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核,2006年3月批准《福建地理》更名为《亚热带资源环境学报》.自改刊以来,《亚热带资源环境学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根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公布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表1)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中心提供文献指标来源及文献被引指标(表2~表3),表明学报质量已有大幅提高

  • 标签: 热带资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学报 环境 科学文献 新闻出版
  • 简介:在阐明世界生物质发展现状和趋势基础上,从中国和福建省资源现状分析和需求分析2方面,对福建省发展以生物能源为龙头物质产业群资源需求进行分析;根据福建省生物能源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福建省生物质工程产业发展经济可行性;提出福建省生物能源产业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包括实施中应注意问题、重点考察领域、重大产业化示范可能区域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标签: 生物质能 生物质工程产业 福建发展目标 对策
  • 简介:海坛岛是福建沿海岛屿风沙侵害严重典型地区,选择海坛岛古风沙(老红砂)、现代风沙、周边海滩砂闽江河口沙进行对比研究,对各类泥沙做了粒度分析、矿物组成和形态特征分析以及稀土元素示踪分析,对比各类泥沙理化特征,判别泥沙源汇关系。研究表明:海坛岛老红砂、现代风沙闽江河口沙关系密切,海滩砂、大陆架砂关系疏远。海坛岛风沙主要来自闽江河口沙;海滩砂可能来自远源闽浙沿岸流泥沙或大陆架砂。在末次间冰期暖湿气候现代暖湿气候影响下,闽江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坛海峡和海坛岛沿岸,在季风搬运下形成老红砂和现代风沙同处沿岸沉积。

  • 标签: 海坛岛风沙 闽江河口沙 东北风搬运
  • 简介:研究了盐城潮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盐蒿(Artemisiaschrenkiana)、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和淤泥光滩4种湿地对N、P营养物质截留效应.在所选取4种湿地中,分别采集了水、土壤和生物样;水样总氮(TN)、总磷(TP)用过硫酸氧化还原法测定,土壤和生物样TN、TP分别用凯氏定N法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污染程度水源灌溉下芦苇湿地,其截留N、P效果差异显著.其中,黄沙港不定期污水灌溉芦苇湿地每年平均可截留TN0.095t/hm^2、TP0.026t/hm^2;而采取三灌三排方式用河水灌溉新洋港芦苇湿地每年可分别截留TN0.030t/hm^2、TP0.001t/hm^2.比较盐蒿、互花米草和淤泥光滩3种湿地每年对湿地水中N、P截留效果,淤泥光滩效果最差,仅截留TN0.385kg/hm^2、TP0.042kg/hm^2;互花米草效果最好,分别截留TN220.660kg/hm^2、TP36.754kg/hm^2.尽管互花米草生物量大于芦苇,但其截留效果仍低于芦苇湿地(芦苇1a收割1次).

  • 标签: N、P营养物质 截留 盐城潮滩湿地
  • 简介:通过对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芦竹(Arundodonax)在模拟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条件生长特性比较,发现在两种人工湿地生长两种植物叶片水势基本一致。对于植株相对生长率,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指标,芦苇各项指标在两种人工湿地间差异不显著;芦竹在潜流湿地中生长特性明显优于表面流湿地,二者间差异极显著(n=3,P〈0.01)。根系生长状况叶片水势情况表明水分供需并不是影响植物生理差异因素;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正相关表现说明叶绿素是影响两种湿地类型上植物生理特性差异主要因素;芦苇、芦竹在两种人工湿地间生理生态差异说明芦苇能适应两种湿地生境,而芦竹更适合种植在潜流人工湿地。

  • 标签: 潜流湿地 表面流湿地 光合速率 叶绿素 叶片水势
  • 简介:图们江下游发育珲春湿地、敬信湿地和防川湿地集中区,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湖泡、沼泽和人工湿地等。采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方法,研究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条件,结果表明,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受地质和人为条件控制,其中地质条件起决定性作用;提出控制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主要地质条件包括沉积地层、沉积物组合和构造活动;从湿地形成条件角度,分析图们江下游湿地成因,将该湿地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2种成因类型,其中,河流湿地是古近纪以来新构造活动、特殊沉积物组合和河流改道等综合作用结果,人工湿地是对原有湿地和河流人为改造结果。

