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多波束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了东海陆坡广泛发育海底峡谷—扇体系沉积地层结构,讨论了海底峡谷—扇体系内部主要沉积物搬运方式、沉积特征和典型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海底峡谷是上陆坡沉积物质向下搬运主要通道。海底峡谷段上部以侵蚀作用为主,局部堆积具丘状或透镜状外形滑塌体或滑坡体;海底扇沉积开始于海底峡谷出口,地震剖面上具杂乱、前积或上超结构,且不同位置扇结构亦存在差异,并被正断层错动;海底扇上发育两侧具天然堤扇谷,细颗粒浊流物质通过溢流形成具楔状外形越岸沉积。浊流沉积在海底峡谷出口处十分发育,具有丘状或透镜状外形,内部呈规则或杂乱反射,是海底扇重要组成部分。块体搬运(滑塌和滑坡)和浊流是东海陆坡海底峡谷—扇体系内主要沉积物搬运方式,它们对陆坡地形地貌起着重要塑造作用。海底峡谷—扇体系沉积特征及物质搬运从南向北差异性反应了不同陆坡段物源供应、水动力条件和构造活动不同。

  • 标签: 海底峡谷—扇体系 沉积特征 块体搬运 浊流 东海陆坡
  • 简介: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费不断增长,常规砂岩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勘探举步维艰,砂砾岩这种粗粒沉积特殊油气藏再次走进勘探家视野。近年来,中国砂砾岩储集层展现出巨大油气潜力,尤其是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发现,亟待开展针对性研究。作者梳理了全球粗粒沉积研究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概念形成萌芽(1885—1947)、成因分析快速发展(1948—1987)以及理论形成工业应用(1988至今)3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均表现为科学家对粗粒沉积热点瓶颈问题进行了聚焦分析探讨,由实际现象或油气田发现引发出问题,开展成因探讨,形成理论后再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过程。综合每个阶段研究主题以及代表性文章和事件,并结合作者长期研究过程中思考,提出了当前粗粒沉积所面临关键性热点问题今后研究方向建议,主要包括:古地形特征坡度、沉积成因机制、相带微相划分、水槽模拟实验、砾岩成岩作用、测井解释瓶颈、地震处理解释以及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需求等。

  • 标签: 粗粒沉积 发展历程 砾岩油藏 热点问题
  • 简介:赛汉塔拉凹陷是二连盆地主要油气富集凹陷之一,面积2300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8万吨。论文应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根据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下白垩统中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以此将该套地层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建立了赛汉塔拉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层序内部沉积体系及其演化研究,对层序格架内烃源岩条件、储集层条件等成藏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3套生储盖组合。综合分析表明,阿尔善组中下部、腾一段中部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砂体,垂向上烃源岩直接连通,可形成有效生储盖组合,在凹陷生油中心附近易形成有效岩性圈闭,成为凹陷最有利油气聚集带,是下一步重点勘探目标。

  • 标签: 二连盆地 赛汉塔拉凹陷 下白垩统 层序地层 烃源岩 成藏条件
  • 简介: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于2016年5月6日—9日在葡萄牙新伊达尼亚世界地质公园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遗迹化石沉积环境分析及遗迹化石系统古生物学是当前遗迹学研究热门领域,新概念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将是未来遗迹学发展重要推动力。对比表明,中国学者在遗迹化石系统分类学、陆相遗迹化石以及新遗迹学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笔者认为,注重遗迹化石在地质突变期中分析、发展新遗迹学、加强四足动物及鸟类足迹研究,将是近期国内遗迹学主要研究方向。

