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合并阻塞睡眠呼吸暂停(OSA)的重叠综合征(OS)患者心肺功能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治疗病情稳定的COPD患者,进行睡眠监测检查,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149例患者分成OS组56例和COPD组93例,对两组的睡眠监测参数、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及氨基末端脑钠尿肽(NT-proBNP)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OS患者心肺功能的临床特征及与AHI的相关。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OPD组相比,OS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pH值[M (Q1,Q3)]、氧分压(PaO2)与血氧饱和度(SaO2)下降[(49.46±12.98)%比(54.38±11.72)%,(47.86±14.78)%比(57.78±15.81)%,7.37(7.34,7.39)比7.40(7.39,7.41),(80.75±10.20)比(84.28±8.43) mmHg(1 mmHg=0.133 kPa),(94.46±2.52)%比(95.74±2.28)%],而二氧化碳分压(PaCO2)[M (Q1,Q3)]升高[55.00(45.50,60.00)比44.00(40.00,48.00)mmHg](均P<0.05)。OS组肺动脉压及血浆NT-proBNP水平[M (Q1,Q3)]均高于COPD组[38.90(28.60,49.05)比28.60(24.95,32.60)mmHg,434.00(273.75,631.00)比136.00(86.00,205.00)pg/ml](均P<0.05)。AHI与PaCO2、肺动脉压、NT-proBNP及急性加重次数呈正相关(r=0.496、0.544、0.628、0.446,均P<0.05),与FEV1/FVC、FEV1%预计值、pH值、PaO2及SaO2呈负相关(r=-0.309、-0.346、-0.410、-0.289、-0.267,均P<0.05)。结论OS患者出现更严重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肺功能损伤,其NT-proBNP及肺动脉压水平较COPD患者明显升高。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重叠综合征 肺动脉压 氨基末端脑钠尿肽
  • 简介:摘要本文简介了慢性阻塞肺疾病患实施长程氧疗的若干问题,包括基本概念、国内外研究进展、长程氧疗的生理意义、临床适应证、禁忌证、特殊情况下的长程氧疗、氧气来源、连接方式、吸入氧浓度的管理、气道湿化、无创通气的配合及安全问题。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长程氧疗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我国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国农村地区慢阻肺的患病率高于城市。为了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目标,县级医院应以规范诊治呼吸常见、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为主,并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县域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在慢阻肺早期筛查和干预、管理中的作用,推动健康中国慢性呼吸疾病防治行动的落地实施,中国县域慢阻肺筛查共识专家组起草了本共识。该共识包含慢阻肺的筛查对象、筛查工具、县域慢阻肺筛查流程和筛查后规范管理四部分内容,以期为广大县域慢阻肺患者的早诊早治和规范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县域 筛查 规范管理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作为呼吸系统重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早期识别与干预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本文围绕国内与国际对早期慢阻肺定义上存在的争议、早期慢阻肺相关实验室评估与早期筛查、是否需要药物干预等相关问题与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早期慢阻肺的识别和防控有进一步的认识。

  • 标签: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诊断 治疗 早期
  • 简介:摘要高钾血症是慢性肾脏病患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是每位临床医师应该识别和掌握的急症。本文通过梳理总结防治高钾血症的策略,针对不同治疗手段进行述评,以期为高钾血症的治疗提供思路,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高钾血症 慢性肾脏病 治疗
  • 简介:摘要慢性肾脏病和高血压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公共健康问题。肾脏是调节血压的重要器官,肾脏病变可以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又进一步加快肾脏病变进展,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患者预后。容量扩张是慢性肾脏病患高血压发生的重要机制。因此,应注重慢性肾脏病高血压患者的容量管理。

  • 标签: 肾病 透析 血压 容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非透析患者24 h尿钠与容量超负荷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并接受生物电阻抗检查的CKD 1~4期患者,依据是否发生容量超负荷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水分过多/细胞外液(OH/ECW)与临床指标的相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4 h尿钠与容量超负荷之间的关系。容量超负荷定义为OH/ECW≥7%。结果共纳入385例CKD 1~4期患者,年龄(46±15)岁,男216例(56.1%),发生容量超负荷的患者共150例(39.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OH/ECW与24 h尿钠(r=0.147,P=0.004)、24 h尿蛋白(r=0.555,P<0.001)、收缩压(r=0.241,P<0.001)呈正相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r=-0.111,P=0.030)、血清白蛋白(r=-0.659,P<0.001)呈负相关。经校正年龄、收缩压、糖尿病、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血钠、血氯、尿钙、尿磷和利尿剂使用与否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24 h尿钠的CKD患者发生容量超负荷的风险更高(OR=1.005,95%CI:1.000~1.011,P=0.048)。结论高水平24 h尿钠与CKD非透析患者发生容量超负荷相关。

