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泥裂在现代环境地质时期都很常见,是细粒沉积物浸水后出露于水面之上蒸发干裂而形成,泥裂的出现说明沉积物曾出露于地表水面之上,地质时期常被作为干旱化或干湿交替环境的标志。然而,泥裂可在沉积物出露水面之上很短时间内形成,泥裂本身并不足以反映其古环境,需结合沉积物特征分析。本研究详细阐述太行山中元古界红层白垩系丹霞红层中不同形式的泥裂特征,与现代泥裂形成环境对比,结合红层的环境意义磁性矿物特征,初步探讨地质时期红层中泥裂所代表的古环境。泥裂表明沉积物曾出露于水面之上,红层形成稳定需要长时间处于透水性较好的氧化环境;对红层中泥裂的磁学分析可知,赤铁矿是其中主要的磁性矿物,含量非常高,赤铁矿形成并稳定于干燥的氧化环境;综合分析认为:红层中泥裂形成后长期处于相对干燥的氧化环境,受水下还原环境影响时间较短。根据红层中泥裂代表的古环境可以推断,太行山中元古界红层白垩系红层发育泥裂所在的层位可能以长期干燥氧化环境为主。

  • 标签: 泥裂 红层 氧化环境
  • 简介:于2013年7月20日、8月23日10月17日,在小兴凯湖内布设13个采样点,采集水样,测定水样的氮、磷含量;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小兴凯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分析,同时对其沼泽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月20日、8月23日10月17日小兴凯湖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38~3.12mg/L、0.40~2.05mg/L0.38~1.14mg/L,分布在北岸河流入湖口采样点水体总氮含量较高。8月23日,水体中的总氮含量明显高于其它采样日;7月20日、8月23日10月17日小兴凯湖水体中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0.05~0.11mg/L、0.06~0.12mg/L0.09~0.18mg/L;7月20日、8月23日10月17日水体中的氮磷比分别为7.76~63.57、7.05~25.563.42~12.29,表明该湖属于磷营养限制湖泊。各采样点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2.52~66.57,表明小兴凯湖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沼泽化综合指标为0.143~4.000,表明小兴凯湖大部分区域已处于重度沼泽化状态。

  • 标签: 总氮 总磷 水体富营养化 沼泽化 小兴凯湖
  • 简介:作为重要地质档案的泥炭已经成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最有价值的陆地载体之一,尤其是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最有潜力。有综述指出,中国泥炭碳、氧同位素古气候研究缺乏现代过程的验证。通过总结国内外泥炭植物纤维素碳、氧同位素现代过程及其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其中包括泥炭植物应用于古气候重建的材料选择、维管束非维管束植物纤维素碳、氧同位素的指示意义研究进展。进一步分析已有研究中泥炭碳、氧同位素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泥炭植物碳、氧同位素古气候研究现状,为中国后续开展泥炭相关工作提供思路指引。

  • 标签: 泥炭 古气候 纤维素 碳和氧同位素
  • 简介: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验室测试、遥感解译问卷调查,获得了研究数据,采用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成果参照法等,对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3处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等级都为中等级,湿地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湿地总价值达到273.86×10^8元/a,单位面积价值为10.37×10^4元/(hm2·a),湿地发挥了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

