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利用1960—2013年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地面降水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60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采用天气学物理诊断方法对暴雨发生过程中多个时次环境场与物理场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大暴雨天气是极地、西风带、副热带及热带系统相互作用结果,低层冷式切变线带动极地冷空气从偏北路径入侵辽宁地区,西风带短波槽东移使低空急流加强,诱发地面辐合线锋生触发辽宁地区大暴雨。辽宁地区大暴雨落区、强度与低空急流冷暖空气路径、强度密切相关;水汽条件热力条件是产生强降水基础,动力抬升条件是降水强度决定因素。环境场物理合成分析揭示了辽宁地区大暴雨共性,可为辽宁地区大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 标签: 大暴雨 环境场 物理量场 合成分析 影响系统
  • 简介:利用2008—2013年西北地区东部169个气象观测站天气实况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计算对流参数对西北地区东部雷暴日进行了天气分型,并应用分型统计参数阈值对2013年西北地区东部雷暴日进行了试预报。结果表明:2008—2013年西北地区东部雷暴日集中出现在5—9月,占雷暴总日数85.9%;雷暴日发生天气形势可分为低涡型、低槽型、西北气流型西南气流型4种。引入天气型强度指数,研究4种雷暴天气型自动识别方法,通过天气分型检验表明,天气型自动识别方法可准确识别雷暴发生天气形势,且漏报较少。在天气型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雷暴物理诊断表明,消空效果明显。2008—2012年西北地区东部雷暴日回代预报TS评分为54.1%,漏报雷暴日为4d;2013年雷暴日试预报TS评分为51.8%,漏报雷暴日为10d;雷暴日回代预报与试预报TS评分均超过气候概率,预报效果较理想,可为西北地区东部雷暴天气预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雷暴 天气型 物理量诊断 统计预报
  • 简介:基于中国西北地区42个气象站1956~2011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该地区参考作物蒸散(ET0),分析西北地区ET0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别对ET0进行突变检验、周期变化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ET0存在明显季节变化,ET0自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依次减少;(2)近56a来,西北地区年均ET0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存在一定季节性差异,春、夏、秋季ET0均呈显著减小趋势,且夏季减少率最大,而冬季则呈平缓增加趋势;(3)ET0减小幅度最大地区位于哈密—和田东北—西南向一带;(4)1956~2011年,春、夏、秋、冬季及全年平均ET0分别在1984、1986、1981、1995与198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减小突变,且年均ET0存在2~3a显著震荡周期准6a震荡周期;(5)ET0与2m风速、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和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其中与平均气温相关性较弱,可见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升高与日照时数、2m风速下降导致西北地区ET0减小,同时考虑日照时数、平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4个气象因子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均方根误差最小,表明西北地区ET0变化是上述多种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结果。

  • 标签: 气候变化 PENMAN-MONTEITH公式 参考作物蒸散量 西北地区
  • 简介:蒸散发是流域水文过程关键因子。由于缺乏区域面上实际蒸散发长期观测,很难得到长时间序列蒸散发时空变化趋势。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架设在黄河源若尔盖地区涡动相关系统观测2010年全年蒸散发资料进行分析,对欧洲中心提供ERA-interim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地表变量再分析数据集进行了局地适用性评估,并依据再分析蒸散数据集,基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79-2014年黄河源区蒸散发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ERA-interim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在黄河源区适用性较好,均方根误差为0.63,NCEP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在4-7月、10-12月模拟值偏高,均方根误差为0.81。(2)进而利用ERA-interim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基于MannKendall方法及Sen斜率(Sen’sslopeestimator)检验法,分析了黄河源区蒸散发在1979-2014年期间变化趋势。黄河源区蒸散发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年变化趋势,北部兴海—共和—贵德地区增加最为迅速,年变化率在1.5-2.5mm/a,西南部曲麻莱—治多—玉树地区减少最为明显,变化率为-1.0--0.5mm/a,东南部玛沁—玛曲—久治地区蒸散发变化在0.5-1.0mm/a。(3)利用滑动t检验SQMK(SequentialMannKendall)方法检测出发生突变年份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

  • 标签: 黄河源区 蒸散发 长时间序列 趋势
  • 简介:气候工程技术可以被视作可替代传统减排措施备选项,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管理CO_2移除两大类技术。两类气候工程技术与传统减排方法空间、时间、成本、不确定性和风险等方面都具有一些差异性。气候工程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国际气候制度构建基础,产生了一些新治理问题。对该问题科学研究,有重要科学、政策国际气候外交意义。

