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采用COM技术,以ArcEngine所提供的类库和凸包算法,实现了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更新的边界检测和利用矢量地形数据采集更新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方法。保证了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精度,可以满足数字高程模型的现势性需求。

  • 标签: 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高程模型 凸包算法 边界检测
  • 简介:本文在分析卫星测高应用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卫星测高资料反演大尺度海底地形的新思路,研究了匹配滤波法、垂线偏差剖面法的原理及优缺点,提出了带约束的线性回归法和带约束的曲面拟合法,并且,根据我们在反演中的体会,指出了几点提高反演精度的途径。

  • 标签: 卫星测高 反演 海底地形 匹配滤波 海山海沟
  • 简介:在海洋磁力测量中,因受测量环境及各项改正的残余量等因素的系统性影响,不同测线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系统差,这种测线系统差会使测区磁场水平不统一,导致磁异常等值线图失真.为此,研究了基于虚拟检查线的海洋地磁测量数据调差方法,该方法尝试在不使用检查线数据情况下,沿垂直于测线方向选取一定数量的虚拟检查线,根据测线数据拟合出各条虚拟检查线上场的分布规律,并将测线方向拟合前后残差的平均值作为各条测线上的测线系统差,对各条测线数据进行改正.仿真计算与分析表明:对于磁异常变化较平缓的测区,该方法可以有效消除测线系统差;当磁异常变化剧烈时,该方法可以部分消除测线系统差.

  • 标签: 海洋磁力测量 测线系统差 虚拟检查线 最小二乘 多项式拟合 调差
  • 简介:本文根据中国近海存在着海水密度变化与海面地形相关的规律,以及华南沿海(包括厦门)由于大气扰动使沿岸平均海面升高的现象,研究了多年水文资料计算海面地形、日水文资料计算海面地形、一次水文资料计算海面地形的有关计算方法,并给出了计算结果,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 标签: 海面地形 水文资料 近海海面 中国近海 无运动层 相关性
  • 简介:在介绍了海洋测绘资料综合数据仓库的存储对象、体系结构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从实际需要出发,述了海洋测绘数字化生产对海洋测绘综合资料科学化和自动化保障的需求,以及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安全需求、软件的设计思路、系统的功能模块和网络化安全的建设方案,并且重点介绍了系统建设中的各种关键技术。

  • 标签: 海洋测绘 资料管理 数据仓库 软件开发
  • 简介:浅地层剖面测量是海洋工程勘察、灾害地质调查和大陆架海洋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资料解译的准确程度将对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的可靠性造成直接影响。由于发收分置型浅地层剖面仪的激发装置与接收装置是分开的,当调查区域的水深过浅时,将其近似为自激自收的单道地震系统会导致地层的畸变,水深越浅地层畸变率越大。根据浅地层剖面仪的基本原理,推导出了浅部地层厚度畸变校正公式,为用C-View软件更准确地解译此类浅地层剖面资料提供了参考。海底沉积物的声速直接影响浅地层剖面地层厚度解译的准确性,利用卢博等建立的适用于中国东南近海的声速经验公式,在某人工岛构造调查中,根据地质钻孔获取的孔隙度参数计算各沉积层的平均声速,建立相应的声速结构剖面,对地层厚度进行校正,取得较好的效果,用孔隙度预测声速的方法参数容易获取,能够提高浅地层剖面资料的解译精度,使地层的厚度更接近于实际,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 标签: 浅地层剖面 地层厚度校正 畸变率 声速预测方程 孔隙度
  • 简介:首先给出了两种瞬时海面高模型并进行了精度分析。通过模拟定位,验证了这两种模型在地球同步卫星定位应用中的可行性。最后讨论了这两种模型在地球同步卫星定位中的应用前景,指出了进一步提高这两种模型精度的关键。

  • 标签: 大地水准面 海面地形 平均海平面 潮汐 波浪 地球同步卫星定位
  • 简介:海面粗糙度对于海洋工程和海洋军事都非常重要,但对海面粗糙度的现场观测资料非常少,这大大制约了对海面粗糙度的认识.利用TOPEX高度计风速资料实现了对海面粗糙度的反演,并利用1993年和1998年两年的资料对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面粗糙度进行了研究.

