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基于前人和自己已有的工作,将南海的波浪资源与其他各种清洁能源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为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通过比较发现:南海具有较为丰富的、适宜开发的波浪资源,且南海也属于中国太阳资源和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在南海实行海浪发电为主,波浪、太阳和风能联合发电,必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 标签: 波浪能资源 清洁能源 海浪发电
  • 简介:福建县域科技资源的稀缺性较大,充分利用科技资源,推动科技进步,是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提高县域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本研究以县域为决策单元,以科技资源中的人力、财力(包括物力)、信息为投入变量,以高新技术产值增长及专利为产出变量,运用DEA-C2R测算分析了福建省36个样本县2005-2008年科技资源的相对利用效率,发现科技产出存在滞后性、综合效率低、地域性差异较大等问题.据此提出引进科学考核机制、建立投入产出信息监测机制、因地制宜配置科技资源等建议.

  • 标签: 县域 DEA 科技资源配置 地域性
  • 简介:转移矩阵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出发点,但是研究者们并未能从转移矩阵中获取足够的信息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潜在过程或规律.本研究采用一种新的土地利用系统转移分析方法,以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闽东南平和县为例,基于1996、2002和2007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并探讨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平和县近10a来主导土地利用类型为自然用地和农业用地;土地利用变化总体有加快的趋势;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存在系统转移的过程;社会经济、政策因素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标签: LUCC 土地利用 系统转移 驱动力
  • 简介:本研究引入重心模型,采用1998-2008年江苏省经济和能源消费数据,计算出各年份GDP、工业产值、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的演变路径,从移动方向、移动距离、路径对比和空间相关性多角度阐释了经济重心和碳排放重心的动态变化和空间联系.结果显示:经济重心和碳排放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偏移,2006年后出现略微的北移迹象;11年间重心移动距离排序为:碳排放重心(32.1km)〉人均碳排放重心(29.6km)〉GDP重心(14.6km)〉工业产值重心(10.9km);相较于经济重心而言,碳排放重心的空间位置偏向于省域的西北方向;经济重心和人均碳排放重心在空间上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

  • 标签: 经济重心 碳排放重心 路径演变 江苏省
  • 简介:福建省908专项海岛土地利用调查对全省l321个面积在500m。以上海岛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统计,将土地资源划分为12个一级类,采取多源信息相互印证及3s结合的工作方法,基本查明了海岛土地分布范围、面积和开发利用现状.经调查与测算,福建省海岛土地总面积为1628389432m^2。(包含海岛岸线外侧沿海滩涂面积474076929m^2),即海岛陆域土地总面积为1154312503m^2,其中有居民海岛陆域土地面积1106414004m^2,无居民海岛陆域土地面积47898499m^2.与1988年福建省海岛调查的14个海岛的土地利用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 标签: 海岛 土地利用 特征 福建省
  • 简介:平潭县土地利用现状与合理开发利用方祖光(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土地总体规划的中心环节。为了搞好土地总体规划工作,必须掌握现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对目前的土地利用状况做出分析评价,指出现有利用方式是否合理,分析其经济效益,然后根据...

  • 标签: 土地利用现状 平潭县 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 防护林体系 经济效益
  • 简介:能源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今世界,人类将目光聚焦新能源,尤其是资源丰富的海洋.本研究对波浪、海上风能资源的评估方法及开发利用现状展开讨论,介绍了海浪发电装置的类别、国内外先进的海浪发电装置,同时展望了海浪发电、海上风力发电、风力海浪联合发电等措施的前景,为缓解能源危机,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能源危机 波浪能 风能 海浪发电 海上风力发电
  • 简介: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两个方面,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层次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对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生态位进行控制与协调,才能实现一定耕地保有量下土地利用资源场的均衡。而这种均衡正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得以实现的前提。在生态位势理论与系统边界理论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的模型,并以江苏省锡山市为例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的强度。研究显示,经济发达区非农用地与农用地生态位差较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使耕地更易损失。从资源流动的场论分析角度。探讨了建立耕地保护机制的途径和方法。在目前的水平上,把土地利用生态位作为土地利用/覆被研究中的一种新方法论更有意义。