  • 标签: 气候工程 地球工程 CO_2移除 太阳辐射管理 减排 气候变化
  • 简介:为探讨华北平原作物需水量在不同季节随气候变化变化规律,对华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Evapotranspiration,简称ET_o)在不同季节对气候因子响应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利用FAO-56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华北平原48个气象站点1960~2012年ET_o,其次分析了ET_o及温度(T)、日照时数(n)、风速(u)相对湿度(RH)这4个主要气候因子在各个季节年际变化规律,然后使用敏感性分析法分析了ET_o对气候因子变化敏感程度,最后结合ET_o对气候因子敏感性及气候因子多年相对变化率分析得出气候因子变化对ET_o变化贡献。结果表明:1960~2012年,华北平原ET_o在四季年际变化均呈下降趋势。气候因子除T呈上升趋势外,n、uRH均呈下降趋势。ET_o对T、nu变化正敏感,对RH变化负敏感。ET_o对Tn最敏感季节为夏季,对uRH最敏感季节为冬季。ET_o在春季、秋季冬季下降主要受u下降影响,ET_o在夏季下降则主要归因于n下降。

  • 标签: 参考作物蒸散量 气候因子 敏感性分析 华北平原
  • 简介:选用1964~2013年青海省43个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分析4个生态功能区蒸发皿蒸发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完全相关法进行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青海省4个生态功能区蒸发皿蒸发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区年蒸发整体分别呈显著下降上升趋势,而环青海湖区东部农业区变化趋势不明显;4个生态功能区年蒸发均呈先降后升阶段性变化特征,但转换时间不尽一致。青海省春、夏、秋季年蒸发均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冬季从南向北逐渐减小。柴达木盆地东部农业区年蒸发突变时间分别是1998年2002年;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突变不明显。影响青海省4个不同生态功能区年蒸发主要气象因子不同:柴达木盆地为风速、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环青海湖区为平均气温、风速和气温日较差,东部农业区为风速相对湿度,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气温日较差是三江源区蒸发上升主要因素。

  • 标签: 蒸发皿蒸发量 气候突变 不同生态功能区 青海省
  • 简介:利用实测资料客观分析资料,综合分析环流背景、下垫面、水汽输送等对“灿鸿”路径强降水分布影响。研究表明,位于东部沿海高压脊东移并人使得副高加强北进,以及“灿鸿”与“莲花”之间弱双台风互旋作用,导致“灿鸿”路径偏东。围绕台风中心输送带将充沛水汽源源不断输送至浙东沿海上空,低层暖湿气流使得大气趋于对流不稳定,不稳定能量释放激发上升运动,与四明山区迎风坡强迫抬升叠加作用,形成了位于四明山区暴雨中心。整个台风影响期间浙江东部沿海大气比较稳定,暴雨主要是由大气斜压作用引起。台风登陆前东西侧螺旋云带逐渐趋于对称,但其与南侧季风云团联系基本被切断,使得浙江没有出现大范围暴雨区。

  • 标签: “灿鸿” 路径 降水
  • 简介:民航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具有资料收集、处理、发布、检索等功能。设计开发时,采用了面向服务及多层架构相结合原则,具有良好安全性、灵活性可扩展能力。系统基于.NETFramework平台WCF及WPF技术实现,用户使用方便,便于维护,实时性强。系统包括资料收集处理子系统、服务子系统信息服务客户端,能适应多种数据源,能满足不同用户需要。

  • 标签: WCF WPF 民航气象 服务
  • 简介:利用2012年吉林省气象局两栋办公楼之间风场观测资料,与2012年长春气象站风场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两栋楼办公楼之间通道处存在狭管效应,对风具有汇集作用。利用CFD技术(Fluent软件)对两栋办公楼周围风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Fluent模拟风场与实测风场基本吻合。由模拟风场计算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可知,办公楼中间风口顶部40m高度为建筑物周围风速最大区域,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为139.0W·m-2,具备一定风能资源可开发性,同时证明了利用实测风场结合CFD模拟风场计算已建成建筑物周围风能资源具有一定可行性。

  • 标签: 建筑一体化 CFD 风能资源 开发
  • 简介:为了探讨前期海洋大气何种信号对辽宁省秋季降水产生影响,为辽宁省秋季气候预测业务提供理论支持.利用1961—2012年辽宁省53个气象站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及由NOAA重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分析了辽宁省秋季降水异常特征.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寻找海洋大气中影响辽宁省秋季降水前期信号;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961—2012年辽宁省秋季降水EOF第一模态在空间上表现为全省一致异常特征,且辽宁省秋季降水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前期5、7月8月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5月热带印度洋偶极子5月北太平洋涛动对辽宁省秋季降水全区一致模态具有较好指示意义,可作为辽宁省秋季降水预报因子.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北太平洋涛动呈正位相时,辽宁省秋季降水全区一致偏多,反之秋季降水全区一致偏少.