  • 标签: 肾疾病 电阻抗 尿钠 容量超负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40例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患者,年龄43~80(66.1±9.0)岁,男性37例。进行吸呼双相CT检查,测量肺气肿病变占全肺体积百分比(Emph%);小气道病变占全肺体积百分比(SAD%)及假定气道内周长为10 mm时的管壁面积的平方根(Pi10)。基于Emph%、SAD%及Pi10进行聚类分析,将患者分为未见显著异常型(n=11)、小气道型(n=9)、支气管壁增厚型(n=8)、肺气肿型(n=6)及混合型(n=6)5种影像学表型,结果发现慢性阻塞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分级相同的COPD患者病变组成并不一定相同。与传统COPD影像学分型不同的是,即使在肺气肿程度较轻的情况下,依据气道病变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小气道型和支气管壁增厚型。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聚类分析 吸呼双相CT扫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热成形术(BT)治疗重症哮喘、哮喘慢性阻塞肺疾病(简称慢阻肺)重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分析。方法回顾分析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行BT治疗的49例哮喘慢阻肺重叠患者(重叠组)与同期行BT治疗的50例重症哮喘患者(哮喘组)的临床资料,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预计值)]、激素用量、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评分、哮喘控制问卷(ACQ)评分以及重叠组治疗前后慢阻肺评估测试(CAT)评分、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及术后3周内呼吸不良事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与哮喘组患者相比,重叠组患者年龄更大[(64±11)岁比(48±11)岁],病程及吸烟史时间更长[10.00(10.00,25.00)年比9.00(1.75,20.00)年;20.00(2.00,40.00)年比0(0,10.00)年],吸入糖皮质激素用量较少[320(320,640) μg/d 比960(320,960) μg/d] (均P<0.05)。重叠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预计值均低于哮喘组[1.98(1.43,2.43) L比2.54(2.02,3.15) L;0.92(0.61,1.26) L比1.69(1.17,2.16) L;(50±16) L比(65±14) L] (均P<0.05),治疗前两组ACT、ACQ、AQL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内除重叠组FEV1%预计值、吸入糖皮质激素用量无明显改善外(均P>0.05),余两组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均P<0.05);治疗后1年两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且哮喘组各项指标均优于重叠组(均P<0.05)。术后3周内呼吸不良事件,重叠组咳嗽、血丝痰的发生几率高于哮喘组,而痰多、短暂喘息发作低于哮喘组(均P<0.05);两组胸闷痛、节段肺不张、肺炎的发生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术后不良反应均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BT治疗不仅能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同时对哮喘合并慢阻肺患者同样有效,但BT治疗对于哮喘患者的效益更佳,且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哮喘 哮喘慢阻肺重叠 支气管热成形术 肺功能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构成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具有一定的平衡关系。近年有许多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紊乱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是CKD患者免疫缺陷状态和全身炎症状态持续存在的潜在诱因。本综述主要阐述肠道菌群与CKD患者免疫功能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探讨CKD的进展机制,为干预治疗提供新理论、新靶点。

  • 标签: 肾功能不全,慢性 肠道菌群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在慢性阻塞肺疾病(慢阻肺)稳定期治疗中,国际指南对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的推荐依据临床证据积累而不断更新,经过从“争议”到“肯定”的认识深入过程,直到最新指南中的ICS推荐策略:考虑到临床特征将患者分为呼吸困难和急性加重两类来进行治疗方案调整,对前一年急性加重发生较频繁患者,结合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推荐相应的含ICS的个体化给药。

