文著述形式发表相关成果,提高中国文献引用率;鉴于中国已具备根据最新指南要求编制清单能力,建议未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尽可能全面转向《IPCC2006指南》及其增补精细化内容。

  • 标签: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指南 精细化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2016年6月14日山东一次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风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月14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低层暖湿气流交汇环流形势下,地面辐合线是抬升机制。上干下湿不稳定层结、低层水汽充沛及湿层厚是出现短时强降水重要原因。假相当位温差(△θse)和风暴相对螺旋度(SRH)强对流天气有较好指示意义;(2)较低融化层高度、适宜0℃层-20℃层高度是大冰雹发生指标。抬升凝结高度低、P_(WV)较大等短时强降水具有指示作用;(3)垂直风切变较大,风暴承载层平均风远大于风暴移动速度,致使超级单体持续时间长,并具有高悬强回波、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风暴顶辐散、倒"V"型缺口、中层径向辐合、中气旋、"钩"状回波三体散射等回波特征;(4)降雹发生在Z_(max)大值期、VILDVIL最大时段、HGT增高期。中气旋厚度、最大切变持续时间与天气强烈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超级单体 垂直风切变 风暴特征 风暴承载层平均风 融化层高度
  • 简介: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探空资料等,发生在山东境内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环境场条件及中小尺度系统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与下滑冷槽、地面气旋造成了前后2次强对流天气。更强超低温、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更明显非均匀结构以及更好水汽条件,构成过程Ⅱ更强对流条件。2次过程高低空温度平流配置与冰雹落区有很好对应关系。过程Ⅰ对应低层高能区强于过程Ⅱ,过程Ⅱ高层漏斗状θse向下伸展度更大、低层等θse线更密集,导致强天气发展更加剧烈。飑线初生发展阶段,属低质心系统;飑线成熟阶段,为高质心结构。超级单体强对流单体均造成了降雹,但结构存在差异。

  • 标签: 大气能量结构 飑线 超级单体
  • 简介:随着风电场大规模开发,其气候影响受到关注,自2000年以来美国欧洲等国陆续开展了一定研究,中国也开展了一些观测模拟研究,已有研究进行综述可指导这项工作进一步开展。通过对文献梳理,总结了风电场气候影响研究进程、研究方法、影响机理研究成果。大量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风电场会导致地表气温上升,风电场下游一定距离范围内风速衰减,并间接影响降水、蒸发等其他气象要素,风电场对局地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结论具有较高信度;部分模式模拟结果显示未来大规模风电场(群)开发全球气候也有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但仍需进一步探索。

  • 标签: 风电场 气候影响 局地气候 气温 风速
  • 简介:潮白河流域为北京主要供水源,其水资源量北京用水保障至关重要,因此开展该流域在全球1.5℃2.0℃升温下径流预估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利用1961—2001年WATCH数据SWAT水文模型进行率定验证,在此基础上,应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5个全球气候模式在典型浓度路径(RCP4.5、RCP6.0RCP8.5)下预估全球1.5℃2.0℃升温下数据驱动SWAT模型,开展了潮白河流域气温、降水及径流量变化预估研究,并量化评估由气候模式RCPs导致水文效应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SWAT模型基本能较好地模拟潮白河流域月径流特征,应用该模型进行气候变化径流量影响评估是可行。(2)在全球1.5℃2.0℃升温下,潮白河流域年平均温度较基准期(1976—2005年)分别增加1.5℃2.2℃,年平均降水量也增加4.9%7.0%。预估年径流量在全球1.5℃升温下总体略有增加,盛夏秋初径流量占全年比例也有所增加;在全球2.0℃升温下,年径流量增幅达30%以上,但夏季径流量占全年比例明显减少。(3)在全球2.0℃升温下,潮白河流域极端丰水流量明显增加,洪涝发生风险增大。(4)未来气温、降水量径流量预估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在全球2.0℃升温下不确定性更大;相对而言,径流量不确定性要远大于降水量不确定性;无论是全球1.5℃升温下还是2.0℃升温下,预估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全球气候模式。

  • 标签: 潮白河流域 SWAT水文模型 全球气候模式(GCMs) 典型浓度路径(RCPs) 径流 预估
  • 简介: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利用2015年7月12月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10m风速资料、MODIS卫星遥感反演IGBP土地利用数据WRF模式自带USGS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数据WRF模式在西北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10m风速模拟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能有效改进模式10m风速逐日变化随不同预报时效变化模拟效果。其中2015年7月12月模拟效果均有改进,且12月10m风速改进更加显著。(2)IGBP土地利用数据西北地区不同区域风速数值模拟误差改进不同,主要改进区域位于甘肃河东、宁夏北部陕西南部地区。(3)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模拟10m风速改进可能是由于其对地面粗糙度数据改进。

  • 标签: 西北地区 土地利用数据 10 m风速 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