  • 标签: 海面粗糙度 卫星高度计 海面风速 后向散射系数 阻力系数 摩擦风速
  • 简介:使用嵊泗站所布设的地波雷达观测获取的径向流数据,以及嵊泗、芦潮港、岱山3个潮汐观测站水位资料,采用两点近似投影方法反演流场全矢量流速,并用T_tide程序计算调和常数,分别计算O1、K1、M2、S2各分潮流速场及迟角场,并计算各点上的潮能通量及潮能耗散,得到嵊泗岛以西杭州湾口区域潮能耗散同地形存在良好对应关系,充分证明了采用地波雷达观测数据进行潮能耗散计算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供相关工作者作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 标签: 地波雷达 特征值 潮汐类型 潮能通量 潮能耗散
  • 简介:在调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差比关系的运用,利用T/P和Jason-1卫星测高数据进行了南海北部潮汐状况的反演、分析。其中沿轨数据和交点数据的海面异常(SLA)样本标准差(STD)值计算表明,对于15年资料而言,潮汐分析结果已基本一致。对3年轨道改变后的T/P资料分析发现,运用差比分析的办法能使其分析精度有20%左右的提高,达到与15年资料相近的分析效果。最后文章将近岸的反演结果与实测值作了对比,得出在大多数地区(除水动力复杂区域外),沿轨数据的反演水位与实测值的误差均值小于19cm,STD值小于14cm。

  • 标签: 卫星测高 调和模型 差比关系 海面异常
  • 简介:基于2005年胶南近岸海域海流的刷日连续观测资料,对该海域观测日期内的海流特征、潮流性质及余流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进而在实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分步杂交法对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展现了M2分潮的潮波系统、潮流椭圆分布、最大流速分布及逐时潮流场。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分析结果相一致,较好地反映出该海域M2分潮潮流场时空分布的基本特征,对该海域的水动力状况有了更进一步了解,为胶南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了一定条件下的科学依据。

  • 标签: 海流 实测资料 数值计算 胶南
  • 简介:应用Argo剖面浮标观测的温、盐度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域冬、夏季的温、盐度分布、水团结构及其分布。首先采用T-S点聚图法分析了该海域水团分布的基本情况,由点聚分析结果可知,该海域至少存在6种以上水团;再用模糊聚类软化法对水团作进一步划分,分别计算了该海域6至11类水团的F和△F值,结果表明,冬、夏季的△F值都以划分为8类时为最大,这与大洋水团的稳定性是一致的,因此,该海域冬、夏季水团以划分为8类最佳,它们分别是北太平洋热带表层水、北太平洋次表层水、北太平洋中层水、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北太平洋深层水和赤道表层水,以及南太平洋次表层水和南太平洋中层水。

  • 标签: ARGO剖面浮标 T-S点聚 水团分析 西北太平洋
  • 简介:在潮汐调和分析过程中,观测资料长度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选择得当,分析出的调和常数精度就高。所谓选择得当,即应考虑到分潮分离的条件——分潮的角速率、周期、分潮群、分潮的组成等等。从分潮的角速率及分潮周期来考虑,长周期分潮对长时期海平面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如Sa、Ssa分潮的贡献都很显著。尤其在浅海地区,假如Sa分潮的平均振幅大于M2分潮的平均振幅,则Sa的作用之大是不可忽视的。日分潮、半日分潮、1/3日分潮及1/4日分潮等一系列短周期分潮,则

  • 标签: 水位观测资料 过程段 特殊处理方法 潮汐调和分析 半日分潮 极值点
  • 简介:首先构建离散水深的Delaunay三角网,快速进行Delaunay三角网中点、边、三角形之间拓扑关系的存储。然后计算相邻离散点的平均距离,使其作为水深边界提取的距离阈值。最后遍历Delaunay三角网,利用边与三角形的拓扑存储结果和距离阈值,提取出离散水深边界。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利、内存占用少、计算效率高等特点,能够实现离散水深边界的快速智能化提取。

