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49-1965年,在我国进入由乱转治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社会思想初具雏形。1975-1982年,在主持全面整顿工作、致力于领导拨乱反正和谋划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社会思想得到全面发展。1983-1993年,在从容应对深化改革及经济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社会思想日趋完善。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鲜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邓小平社会思想,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及无可质疑的现实价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应从大社会概念入手,从社会因素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因素一体同源的角度,深入发掘和研究邓小平社会思想。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学思想 时代特征 实践价值
  • 简介:<正>为什么社会主义没有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出现?是科学社主义失灵了,还是客观现实发生了变化?这是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必须科学说明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目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这项工作就显得尤为急迫。我在研究当代帝国主义理论和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状况时,经常思索这一个切关宏旨的问题,现略陈管见。

  • 标签: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选择 马克思恩格斯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 官僚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理论
  • 简介:<正>可以这么说,中古以前的中国文类学(genology)是针对一切书写的文献,以《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为分类的基本骨架所建构起来的;而西方的文类学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一直是以史诗(epic)、抒情诗(lyric)和戏剧(drama)的三分法为主,19世纪以后由于小说的大量写作,小说打破了原来鼎足而三的局面,

  • 标签: 抒情诗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类学 社会学 黑格尔 小说理论
  • 简介:为纪念李达《社会大纲》问世五十周年,本刊特发表王炯华同志《论李达〈社会大纲〉的历史地位》一文。该文通过三十年代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特别是苏联哲学的关系的考察,论述了《大纲》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同中外近现代哲学的历史渊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地位 辫证法 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
  • 简介:从知识社会的视角看,社会科学的价值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知识建制,社会科学的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不仅是非历史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价值问题关系到如何看待社会事实这一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体现出理论对自身使命与责任的定位。对价值问题的任何回避或拒斥,都只能使社会科学自身陷入困境。

  • 标签: 社会科学 实证主义 价值中立 解放
  • 简介:李达的《现代社会》一书,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所作的最系统、最准确、最深入的阐释。在书中,李达首先综合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各种阐释,指出了唯物史观与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提供了研究和解释唯物史观的广阔视野;进而唯物而辩证地理解和阐发唯物史观,既坚持历史的唯物论,又注重历史的辩证法,对阶级意识、社会思想等意识形态问题作了深入论析;最后落脚于对中国的国际环境和革命实践的思考,把帝国主义与中国革命这一重大问题在唯物史观中鲜明凸显出来。《现代社会》不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有着宝贵的启示。

  • 标签: 李达 《现代社会学》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简介:学社科学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贡献力量,就要通过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功能的发挥,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始终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以各级社科院为代表的高端权威智库,要站在历史、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分门别类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聚焦如何增强综合国力、维护祖国统一、应对特殊问题,如何加强文化复兴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文明,如何切实增强人民的幸福感等关键问题作出科学而有说服力的回答,切实增强理论深度和实践厚度,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之路进行系统前瞻谋划及具体路径设计,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标签: 智库 哲学社会科学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 简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国内外学界对'共享发展'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但缺乏科学社主义理论视域的观照。科学社主义理论从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社会主义公正、群众史观、共产党领导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六个层面全面规定了共享的丰富内涵,构成了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共享的实质是以社会主义公正为价值导向而进行的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调整,是社会共同利益的体现。

  • 标签: 共享发展理念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论音乐的社会情境》是阿多诺早期最为重要的音乐社会文本之一,该文浓缩了后来音乐社会的诸多观念。阿多诺在该文中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开始,高度概括了音乐在当时社会中的处境。基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他划分了音乐家的四种类型,并分析了音乐的再生产与消费问题。

  • 标签: 生产 再生产 消费 中介 政治经济学
  • 简介:本文认为,西方新经济社会即“经济生活的新社会”是在回应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挑战,尤其是在将社会网络分析的观点和技术运用于经济生活的研究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虽然格兰诺雏特发现可能将这类研究纳入经济社会的范畴,并且极力为这类新研究寻求其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但是其借用并发挥的社会“嵌入性”观念及其延展的社会结构视角和网络分析,仍然包含了束缚其“经济生活的新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若干严重限制。

  • 标签: 经济生活 新经济社会学 经济学帝国主义 发展 挑战 方法论基础
  • 简介:<正>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李达已经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之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的传播及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翻译,李达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更广泛地介绍给共产党员及其支持者,而且,他的《现代社会》一书是中国第一批涵盖了大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重要著作之一。虽然这部著作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部分很简短,但是它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是"革命阶级"的哲学以及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现代社会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李达 辩证法
  • 简介: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社主义是审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对于今天人类社会问题得以产生之根源的回答,仍须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释之科学社主义逻辑思想的指导。当今时代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国家交往、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化沟通、生态建设等领域的现行全球社会生产关系或全球治理上层建筑阻碍着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应当从现行全球社会生产关系或全球治理上层建筑的调整或变革入手,这恰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的初衷和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其科学社主义逻辑思想根据。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学社会主义 全球性问题 全球治理困境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无论从科学社主义艰辛探索的历史维度、世界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照的现实维度,还是从科学社主义丰富发展的理论维度而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主要矛盾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论述极其重要。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出发,阐明了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基本思路的论述和史论分析,实际上是一本中国版的科学社主义史论,必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标签: 习近平 社会主义发展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哲学研究所与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举办,编辑部承办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科学创新"研讨会于2005年10月8日至9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知名教授和上海市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 理论创新 研讨会 会议综述 2005年
  • 简介:第一次科学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二次科学革命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与有效性。科学社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应用和自然延伸。第一次科学革命与当时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导致了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为科学社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二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深化了科学社主义理论的发展,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第三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既使科学社主义理论经受了考验,也为建设科学社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契机。

  • 标签: 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 共产党宣言 辩证唯物主义
  • 简介:<正>为了推进当代中国对欧洲的整体文化研究,努力建设成为关于欧洲事务的国家智库,9月24日上午,上海交大在徐汇校区老图书馆礼堂成立了"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校长张杰出席成立典礼并致辞。仪式由副校长郑成良主持。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希腊、挪威驻沪领馆总领事,前中国驻瑞士大使、

  • 标签: 欧洲文化 郑成良 上海交通大学 整体文化 学术研究机构 人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