  • 标签: 土地利用 经济生态位分析 耕地保护机制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强度 城市化
  • 简介:基于1992、2001和2013年沙溪河谷地带TM影像解译数据,在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基础上,应用土地利用程度模型、网格分析、空间插值和梯度分析法,揭示了土地利用程度的时空多维度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林地比重达80%以上,21年间城镇化快速发展,居住地和工矿交通用地增幅高达85.61%和398.05%;2)河谷沿岸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其中500m缓冲区为高值区,21年间扩张至3000m,随着远离河谷土地利用程度降低,500-1500m缓冲区为下降剧烈区,大于1500m下降速度降低。河流梯度上峰值经过永安、三明、沙县建成区及沿岸乡镇,其中沙县地区最高;3)垂直梯度上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低海拔(〈150m)和平坦坡(〈5°)地带,低丘(150-300m)及缓坡(5-15°)地带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随着海拔和坡度提升土地利用程度不断下降且降幅减小,海拔〉450m及坡度〉25°地带土地利用程度较低且保持稳定;4)21年间土地利用程度整体上升,且后期上升速度较快,各维度土地利用程度高值区不断扩张,低值区不断萎缩,主要由居住地和工矿交通用地扩张造成。

  • 标签: 土地利用程度 多维度分异 福建沙溪河谷
  • 简介:[1]BrownL,1995.WhoWillFeedChina:Wake-upCallforaSmallPlanet.TheWorldWatchEnvironmentalAlertSeries.NortonandCo.,NewYork,USA.[2]CaiYunlong,1990.Land.In:ZuoDakang(eds.),ADictionaryofModernGeography.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ppl11.(inChinese)[3]CaoM,MaS,HanC,1995.Potentialproductivityandhumancarryingcapacityofanagro-ecosystem:ananalysisoffoodproductionpotentialofChina.AgriculturalSystems,47:387-414.[4]ChenLiding,WangJun,FuBojieetal.,2001.Land-usechangeinasmallcatchmentofnorthernLoessPlateau,China.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86(2):163-172.[5]DaiFC,LeeCF,ZhangXH,2003.GIS-basedgeo-environmentalevaluationforurbanland-useplanning:acasestudy.EngineeringGeology,61(4):257-271.[6]DingChengri,2003.LandpolicyreforminChina:assessmentandprospects.LandUsePolicy,20:109-120.[7]FuBojie,WangJun,ChenLidingetal.,2003a.TheeffectsoflanduseonsoilmoisturevariationintheDanangoucatchmentoftheLoessPlateau,China.Catena,54:197-213.[8]FuCongbin,2003b.Potentialimpactsofhuman-inducedlandcoverchangeonEastAsiamonsoon.GlobalandPlanetaryChange,37(3-4):219-229.[9]FischerG,SunLaixiang,2001.Modelbasedanalysisoffutureland-usedevelopmentinChina.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85(1-3):163-176.[10]GuoXiaomin,NiuDekuietal.,2000.TheexplorationofdevelopingfruitindustrymodewithsoilandwaterconservationinsouthJiangxiarea.Research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7(3):187-218.(inChinese)[11]HeXiubin,LiZhanbin,HaoMingdeetal.,2003.Down-scaleanalysisforwaterscarcityinresponsetosoil-waterconservationonLoessPlateauofChina.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94:355-361.[12]HeiligGK,1999.CanChinafeeditself?Asystemforevaluationofpolicyoptions.ScienceforGlobalInsight,IIASA,Laxenburg(CD-ROMVers.1.1).[13]HuWei,1997.HouseholdlandtenurereforminChina:itsim