  • 标签: 离散水深 边界提取 拓扑关系 海图编制
  • 简介:2012年WMO-IOC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联合技术委员会(JCOMM)提出了在新的海洋气象资料系统(MCDS)下建立海洋气候和海洋气象资料中心(CMOCs)的发展策略。在2012年5月召开的第四届JCOMM大会上,中国被批准候选成为CMOC中国中心,并开展试运行工作。本论文通过介绍目前国际上重点发展的海洋资料和服务系统和合作项目,分析了未来几年我国在CMOC中国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设想。

  • 标签: 海洋 资料和服务 国际合作 未来发展
  • 简介:日前,我国采取“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了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第三、四颗组网卫星,这两颗卫星上均装载了一台铷原子钟和一台氢原子钟,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悉,原子钟是利用原子跃迁频率稳定的特性来获取精准时间频率信号的设备,其研发涉及量子物理学、电学、结构力学等众多学科,目前国际上仅少数国家具有独立研制能力。星载原子钟主要应用于导航系统,分为氢原子钟、铷原子钟和铯原子钟3种。

  • 标签: 氢原子钟 导航卫星 技术指标 北斗 应用 同步
  • 简介:采用海洋再分析结果,研究了海洋涡旋和锋面波动对台湾以东黑潮锋的影响,结果表明,Rossby波第一斜压模态形成的冷涡(暖涡),减弱(增强)台湾以东黑潮温度锋强度,减小(加大)锋的宽度。在再分析结果中,捕获到1991年1—2月台湾以东的一次黑潮锋面波动。锋面波动的波槽(波脊)到达时,该温度锋强度减弱(增强),宽度和厚度减小(增大)。使用诊断公式,初步分析了该锋面波动的能量来源,发现正压不稳定的贡献与斜压不稳定的贡献比K-H不稳定大1~2个数量级,而斜压不稳定的贡献约为正压不稳定的5倍,因此该锋面波动基本上由斜压不稳定性提供能量。

  • 标签: 台湾以东 黑潮锋 再分析 海洋涡旋 锋面波动
  • 简介:以2005年严重影响我国的登陆台风Haitang为研究对象,在用MM5模式成功模拟台风登陆前后路径、强度、降水以及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地形对台风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台风在经过台湾及其后在福建登陆期间的异常路径是地形诱生低压发生发展的结果;在降水强度上东部沿海特殊地形对台风北侧东南气流的辐合抬升使得暴雨增幅度1倍以上;地形对台风强度也有一定影响,约为4~5hPa。通过对有无地形影响时台风结构的比较发现地形影响主要在低层,使得高度场分裂两个中心,低层台风主体受山脉阻挡在位置上落后于高层。分析还发现台风登陆前夕移动方向西侧相当位温向西倾斜也可能与地形有关。

  • 标签: Haitang台风 地形影响 数值模拟 结构变化
  • 简介:将金属盐法与光镜、电镜技术相结合,研究中华绒螯蟹精子形成过程中酸性磷酸酶分布的变化。研究表明,在精子形成的早期,酸性磷酸酶由细胞质中的内质网小泡上产生,随后出现在细胞核内、顶体囊膜上及顶体管内,并且反应产物逐渐由分布均匀的细密颗粒聚集成分布均匀的较大的颗粒:当精子成熟后酸性磷酸酶均匀分布在顶体管中,反应产物颗粒比较大,穿孔器部分发现有少量酸性磷酸酶分布。

  • 标签: 生物化学 精子发生 酸性磷酸酶 中华绒螯蟹
  • 简介:本文阐述了对海底沉积物样品在应力-应变过程中进行同步声学测量的实验工具和方法,分析了采自南海45个站位的海底沉积物样品的实验数据资料,结果表明,沉积物颗粒越粗、孔隙越小、无侧限抗压强度越大,声速越高。沉积物样品在受力应变过程中,声速具有明显的随应力而变化的特征。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应变阶段沉积物的声学特征以及应力所导致沉积物微结构变化对其声速的影响过程,这一研究将在石油地质测井和海底工程基底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 标签: 海底沉积物 应力-应变 微结构特征 声速 抗压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