  • 标签: 湿地 形成 地质条件 成因 图们江下游
  • 简介:交通干道地面热力条件对街道内部和附近建筑小区内流场和浓度场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就交通干道地面散热量对街道内部和建筑附近流场及浓度分布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低风速情况下,交通干道地面散热导致街道通风量增加,有利于交通污染物向上空和下风向运移.此外,地面热力条件对污染物浓度分布影响作用在街道背风区大于迎风区,在街道两侧有建筑物区域大于两侧无建筑物区域.

  • 标签: 交通干道 地面热力条件 污染物 临街建筑 数值模拟
  • 简介:在遮荫条件下,对栽培基质设置重度干旱、中度干旱、轻度干旱、对照处理、轻度湿润、中度湿润、重度湿润和水淹共8种水分处理,研究湿生植物蕺菜(Houttuyniacordata)对基质水分条件生理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基质重度干旱处理下,蕺菜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和茎叶含水量受到显著抑制;在水淹处理下,茎叶含水量显著增加;在轻度湿润处理下,蕺菜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最高;在中度湿润处理下,蕺菜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最低;随着干旱和水渍胁迫加剧,蕺菜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合成都受到抑制;并且在干旱和水淹处理下,蕺菜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比值增大,相反,适度湿润能提高叶片叶绿素b含量,因此,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比值减小。蕺菜叶片脯氨酸积累可溶性糖含量调节作用具有补偿作用特征;适度干旱促进蕺菜根系活力,湿润环境下其根系活力降低,并通过糖耗补充能量维持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显著变化,直观地反映了其对基质水分变化适应性。遮荫条件下,蕺菜能适应轻度干旱至水淹基质条件

  • 标签: 蕺菜 水分梯度 叶绿素 生理适应性 遮荫
  • 简介:选择典型亚热带稻-麦轮作农田,比较不同施加量玉米芯生物质炭对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和CO2排放影响,并结合同位素分析研究了生物质分解程度及其在水作影响下田间存留量。结果显示,施加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总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土壤CO2排放速率。δ^13C数据表明,生物质炭在施加初期被快速分解,对土壤CO2排放短期贡献率可达35.95%,但一个生长季后分解微弱;生物质炭在水田中流失明显,一个轮作周期后田间存留率为17.33%-36.50%。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可提升亚热带水一旱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并降低土壤CO2排放速率。

  • 标签: 生物质炭 Δ^13C 土壤碳库 土壤CO2排放 水旱轮作 农田生态系统
  • 简介:位于青秀山风景区蜡烛湖是南宁市建设"中国水城"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论证蜡烛湖形态及相关设计科学性,根据不同入水口流速、出水口数量、位置和湖泊形态设置了5组实验,运用二维流场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提高蜡烛湖入水口流速对于改善蜡烛湖整体流场影响不大,无法解决蜡烛湖大面积水体"死水"问题;不同出水口位置和数量对蜡烛湖流场和流速影响较大,其中出水口2、出水口4和出水口5对蜡烛湖流场流速影响最大,能够较好解决蜡烛湖整体流场流速;蜡烛湖岸线形状对于整个湖泊流场有较大影响,优化呈祥岛岸线形态能够改善附近区域静水流场,加快蜡烛湖水流流动;在优化了呈祥岛岸线形态基础上,增设出水口4和出水口5,能够有效解决蜡烛湖原有的大面积流场流速过慢问题,促进了蜡烛湖水流循环。