  • 标签: 国际重要湿地 湿地健康 湿地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洞庭湖
  • 简介:利用树木年轮学基本原理方法,研究了福建省戴云山台湾松(Pinustaiwanensis)径向生长模式以及与气候的相关关系,戴云山是台湾松在大陆分布的最南界。前人研究了区域树轮对气候变化的线性相关关系,本研究进一步计算了基面积年增量年表BAI年表,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了戴云山台湾松径向生长与气候的线性非线性关系。模拟结果显示台湾松径向生长与温度降水存在一定的非线性特征,其线性关系只在一定阈值内成立,比如降水在大约40~270mm之间呈现线性关系。台湾松BAI年表与气候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区域5—10月份平均温度引起的季节干旱是台湾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其相关系数达-0.64。研究对于进一步理解戴云山地区台湾松生长对未来气候变化可能的非线性响应关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树木年轮 台湾松 戴云山 非线性关系
  • 简介:以炉渣、木块、砾石木块、炉渣、砾石两组基质配置方式,构建无植物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2d、3d5d)条件下,比较两组湿地系统(HB1HB2)对模拟生活污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分析优化的基质配置方式水力停留时间。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d时,人工湿地系统的总氮去除率为71%~77%,当水力停留时间增加到5d时,其去除率为79%~80%,提高不明显;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d时,其总磷去除率达到最高值50%,继续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其去除率反而下降。因此,无植物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3d。在进水端的前1/3基质区,HB1炉渣区HB2木块区的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13~17mg/L18~19mg/L,硝态氮质量浓度为5.9~9.1mg/L0.4~2.8mg/L。可见,炉渣能提高氨氮的去除率,木块有利于硝态氮的去除。HB1对氮污染物(尤其是氨氮)去除效果好于HB2,其基质配置方式为炉渣、木块砾石;对磷的去除效果两种基质组合方式差别不大,木块、炉渣砾石组合效果略好。

  • 标签: 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 基质配置 水力停留时间
  • 简介:为了探究湿地植物香蒲(Typhaorientalis)根内生细菌在不同培养基环境下组成多样与生态学意义,以北京市密云段白河人工湿地香蒲根为研究对象,采用LB培养基、R2A培养基、YG培养基联合的分离培养方法,研究香蒲根内生可培养细菌群落及其在不同培养基环境下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从不同培养基细菌群落丰富度看,LB培养基(152株有效菌株,12个菌属,29个菌种)分离的香蒲根内生细菌效果相对较好,R2A培养基(68株菌株,9个菌属,23个菌种)YG培养基(85株菌株,10个菌属,19个菌属)分离的内生细菌效果相差不大。从不同培养基优势类群组成结构看,从3种培养基中分离的内生细菌都属于g-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类群,并且在LB培养基、R2A培养基YG培养基中最优势属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7株)、拉恩氏菌属(Rahnella)(17株)拉恩氏菌属(34株)。从不同培养基分离的菌株功能特征,在LB培养基中,参与除碳(3.95%)、重金属(15.13%)有机污染物(8.55%)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在R2A培养基中,参与除磷(10.29%)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在YG培养基中,参与除氮(76.47%)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同时,分别在YG培养基(10.59%)R2A培养基(13.24%)中分离到较多的抑制病原菌的菌株致病菌。

  • 标签: 香蒲根 内生细菌 群落结构 人工湿地
  • 简介:于2015年3月15日、3月25日、4月10日4月20日,对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榄李(Lumnitzeralittore)榄李(Lumnitzeraracemosa)植株进行样品采集,测定其各器官10种矿质元素含量,比较了两种同属植物的矿质元素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红榄李各器官中,CaFe元素在根中含量最高,Zn元素在茎中含量最高,NaK元素在叶中含量最高,N、P、Mg、BCu元素在花中含量最高。在榄李各器官中,FeZn元素在花中的含量最高,K元素在根中含量最高。红榄李各营养器官中的K、Ca、Mg、Fe、CuZn元素的含量都显著高于榄李(n=27,p〈0.05),而其在生殖器官花中的含量都显著低于榄李;红榄李生殖器官果实中的CuZn元素含量显著低于榄李(n=27,p〈0.05)。

  • 标签: 红树植物 红榄李 榄李 矿质元素
  • 简介:在遮荫条件下,对栽培基质设置重度干旱、中度干旱、轻度干旱、对照处理、轻度湿润、中度湿润、重度湿润水淹共8种水分处理,研究湿生植物蕺菜(Houttuyniacordata)对基质水分条件的生理适应。结果表明,在基质重度干旱处理下,蕺菜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茎叶含水量受到显著抑制;在水淹处理下,茎叶含水量显著增加;在轻度湿润处理下,蕺菜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最高;在中度湿润处理下,蕺菜叶片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最低;随着干旱水渍胁迫的加剧,蕺菜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合成都受到抑制;并且在干旱水淹处理下,蕺菜叶片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的比值增大,相反,适度湿润能提高叶片叶绿素b含量,因此,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的比值减小。蕺菜叶片的脯氨酸积累与可溶性糖含量的调节作用具有补偿作用特征;适度干旱促进蕺菜根系活力,湿润环境下其根系活力降低,并通过糖耗补充能量维持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显著变化,直观地反映了其对基质水分变化的适应。遮荫条件下,蕺菜能适应轻度干旱至水淹的基质条件。