  • 标签: 肺疾病,阻塞性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 作者: 王拢拢 欧琼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35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 睡眠呼吸室,广州510080,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 睡眠呼吸室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510080
  • 简介:摘要阻塞睡眠呼吸暂停(OSA)是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与包括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代谢综合征等多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是目前关于OSA患者出现这些并发症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多系统疾病相关,可能在OSA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OSA与肠道菌群关系的动物研究、临床研究以及肠道菌群紊乱介导OSA诱导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机制,旨在从肠道菌群的角度,为OSA疾病表型寻找生物标记,并对不同表型早期个体化干预及出现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文献支持和理论依据。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并发症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慢性肾脏病患血钾异常的发生率,分析影响因素,并探索血钾异常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2011年11月至2016年12月,在全国39家医院纳入3 190例慢性肾脏病1~4期患者。通过基线调查获得患者的一般人口学指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数据,通过主动监测获得患者截至2017年12月发生终末期肾脏病、心血管疾病事件和死亡的情况。根据基线血清钾离子浓度将患者分为低钾(<3.5 mmol/L)、正常血钾(3.5~<5.0 mmol/L)和高钾(≥5 mmol/L)三组。采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低钾组和高钾组对比正常血钾组的相关因素。采用基于竞争风险亚分布的Cox比例风险回归评价血钾与各类终点事件的关联。结果纳入研究对象年龄(50±14)岁,男性占57.6%(1 839/3 190)。患者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59.7%,1 668/2 792),并且多数为慢性肾脏病3~4期(70.8%,2 260/3 190),血钾水平为(4.4±0.7)mmol/L。低钾和高钾的发生率分别为3.7%(118例)和17.6%(561例)。心血管疾病(OR=0.33,95%CI:0.13~0.83,P=0.019)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OR=0.95,95%CI:0.91~0.98,P=0.001)与低钾负相关,而使用噻嗪类或袢利尿剂(OR=2.06,95%CI:1.51~2.81,P<0.001)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OR=1.13,95%CI:1.12~1.16,P<0.001)与高钾正相关。调整心血管和肾脏相关危险因素后,低钾与全因死亡风险相关(HR=2.12,95%CI:1.06~4.24,P=0.034)。结论高钾血症在中国慢性肾脏病患中比低钾血症更常见。低钾血症独立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肾功能水平与死亡风险相关。

  • 标签: 肾功能衰竭,慢性 高钾血症 心血管疾病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膜癌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脑脊液细胞学证实的脑膜癌病患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改变以及影像表现并进行随访,分析脑膜癌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88例,其中男42例(47.7%)、女46例(52.3%),中位年龄59岁(28~78岁);病理分型为肺癌58例(65.9%),胃癌13例(14.8%),乳腺癌7例(8.0%),黑色素瘤1例,食管癌1例,胆囊癌1例,肾癌1例,双源癌2例,不明来源4例。中位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50分。34例患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诊。临床表现中,有73例(83.0%)头痛、63例(71.6%)恶心呕吐、37例(42.0%)精神行为异常、41例(46.6%)癫痫发作,23例(39.0%)颅神经受累,20例(33.9%)脊神经受累。61例(83.6%)的患者影像学呈阳性改变。87例患者完成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首次脑脊液细胞学阳性率90.8%,47例(54.7%)患者可见激活单核细胞。中位总生存期13.0(95%CI:2.9~23.1)周,1年生存率19.1%。肺癌、KPS≥50分、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全脑放疗为利于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脑膜癌病总体预后差,较好的身体状态、TKIs药物治疗、全脑放疗是利于患者预后的因素。