  • 标签: 景观水体 湿地工程 水动力 数值模拟 蜡烛湖
  • 简介:于2015年11月25日,在鄱阳湖湿地灰化薹草(Carexcinerascens)集中生长区,采集0-10cm深度土壤和植物样品。于2015年12月15日-2016年3月21日,在河南大学环境科学实验室,进行室内模拟实验,研究恒干、恒湿、干湿交替、水位上升、水位下降及添加灰化薹草碎末处理下,土壤中不同形态氮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初始平均质量比为1403.7mg/kg,实验结束时,在未添加灰化薹草碎末恒干、恒湿、干湿交替、水位上升和水位下降处理下,土壤全氮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413.3mg/kg、1358.0mg/kg、1325.0mg/kg、1414.7mg/kg和1446.0mg/kg;添加灰化薹草碎末干湿交替、水位上升和水位下降处理下,土壤全氮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612.3mg/kg、1329.3mg/kg和1395.7mg/kg。实验初始相比,添加灰化薹草恒湿和干湿交替处理下,0-2cm深度土壤全氮含量减小了10.9%,恒湿处理下,0-2cm深度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幅最大。在灰化薹草分解过程中,2-5cm深度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都增大,但是,在添加灰化薹草碎末各处理下,0-2cm深度土壤全氮和有机氮含量小于未添加处理,灰化薹草分解提供了丰富碳源,使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增强。

  • 标签: 土壤 含水量 灰化薹草分解 鄱阳湖湿地
  • 简介:政区和流域是两种不同性质区域,前者具有社会属性,后者具有自然属性。探讨二者多样性,集科学、政策、管理于一体进行生态区评价,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前沿课题。通过分析中国政区流域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流域政区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机制,论证流域内水源区、流经区、河口区生态服务价值,探得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青海、内蒙古、新疆、四川和云南,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建设优先区域。

  • 标签: 中国政区 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 流域
  • 简介:认为有必要在基于碳汇土地利用和当地可持续发展之间建立一种更加明确联系.依托一个中国-加拿大合作项目,以中国贵州省黎平县为例,阐述了一种将森林碳汇、森林资源管理以及如何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综合评估方法,并且着重介绍了能帮助资源管理和规划部门实施这种综合评估土地利用决策支持工具(LUDST).

  • 标签: 碳汇 森林土地利用 可持续性 综合评估 土地利用决策支持工具
  • 简介: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城市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区域和城市相互联系.研究区域城市主要经济联系,有利于了解区域和城市经济空间组织,有利于明确区域和城市实体空间发展方向,有利于交通运输合理组织.通过节点分析、线路分析以及联系作用量分析,对安徽省区域经济联系进行测度,然后对测算结果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区域经济整合发展区域发展战略和其实施基本对策.

  • 标签: 区域经济联系 整合发展 安徽省
  • 简介: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保护对策彭珂珊,张俊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本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安徽九华山一座土地神龛上镌刻一幅楹联:“上能生万物,地可长黄金。”的确,面对我国人多地少,而使“人口──粮食──耕地”平衡趋...

  • 标签: 耕地资源 农业经济研究 土地污染 部本 水土保持研究 农业建设
  • 简介:新西兰是对世界粮食市场有重要影响作用农产品主要出口国之一。它地处温带海洋性湿润气候区,以草场牧业为主农产品生产十分发达。无论在历史上、现在或将来,农业都是其社会经济和产品出口一个重要方面。由于高劳动力成本、“石油农业”高投入,以及农业部门相对...

  • 标签: 新西兰 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 农场主 初级农产品 农场工作
  • 简介: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度是一个定量表示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指标,强调是系统之间各要素共同发展.以福建省域城市为例,介绍了福建省环境经济发展现状,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并采用熵值法为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对福建省域城市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做出评价和分析,用确定好协调发展度等级对其进行分类.结果显示,福建省9个设区市中厦门市处于优质协调发展类型,福州市和泉州市处于良好协调发展类型。莆田市、三明市、漳州市、南平市、龙岩市和宁德市均处于中等协调发展类型.对于不同类型城市如何提高协调发展度提出相应建议及措施.

  • 标签: 环境 经济 协调发展度 福建省
  • 简介:首届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技术对策研讨会于2010年6月在福州市召开.会议总结了近年来两岸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研究、固碳增汇模式关键技术、废弃资源利用节能减排、微生物资源开发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和进展,并提出了新时期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技术对策.

  • 标签: 海峡两岸 低碳农业 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