  • 标签: 秋季降水 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 北太平洋涛动
  • 简介:本文依据大樱桃生物学特性,分析了海东市乐都区1981—2010年30年气候资料,结果表明:大樱桃在乐都川水地区生长发育关键期温度适宜、果实发育关键期光照充足、花芽分化期水分充足,乐都川水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大樱桃。需注意是:冬季低温冻害、花期霜冻、生长发育关键期大风不利因素。

  • 标签: 大樱桃 气候条件 气象灾害 分析
  • 简介:碳税碳交易机制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环境管理工具,对工业行业减排成本造成不同影响。以污染控制政策稳态总期望社会成本函数为基础构建碳减排成本函数,比较碳税碳交易机制下水泥行业减排成本,发现影响两种环境管理工具成本要素。以广东山东水泥行业实证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当碳价碳税税率差距不大时,由于碳交易机制需要较高建设成本,碳税更具成本优势;短期内,由于减排技术投入成本较高,与强制性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交易机制更具成本效益;碳价、碳税税率、最佳可获得技术价格、企业预期、碳交易建设与管理成本都会影响碳交易机制碳税在减排成本上比较优势。建议设计互补型碳排放管理政策组合,使碳税碳交易机制发挥各自制度优势。

  • 标签: 碳交易机制 碳税 减排成本 水泥行业 广东省
  • 简介:根据博州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对新疆博州近30a各量级降水量及其雨雪日数气候特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博州地区夏半年降雨量占年降水量81%,其中5—8月占年降水量近60%,而小雨(雪)占年降水量近50%,夏、冬半年及年降水量均自西向东随海拔降低而减少。降水量总体以0.76mm/a速率呈不明显增多趋势;年有效降水日数中以小雨(雪)日数为最多,有效降水日长期变化呈明显增多趋势;年降水量增加主要由有效降水日数增加降水强度增强造成。

  • 标签: 降水量 降水日 趋势系数 气候变化
  • 简介:随着新媒体不断兴起,公众对于信息接触渠道悄悄发生着变化。作为与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公共气象服务,如何紧跟时代潮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更好地做好公共气象服务这道菜。本文就如何借助新媒体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公共气象服务 新媒体 应用研究
  • 简介:利用GLDAS同化产品12个CMIP5模式输出结果,从土壤湿度对降水影响两个中间环节出发,通过分析陆面耦合指数ILH、潜热通量—抬升凝结高度耦合指数ILCL以及抬升凝结高度ZLCL间接研究中国区域土壤湿度与降水间耦合特征,并对1958~2013年及RCP4.5辐射强迫情景下50年(2006~2055年)4个代表性区域夏季耦合强度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58~2013年期间,内蒙古阴山山脉附近、新疆青海部分地区为夏季中国土壤湿度与降水耦合最强区域;陆面耦合指数ILH变化幅度从高到低依次出现在华北、华南、内蒙古中部西北地区,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发生转折。2006~2055年平均而言,预估内蒙古阴山山脉附近仍为耦合最强区;与历史时期(1958~2005年)比较,新疆中部内蒙古阴山山脉附近耦合指数ILH增大,而广西和广东地区则减小;对于耦合指数ILH年代际变化(2006~2055年),2026~2035年间华北最大而华南最小,西北地区变化不大,而内蒙古中部地区耦合强度逐渐增大。

  • 标签: 土壤湿度—降水耦合 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 简介:2015年7月23—29日,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随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代表团对英国瑞典进行了访问,对两国气候变化能源领域有关政策与实践进行了调研,并就低碳政策实践、气候风险、巴黎谈判等问题深入交换了看法。

  • 标签: 气候变化 瑞典 英国 事务 专家委员会 能源领域
  • 简介:探讨了雾霾-人体健康影响中不同季节效应。首先,敏感人群健康风险随着雾霾级别的增加而增加;其次,不同疾病风险,季节/气温对它们修饰是不同。春季,雾霾对呼吸道疾病人群影响最大,而夏季冬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受到影响最大。此外,因为雾霾具有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所以在一个持续几天雾霾事件中,人群健康风险也有一定累积。由于来源粒径分布不同,不同季节可吸入细颗粒物对健康影响差异,反映了可吸入细颗粒物理化特性。夏季,气温可以作为独立一个环境因子刺激人体,而在冬季则只是作为颗粒物理化特性一个指引。

  • 标签: 大气成分 化学研究 人体健康影响 呼吸道疾病 季节效应 健康风险
  • 简介: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作为中国北方最重要两大沙漠,降水对其形成演变意义重大。本文利用2008~2013年中国降水融合资料以及2010年8月19日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台站观测资料,对比研究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一次典型降水个例。结果表明:(1)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其它月份降水量均较少;(2)降水融合资料能够细致地刻画出两大沙漠不同季节日均逐时降水量变化特征;(3)通过个例分析发现,沙漠周边站点资料无法全面反映整个沙漠降水情况,而降水融合资料显示降水过程与NCEP资料高空形势以及要素场分布有很好对应关系,能够较为细致地反映沙漠降水全貌。

  • 标签: 巴丹吉林沙漠 腾格里沙漠 融合降水资料
  • 简介:根据2000-2013年华北地区72个地面观测站点雾、霾日数资料挑选出华北地区出现雾、霾天气现象站数较多40个样本,再利用这些样本同期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位势高度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发生雾或霾天气时近地面环流形势可分别分为4类5类。聚类结果揭示了雾霾发生时大气环流具有不同分型特征,只有弱高压型为雾、霾发生时共有型,湿度场冷暖平流输送在雾霾天气发生时也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同一天中存在雾、霾天气转换及同一时刻雾、霾共存现象,本文也分析了这两种情形环流形势特征,解释了其成因。

  • 标签: 环流形势 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