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译自英国左翼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佩里·安德森2007年出版的著作《流派》(Spectrum)一书中的《哲学》部分中的第四章《武器与权利:可调整中心》(ArmsandRights:theAdjustableCentre)。在论文中,佩里·安德森从比较视域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当代西方三位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尤根·哈贝马斯、诺贝托·博维奥关于国际政治和国际正义的思想。

  • 标签: 尤根·哈贝马斯 约翰·罗尔斯 诺贝托·博维奥 国际正义
  • 简介:<正>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和中心,这是不成问题的。那么,什么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呢?近年来,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中,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另一说是实事求是;还有一种说法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个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历史过程 中心问题 规律性 思想研究 相结合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视野开阔、高屋建瓴,站在时代的高度系统总结了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人民实现自身解放、指引人民改造世界、探索时代发展新课题和回应人类社会面临新挑战等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一纲领性文献对于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人民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恪守 纲领性文献
  • 简介:"异化"一词经历了从宗教神学、社会学、哲学到心理学的历程,其内涵从最初的人神关系、人与权力的关系、人与劳动的关系,经弗洛姆之手深入到人心与社会的关系。弗洛姆娴熟地结合了精神分析与马克思的理论,运用异化的理论深入透彻地剖析了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异化,并在宏观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方案,在微观上援引宗教、艺术与爱的理论对人心的异化开出了救赎之方。

  • 标签: 弗洛姆 异化 异化心理
  • 简介: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离开瑞金中央苏区后,选定"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的构想,是坚持"北上抗日"路线,依据革命战争发展和变化的进程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在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重温这段历史,对我们坚持历史唯物论,总结经验,着眼现实,解决问题,展望未来,都会有所启迪.

  • 标签: 中国 主力 坚持 领导 发展 成立
  • 简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在综合考量人民主观需要和社会客观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重大判断,并赋予了以人民为中心鲜明时代内涵。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定依据和发展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顶层设计的内在逻辑,是衡量新时代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 标签: 新时代 人民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 社会主要矛盾
  • 简介:边屯文化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其中蕴含的历史时空中"边缘—中心"的互动关系具有普遍意义。从"边缘—中心"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永胜—韶山毛氏家族还是在毛泽东本人的革命生涯中,"走"和"停"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辩证关系贯穿始终。这可以作为考察边屯文化和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思想与实践的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毛泽东 边缘—中心 家族迁徙
  • 简介: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前途、祖国的未来,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毛泽东坚强的意志力、高度自信心以及创新能力等心理特质的总结,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自觉准确高效地借鉴毛泽东的优秀心理特质。

  • 标签: 毛泽东 心理特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简介: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历程,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和整体目标体系。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 以人民为中心 法治道路 法治理论 法治体系
  • 简介:一、人民主体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人民既是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这个科学社会主义的真谛,提出了既合历史规律性、又合人民目的性的价值追求。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人民主体 价值观 重读 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所在,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指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坚持和传承,是精准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迫切要求,是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现实需要,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在要义,也是各级领导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题中之义。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穿于特定利益群体稳定工作的全过程,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注重发掘正能量;二要坚持辩证思维,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维稳与维权的关系;三要坚持情、理、法并进,创新做好新时代的群众工作。

  • 标签: 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内部矛盾 群众路线 社会治理
  • 简介:移情说是朱光潜重审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理论资源。他在诗学反思中之所以推崇移情说,主要是因为他接受了近代西方的自然观。西方浪漫主义者们试图用移情说颠覆近代模仿论,但却暗中和近代模仿论分享了共同的预设,即假定艺术家把自然物首先看作了无意义的物质材料。一方面,朱光潜在贯彻移情说时完全崇信这种近代自然观;但另一方面,朱光潜对中国山水诗歌的某些阐释却背离了近代以来人们对自然的构想,同时也就放弃了他所坚持的移情说。朱光潜的诗学理论与其论诗实践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反思中西美学观念图景之差异的重要契机。

  • 标签: 朱光潜 移情 自然
  • 简介: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分析中国社会探讨革命策略的重要文献,也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发端之作。在最初的版本中,毛泽东从当时革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入手,确立了划分阶级的标准,进而逐层剖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最后得出了中国革命所应采取的正确策略。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由理论转变为方法的最佳范例,实现了阶级分析与调查研究、经济地位与革命态度、策略的灵活性与方法的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新阐发与灵活运用。

  • 标签: 阶级 阶级理论 中国社会 革命
  • 简介:当前的贵州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城乡关系深刻调整的进程之中。这就决定了贵州的改革实践是发达地区已完成的改革的集中再现,也是一个多重关系叠加、时空深度压缩的典型,对观察改革、研究改革具有样本意义。本文深入解剖贵州改革实践中的“顶云经验”“湄潭经验”“塘约道路”“三变改革”等进入中央决策层的改革经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遵循改革辩证法,推动地方改革经验化和改革经验地方化,实现地方改革与顶层设计的双重变奏的探索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进一步统筹推动改革辩证法的逻辑展开和实践展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汇聚起上下互济的改革动力流;要树牢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保护并引导好群众的改革热情;要充分重视改革辩证法“落实”的中间环节,推动蓝图变为现实;要把强制性改革与诱致性改革有机结合,进一步降低改革成本。

  • 标签: 改革辩证法 改革经验化 经验地方化 贵州
  • 简介:毛泽东社会心理学思想及其在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的运用,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领域。虽然,毛泽东著作中并未明确地使用过社会心理学这一概念,但是,他的大量著作相长期的革命实践,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社会心理学方面的遗产。如同我们的古人并未明确地使用过哲学、美学等概念,

  • 标签: 社会心理学 毛泽东著作 心理学思想 实践过程 中国革命 实践价值
  • 简介:移情是以镜像神经元为基础,进行的折射自我或他人相关动机、判断、行为意图和动作表征,并在内心再造出他者经验、体会他者情感、理解他者意图的心理过程。审美移情没有中西之分。中国审美移情研究应该关注对人的移情以及注重对移情的认知方面的研究,分析不同的移情境界,还可以进行移情与诗人的亲社会行为的诗学拓展。

  • 标签: 移情 审美 镜像神经元 诗学 白居易 亲社会行为
  • 简介:文章通过对《晨报副刊》上所发表的若干典型文本的研析,初步厘清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思想理论资源。在欧洲社会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方面,安部矶雄的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的范本;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不少来源于同一时期日本学者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阐释;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主要受到河上肇等日本学者对《资本论》的简明解读的影响,但考茨基、柯尔等欧美理论家、学者的作品,也是他们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早期传播 《晨报副刊》 李大钊
  • 简介:分工是对人的劳动能力的一种优化组合,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人类历史社会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现实的劳动分工又容易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性,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和谐一致性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否发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克服社会分工的局限性,扬弃现实的社会分工,形成相对联合的生产力,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分工 人的发展 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