  • 标签: 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 遗迹化石 遗迹学 葡萄牙
  • 简介: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影响与人类适应问题,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在利用丰富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过去2000年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本文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理论上,构建了基于粮食安全气候影响传递过程分析框架;方法上,实现了服务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基于语义差异历史社会经济序列定量重建;科学认识上,总结出"冷抑暖扬"而又福祸相依宏观韵律。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历史时期 气候变化 社会影响 中国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对砂脉研究非常重视,尤其是近期国外含油气盆地大型砂脉(砂注入体,sandinjectite)发现更加刺激了人们研究热情。笔者主要从5个方面简要阐述了砂脉研究现状进展:(1)砂脉几何学特征;(2)砂脉物质成分;(3)砂脉成因;(4)砂脉分类;(5)砂脉地质意义。尽管中国不少学者已经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但砂脉复杂性和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和关注度相比,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丰富且复杂砂脉资源,精细解剖典型实例,阐明砂脉三维几何特征,并探讨其地震关系和成因动力机制,为丰富和完善沉积学基础理论提供素材。

  • 标签: 几何学特征 物质成分 砂脉成因 砂脉分类 地质意义
  • 简介:大同-阳原盆地形成演变研究表明,本区最早出现是将军庙盆地,依次是大同盆地、阳原盆地,直到第三纪末至早更新世初才出现统一大同-阳原古湖。大同-阳原古湖历时二百余万年,至晚更新世末消亡。新生代以来,大同-阳原盆地火山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活跃,现在仍是地震灾害危险区之一。

  • 标签: 大同-阳原盆地 新构造运动 火山活动 地震灾害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学术论文《物源分析一个误区:砂粒在河流搬运过程中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及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砂粒中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及粒径等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是"以讹传讹"。受其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对自然界河流砂机械搬运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中伴随化学分解等作用,其中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存在,河流搬运过程中混合了搬运距离不同颗粒,其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和粒径等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对颗粒磨圆度和粒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
  • 简介:根据历史文献以及巨野、梁山、戴庙钻孔剖面的分析研究及对东平湖底沉积调查,确定了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沉积记录,提出东平湖由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演化而来.通过对东平湖演化黄河决口和改道关系分析对比,指出历史时期东平湖演化历程黄河关系密切,经历了黄河决口注入和改道流经湖区,河水注入、湖面扩大,河徙水退、湖面萎缩.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期间注入和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黄河第二次大改道期间两次注入、其中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水面北侵形成梁山泊.黄河第三次大改道期间三次决口注入,两次改道流经梁山泊,湖面进一步扩大成"八百里梁山泊",之后黄河仅数次决入,水源短缺,湖面萎缩.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期间未流入梁山泊,湖面进一步缩小.黄河第五次大改道期间曾两次注入梁山泊,湖面又扩大成为一片泽国,而后断绝黄河水源,被分成安山湖等北五湖,梁山泊岁久填淤,变湖为陆.黄河第六次大改道期间黄河水源断绝,北五湖水面北移,逐渐萎缩消失,仅安山湖经历一次黄河决入,并淤塞而成东平湖,黄河水断绝时湖底干涸,黄河大汛期曾倒灌入湖.

  • 标签: 东平湖 黄河水 水源 沉积记录 倒灌 干涸
  • 简介:中国北方草原区捕捉器样品表土样品中花粉组合对比研究表明,两种取样方法获得花粉组合相似性较好,乔木花粉含量多低于10%,灌木花粉含量多低于5%,草本花粉含量多高于75%;共有的花粉种类占总花粉种类数74.3%;蒿属和藜科是花粉组合最主要成分;荒漠草原区常见麻黄和白刺花粉,典型草原区多为狼毒和莎草科花粉。花粉组合气候关系DCCA(降趋典型对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花粉组合最冷月温度相关性最显著,其次为年降水量。捕捉器样品表土样品中花粉组成也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前者较后者出现更多花粉类型,前者蒿属、藜科花粉含量低于70%,后者则高于70%。荒漠草原区花粉通量低于典型草原区,反映典型草原区植被较荒漠草原区发育,花粉产量高于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表土花粉浓度也明显高于荒漠草原区(高一数量级),除典型草原区植被发育、花粉产量高原因外,荒漠草原区不利于花粉保存,也是造成花粉浓度低另一个重要原因。花粉组合判别分析表明,捕捉器样品和表土样品均能较好地区分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但捕捉器样品交叉检验结果好于表土样品。