  • 标签: 蕺菜 水分梯度 叶绿素 生理适应性 遮荫
  • 简介:在辽东湾水体中设置8个采样点,于2013年8月11日11月26日,在8个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利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研究两次采样各采样点之间浮游植物的密度群落关系。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65种,其中8月记录53种,11月记录43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绿藻、蓝藻、裸藻和金藻,优势种为硅藻;8月,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danicus)、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asteromphalus);8月,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星脐圆筛藻、具槽帕拉藻(Paraliasulcata)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centralis),8月与11月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组成存在差异,说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随季节发生变化。8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6.34×10^4-286.43×10^4cells/L,平均值为10^4.52×10^4cells/L;11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31×10^4-16.4×10^4cells/L,平均值为8.28×10^4cells/L。8月,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指数为3.25-4.62,平均值为3.94;11月,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指数为2.25-3.39,平均值为2.80,表明8月调查海域的生境质量好于11月。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多维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湾沿岸与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

  • 标签: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辽东湾
  • 简介: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湿地生态系统脆弱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生态脆弱指数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对1986-2012年吉林省西部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脆弱评价。结果表明,1986-2012年,吉林省西部湿地生态系统脆弱度平均为中度脆弱,其中,白城市、通榆县乾安县的湿地生态系统脆弱度为强度脆弱;1986-2012年,吉林省西部湿地生态系统脆弱程度整体逐渐加重;从空间变化上看,1986-2000年,湿地生态系统强脆弱区由西部的通榆县向东部的松原市转移,研究区的西北部东南部的湿地的生态脆弱程度逐渐加重,2000-2012年,研究区东部的湿地生态系统脆弱程度逐渐加重。

  • 标签: 生态系统脆弱性 层次分析法 湿地 吉林省西部
  • 简介: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的方法,对四川省39处湿地公园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以四川省交通图土地利用图为基础数据,采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法,分析湿地公园的空间可接近,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接近、公园服务范围人口数量。结果表明,四川省湿地公园空间格局属于聚集型,分布不均衡;湿地公园平均可接近时间为238.76min,60%的湿地公园可接近在4h以内,可接近好的湿地公园多集中在海拔600~2000m之间,交通地形成为制约湿地公园可接近的主要因素;湿地公园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数量不一致,人均服务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川西地区、川南地区、川北地区、川东地区川中地区。人均服务面积最小的川中地区,湿地公园面临的人与湿地环境之间的压力最大。

  • 标签: 湿地公园 空间分布 可接近性 四川省
  • 简介:于2010年4月大潮日(14-15日),连续24h采样,测定闽江河口潮汐沼泽土壤间隙水中的N2O含量,同时测定了土壤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含量水温等。土壤间隙水中的N2O摩尔质量浓度日变化范围为14.65-16.42μmol/L,平均值为(15.25±0.09)μmol/L,且白天高、夜晚低,但差异不显著;在涨潮阶段,土壤间隙水中的N2O含量较高,表明潮汐水会增加土壤间隙水中的N2O含量;土壤间隙水中的N2O含量与土壤温度、电导率显著负相关(n=25,p〈0.05),与间隙水中的NH4+—N、NO3-—N含量显著正相关(n=25,p〈0.01)。春季大潮日闽江河口潮汐沼泽土壤间隙水中的溶解N2O含量日变化受土壤温度、盐度、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含量潮汐的综合影响。

  • 标签: 溶解性N2O 营养盐 大潮日 间隙水 河口潮汐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