  • 标签: 中国土地 利用研究 土地利用
  • 简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过程影响深刻。以1987~2000年间的Landsat/TM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构建生态效应指数来反映三江平原东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所带来的生态效应,并且定量评价了该区生态效应与土地利用、土壤以及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1987年相比,2000年研究区水田和耕地面积都增加了2000km^2以上,毁林、毁草和将沼泽湿地开垦为耕地等人类活动导致该区生态系统更加脆弱;研究区2000年的全区平均生态效应指数比1987年高0.02;2000年,研究区中同江市的生态风险最高;土壤类型与生态效应指数的对应关系显示,泥炭土区和黑土区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土壤侵蚀等级越大,生态效应指数越高,2000年各等级土壤侵蚀强度的生态效应指数均高于1987年。

  • 标签: 土地利用 生态效应指数 三江平原东北部
  • 简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然资本作为绿色经济的发展基础,评估其利用状况是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以重庆市为案例,在二维生态足迹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分析重庆市自然资本利用状况。结果表明:(1)由于生态足迹的上升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变化,2000—2015年间重庆市生态赤字随着年份增长在逐步增大,亟需通过生态建设和促进自然资本合理利用以提高区域的生态承载力,降低生态足迹,缓解生态赤字;(2)2000—2015年间重庆市足迹深度上升至2.565,足迹广度变化不大,重庆的发展需要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的总使用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减少足迹深度;(3)重庆市自然资本存量耗用比例高,到2015年资本存量消耗量已接近资本流量占用量的2.18倍,需要通过生态补偿等措施来引导资本流量的增加、资本存量消耗的减少,促进区域自然资本增值,提高自然资本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

  • 标签: 三维生态足迹 自然资本 重庆市
  • 简介:前言海水利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加大对海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推动海水利用产业发展,对于保障沿海地区水安全、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海水利用 海水淡化 资源利用 合理开发 海水资源 产业发展
  • 简介:为了进一步揭示晋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基于SWAT模型,分别模拟了1985年和2006年2种土地利用条件下,2002—2010年气象条件时的年、月水文过程,以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年、月的蒸散发、土壤剖面渗漏、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的影响。研究表明:与1985年土地利用相比,在2006年土地利用涵养水源能力较好的林草地减少了,而不透水面积的增加,降低了流域的降雨截留能力和土壤下渗能力,地表蒸散发量和地下水随之减少,而减小的水量则转为地表径流直接汇入河道,其中晋江全流域的蒸散发量、土壤渗漏量和地下径流量年平均减少11.86mm、48.86mm和25.62mm,年平均减少幅度分别为2.23%、11.27%和16.69%,而地表径流量年平均增加76.06mm,年平均增幅为26.12%;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过程效应与年内降水分布具有密切的关系,降雨量越小,蒸散发和地表径流的效应越显著,而土壤剖面下渗和地下径效应则相反。

  • 标签: 水文效应 土地利用变化 SWAT模型 晋江流域
  • 简介:长汀竹类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初探陈雪梅(长汀县第一中学)竹类资源是山区的“红色金库”,它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林既是用材林,又是经济林,它还具有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功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长汀县地处闽西,是山区县分,山地面积广大。贫因山...

  • 标签: 竹类资源 开发利用 山区经济 森林资源 生态效益 竹林资源
  • 简介:在城市化迅猛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的今天,褐色土地的再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褐色土地再利用面临的实际障碍,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体系分为法律法规、经济条件、技术手段、本底条件、管理制度及环境意识6个维度,根据每个维度下障碍的特征设计具体的评估指标,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考虑不同评估因子及其权重。该评估体系可为城市老工业区的工业废弃地的开发再利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褐色土地 再利用 障碍 层次分析法
  • 简介:福建沿海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吴幼恭(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沿海是全省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是全省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虽然其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但其主要经济指标却占全省的五分之三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

  • 标签: 土地利用现状 沿海地区 福建沿海 土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率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 简介:根据济南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职能对土地的要求,采用多目标规划法,建立济南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对济南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分析.优化后的济南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其城市总产值有所增加,城市绿地、道路广场及公共设施用地和对外交通用地的比例增加,同时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的比例降低.优化结果充分体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性质和职能发挥对用地调整的需要.

  • 标签: 城市土地利用 结构优化 多目标规划 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