  • 标签: 中国北方 草原区 表土花粉 捕捉器花粉 花粉通量 判别分析
  • 简介:古高梁河对北京城选址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者对古高梁河名称界定不一致,古河道年代和规模也比较模糊。借助多年来实地考察成果,选取古高梁河沿线典型剖面,用^(14)C、光释光、热释光等测年方式,结合地貌学、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方法,确定古河道年代,以此近似地复原古高梁河演变和分布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古高梁河称呼比"三海大河"称呼更恰当,表达全新世中晚期由石景山经"三海"到亦庄永定河故道。(2)古高梁河河道发育年代上限在5000—4000aBP,下限应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3)古高梁河规模比古清河和古水小。(4)古蓟城选址古高梁河密切相关,古蓟城选址于古高梁河古水故道之间高地之上,是古高梁河要津上城池。

  • 标签: 北京 古高梁河 永定河 古蓟城 元大都
  • 简介:叠锥构造是纤维状矿物呈锥状嵌套分布一类特殊沉积构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际研究热点,但中国对于叠锥构造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程度较低。文中详细总结了叠锥构造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笔者于新疆托克逊凹陷、准噶尔盆地东部以及哈密盆地3处新发现叠锥构造。叠锥构造发育层系广泛,二叠纪末—三叠纪初以及三叠纪末—侏罗纪初发现叠锥占绝大多数,揭示其可能与生物大灭绝有关;叠锥构造形成环境较广,不能简单地将叠锥构造作为湖泊相或海相等相标志。对新发现叠锥构造初步分析后认为,叠锥构造为生物(化学)作用有关原生沉积构造,但对叠锥构造成因机制深层次研究还需建立在叠锥构造纤维状矿物生长习性及其形成环境和发育层系耦合关系研究之上。

  • 标签: 叠锥构造 形态学 成因机制 地质意义
  • 简介:依据泥盆纪早、中、晚3个时期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及中国泥盆纪植物已有的资料,绘制出中国泥盆纪这3个时期植物古地理分布图。中国泥盆纪海侵主要方向是从中国西南部云南地区(早泥盆世)逐渐向长江中游华中地区(中泥盆世)及长江下游华东地区(晚泥盆世)发展。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南方分布是随着海侵,逐渐向华中及华东地区扩展,由早泥盆世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和湖南南部等地区,发展至中泥盆世云南、四川、贵州、湖南中北部以及湖北南部地区,在晚泥盆世分布范围扩大到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以及江苏等地区。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北方分布范围较小,从中泥盆世才开始出现,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晚泥盆世在宁夏等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泥盆纪3个时期陆地维管植物各个种类所占百分含量表明,早期植物主要以较为原始莱尼蕨类、工蕨类以及前石松类为主,中期石松类占优势,到了晚期石松类依然占优势,而楔叶类、真蕨类以及前裸子植物开始繁盛。

  • 标签: 泥盆纪 维管植物 植物化石 古地理分布
  • 简介:团簇同位素指的是含有2个及2个以上重同位素结合在一起形成同位素体。团簇同位素数值定义为同位素体相对丰度偏离随机分布状态程度。测量该相对丰度较低同位素体需要高精度质谱仪,难点在于利用同位素组成已知参考气体和不同同位素组成加热气体,以获得绝对参考体系下数值。团簇同位素体相对丰度非常低,但是具有非常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比如碳酸盐矿物中^(13)C^(18)O^(16)O丰度对温度具有敏感性,而与矿物全岩同位素以及矿物形成时期流体性质无关,因此可以利用测量碳酸盐团簇同位素来获得矿物生长温度,再利用矿物氧同位素(δ~(18)O),根据传统氧同位素温度计原理,可以进一步获得矿物生长流体(水)氧同位素。目前,团簇同位素温度计已经在古气候(温度)重建、古高度恢复、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以及甲烷成因分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评估深埋高温过程引起C-O化学键重置对碳酸盐团簇同位素影响、测试仪器产生对团簇同位素非线性误差校正、以及其他丰度更低团簇同位素体或大分子团簇同位素测量,是下一步研究方向。