  • 标签: 脑膜癌病 脑脊液细胞学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全脑放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中国将远程医疗模式应用于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诊治的可行。方法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的24例疑似OSAHS患者,以电子问卷评估和家庭睡眠呼吸暂停监测(HSAT)进行确诊,对确诊患者进行远程自动气道正压通气(APAP)治疗。治疗满1周、1个月和3个月时分别对患者进行视频随访,通过独立建立的数据管理平台由患者填写随访问卷,通过APAP内置的数码卡获取APAP治疗数据和依从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探索影响患者依从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时点患者APAP使用时间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等指标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评分。结果确诊为OSAHS的患者共22例,其中男性20例(90.9%),年龄为(45.6±10.2)岁,治疗前患者AHI为(46.9±20.4)次/h。20例OSAHS患者接受了APAP治疗,治疗满1周、1个月和3个月时依从良好患者占比分别为15/19、10/19和8/18。患者治疗前嗜睡严重程度影响依从,ESS评分每增加1分,依从(95%CI)增加6.16%(3.01%,9.31%),年龄、体质指数及治疗前AHI对依从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满1周、1个月和3个月患者AHI分别为(2.5±2.1)、(2.2±1.6)和(1.9±1.0)次/h(P=0.195);治疗满3个月患者ESS评分为(7.0±3.3)分,低于治疗前(10.6±3.1)分(P=0.079)。结论远程医疗模式诊治OSAHS的患者依从和治疗效果好,实际可行。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远程医学 干预性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角膜共聚焦显微镜(CCM)检测帕金森病(PD)患者的角膜神经纤维变化,同时探讨角膜神经纤维与疾病严重程度和运动症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河南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年龄40~80岁PD患者42例,作为PD组,并收集同时期来医院体检的40~80岁的40名健康中老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双眼均行CCM检查。对比分析PD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角膜神经差异,采用相关分析评估PD患者角膜神经纤维与病程、H-Y分期(H-Y)、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左旋多巴每日等效剂量(LEDD)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角膜神经纤维能否作为PD诊断的标志物。结果PD患者的角膜神经纤维密度(CNFD)[(19±3)支/mm2]低于健康对照组[(28±4)支/mm2](t=10.798,P<0.001)。PD患者的角膜神经分支密度(CNBD)[(25±11)支/mm2]高于健康对照组[(18±6)支/mm2)](t=-3.427,P=0.001)。PD患者的角膜神经纤维长度(CNFL)[(11.0±2.5) mm/mm2]少于健康对照组[(12.5±1.6) mm/mm2)](t=3.139,P=0.002)。CNFD具有较好的诊断P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61 3(95%CI:92.42~99.84,P<0.000 1)。PD运动症状受累较重侧角膜神经纤维与受累较轻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CNFD与H-Y、UPDRS-Ⅲ呈负相关(r分别为-0.501,-0.399,均P<0.05)。CNBD与H-Y、UPDRS-Ⅲ、UPDRS-总分负相关(r分别为-0.622、-0.394、-0.354,均P<0.05)。CNFL与H-Y、UPDRS-Ⅲ、UPDRS-总分负相关(r分别为-0.574、-0.484、-0.422,均P<0.05)。结论PD患者存在小神经纤维损伤, 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小神经纤维的代偿能力下降。角膜神经纤维与运动严重程度负相关。CNFD诊断PD有较高的敏感度,可能作为诊断PD的标志物。

  • 标签: 帕金森病 角膜共聚焦纤维镜 小神经纤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D)患者累积再手术率、手术原因及药物对再手术的影响。方法纳入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肠道切除术的CD患者,依据是否再次手术将患者分为再手术组及非再手术组,回顾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初次及再次手术原因以及初次术后维持治疗;同时将患者按CD不同术后复发危险分层分为复发高危组及低危组,分析总体手术累积复发率及不同危险分层的累积再手术率,并分析不同维持治疗药物对两组患者再手术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60例患者,其中男110例、女50例;手术时年龄(35.6±14.1)岁;再手术组40例,非再手术组120例。再手术组中,男性(P=0.030)、穿通型病变(P<0.001)以及初次手术前阑尾切除史(P=0.035)的患者比例高于非再手术组,初次手术原因中以肠梗阻占比最高(26.9%,43/160),再次手术原因中以肠瘘占比最高(42.5%,17/40)。术后1、3、5及10年累积再手术率分别为5.9%(9例)、12.3%(17例)、21.8%(25例)及37.6%(34例)。低危组患者术后10年累积再手术率为19.8%(3例),高危组患者42.8%(31例),两组患者累积再手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低危组患者术后是否加用维持治疗的复发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而高危组患者中未加用维持治疗的患者较加用免疫抑制剂±(联合或不联合)5-氨基水杨酸(5-ASA)(P=0.001)以及生物制剂±5-ASA(P=0.001)的患者再手术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患者手术后仍有再手术风险,针对高危组给予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有预防患者再手术的作用。

  • 标签: Crohn病 再手术 术后复发 累积再手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