  • 标签: 团簇同位素 同位素体 碳酸盐 古温度计 甲烷
  • 简介:《古地理学报》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大力支持。2014年以来,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加入到了《古地理学报》审稿队伍中,为《古地理学报》学术质量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古地理学报》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各位专家学者辛勤劳动汗水,编辑部在此向所有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能够得到您一如继往支持帮助。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学者 专家 学术质量 编辑部
  • 简介:牙形石广泛分布于寒武纪至三叠纪古海洋里。三叠纪牙形石种类、形态、大小和产出频率受海水盐度、深度、温度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控制,不同牙形石生态特征即牙形石相反映不同沉积环境,所以根据三叠纪牙形石相和牙形石特征属种丰度,不但可区分三叠纪不同沉积相区(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和盆地相区)和恢复三叠纪古地理面貌,而且可划分出牙形石生物地理区。中国早三叠世牙形石归属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并可进一步划分出两个生物亚省和若干生态区。

  • 标签: 三叠纪 古环境 古地理 牙形石动物 海洋动物
  • 简介: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北部燕山山前地带共4个高岩心采取率钻孔沉积学、地层学、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综合研究。420个热退磁样品磁倾角曲线显示,具147 ̄ ̄m厚松散地层标准孔Z3孔下部地层属于2.58 ̄ ̄Ma松山(Matuyama)极性带。随着地壳沉降,只是从早更新世,冲积扇侧缘泥质沉积物才开始充填了底砾岩层之上沉积空间,形成广义山前盆地中泛滥平原;传统上视为上新统特征沉积红棕色黏土类似的亮黄橙—黄橙色—亮红棕色黏土,延续出现到早更新世中期,当时区域沉降中心位于距离山前断裂不足4 ̄ ̄km处。0.78 ̄ ̄Ma以来布容(Brunhes)极性带厚57.8 ̄ ̄m。谨慎地依据120 ̄ ̄ka布莱克(Blake)亚时确定上更新统后,可见中更新统大部缺失,天津市区沧县隆起和北京永定河冲积平原南部所见此时地层间断十分相近。3个钻孔7个14C测年数据证实,距离山前断裂不足2 ̄ ̄km钻孔45 ̄ ̄ka以来地层最厚达41 ̄ ̄m;显示自MIS3初始期,沉降中心向北迁移更靠近山前断裂,且在构造断裂作用下形成了新狭义山前盆地。研究区可见15 ̄ ̄ka富有机质黏土及上覆泥炭,表明末次冰消期开始气候转暖首先影响到华北平原山前地区。此项工作为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源到汇”过程中渤海湾西岸沉降提供了一个基准点。

  • 标签: 燕山山前盆地 磁性地层 14C年代学 燕山隆升 中更新世地层间断 渤海湾西岸
  • 简介:利用色谱-质谱、稳定同位素质谱等分析测试技术,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侏罗系岩样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等方面入手,对该区烃源岩生源沉积环境作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有机质多为菌、藻类生源,少数有陆源有机质混入(主要是石炭系)。有机质多为强还原环境海相沉积,少数为海陆过渡相沉积。侏罗系在一些地区和层段并非典型成煤环境,而是属于滨浅湖相,少数为半深湖-深湖相,因此具有一定生烃能力。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烃源岩 沉积环境 生物标志化合物
  • 简介:系统地介绍了多点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及方法,并以我国渤海湾盆地某区块新近系明化镇组河流相储层为例,进行了多点统计学随机建模实例分析.多点地质统计学为储层随机建模国际前沿研究方向.该方法综合了基于象元方法易忠实条件数据以及基于目标的方法易再现目标几何形态优点,同时克服了传统基于变差函数二点统计学不能表达复杂空间结构和再现目标几何形态不足.通过理论实例研究,分析了目前多点统计学尚存在问题(包括训练图像平稳性问题、目标连续性问题以及综合软信息问题等)及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地质统计学 几何形态 明化镇组 随机建模 储层 新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