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当下美学理论建设中,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整个20世纪世界美学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不可小视的理论重镇,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世界美学的发展势态、理论格局,产生了不小影响。这种影响延伸到新的世纪。而在中国20世纪美学的历史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地位和影响是其他任何美学派别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在新的世纪,进一步发展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术界应当不会有什么争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形态批判 重建审美意识
  • 简介:<正>在中国当下美学理论建设中,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整个20世纪世界美学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不可小视的理论重镇,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世界美学的发展势态、理论格局,产生了不小影响。这种影响延伸到新的世纪。而在中国20世纪美学的历史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地位和影响是其他任何美学派别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在新的世纪,进一步发展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术界应当不会有什么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意识形态批判 发展势态 审美活动 中国美学研究 新理性精神
  • 简介:<正>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其他著作中对意识形态进行研究并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以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和审美识形态理论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普列汉诺夫是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运用到美学和文化研究中来的先驱之一,他提出了"社会意识"的重要概念,认为不仅要研究文学作品本身,还要找出作品的社会意识根源。但是他并不是很成功,在运用过程中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化了。其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卢卡奇,他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审美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作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 马克思主义美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 审美关系
  • 简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把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则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更加自觉地把历史观与价值观结合起来,把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结合起来,深化对审美识形态论的研究。

  • 标签: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 审美意识形态
  • 简介: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对"审美识形态论"进行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忽视了考察审美识形态的物质基础问题。伊格尔顿在《审美识形态》一书中提供了研究这一问题的一个视角。伊格尔顿的审美识形态理论借鉴了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的研究路径,指出审美识形态的物质基础是身体。伊格尔顿分析了美学的诞生及审美的内在复杂性,揭示了身体是审美识形态的物质基础。

  • 标签: 身体 审美意识形态 物质基础 领导权
  • 简介:只有认为文学是"审美社会意识形式",才能使"审美"性和"观念"性因素得到融合,从而把"审美"性、"意识形态"性和其他相关特性如语言性、人性、文化性等等,都作为这种特殊"社会意识形式"的属性。关于文学本性是"审美识形态"这一界说中的"意识形态"概念,同经典作家原初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是有明显出入的,同世界范围内通行的有关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方法也是格格不入的。其实,文艺离不开意识形态与文艺不等于意识形态,是两个不同的论域、不同的命题。

  • 标签: 意识形态 文学本质 社会意识形式 审美意识形态
  • 简介:和谐社会和宪政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也是当代中国人民努力实现的重要目标。二者在价值目标、基本准则、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共同点。本文剖析了和谐社会和宪政的基本内涵,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 标签: 和谐社会 宪政 以人为本 民主法治
  • 简介:"三个代表"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本文分别论述了"三个代表"思想所凸现的理性、价值、人的哲学主题,并指出,它们统一于生产力的推进,统一于党的先进性,统一于党的现阶段纲领和最高纲领不断结合与实现的历史过程.

  • 标签: 三个代表 哲学意蕴 中国共产党 理性 价值 人学
  • 简介:<正>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审美现代性也悄然而生。改革开放之初的那股文化启蒙思潮,本身尚充盈着现代审美精神,推动着文学艺术的与时俱进。大众文化、通俗艺术的兴起,推进了审美现代性的新变,成为我国审美文化的新维度,从而改变了审美文化的格局。如今,主流文化、大众文化、高雅文化已三足鼎立,各显神通,三分天下,各领风骚。在审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三者既分立又互动,相互作用,彼此影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和深入,我们要自觉把握这个契机,在促进文化的互动和沟通中提升,向着先进文化方向发展,唤起和焕发新审美精神。

  • 标签: 审美精神 审美现代性 文化生活 审美关系 审美活动 启蒙思潮
  • 简介:审美是文学的重要特性,但不应把文学的本质只理解为审美本质,文学的本质是系统本质。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但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的理性和思想体系,也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只归结为审美识形态。鉴于文学本质的系统性,理应对文学开展多维的、宏观的、辩证的综合研究。

  • 标签: 文学 审美 意识形态
  • 简介:<正>一、实践美学的一个矛盾实践美学把美归结为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认为人通过生产劳动,尤其是工业和科技,使自然人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美就是"自然的人化",或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此同时,又认为美具有

  • 标签: 实践美学 扬弃异化 审美活动 现实生活 社会实践 自然人化
  • 简介:<正>一、实践的双向对象化与美和美感的共生同在实践是一个对象化过程,这已是一个学术界共认的事实和观念。不过,历来一般把实践仅仅视为主体的本质力童的对象化,即主体的客体化,却忽视了实践过程中客体的性状的对象化,即客体的主体化,或

  • 标签: 双向对象化 审美活动 主客体 主体化 审美客体 美感
  • 简介:<正>实践是人类的现实生存的基本活动,它不仅具有诸多要素组成的立体交叉、多层次积累的结构,而且是一个不断矛盾运动、变化发展的恒新恒异的创造过程。关于前者,我已写了《实践的结构与美的特征》(见《华中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予以澄明,现在再对实践的过程及其向审美活动的生成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以说明审美活动的性质和特征。

  • 标签: 审美活动 现实生存 审美需要 华中师大 审美图式 恒新
  • 简介:列斐伏尔美学研究自始至终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他把审美理想贯注在日常生活中,把消除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异化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他还把审美作为现代性批判的武器、作为抵制现代性消极作用的解毒良药,力图借助于审美、感性回归、节日和狂欢来超越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弊端。

  • 标签: 审美 人道主义 日常生活 现代性
  • 简介:<正>在当前中国美学发展的格局中,有许多不同的声音,诸如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体验美学、生态美学、非主流美学等都在各显其能,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作出各自的贡献。这本来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也是美学学术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当代美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这种多元共存、互补互进的格局和态势。但是,现在偶尔也可以听到一些力图把握话语霸权的不谐和的声音。有些人似乎认为,中国当代的所有其他美学流派和美学观点都是"非现代性的",都未能达到现代性的高度,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各种美学流派和美学观点依然处在传统美学的框架之内,而唯独他某一家的"超越美学"才是真正的

  • 标签: 审美人类学 中国当代美学 美学流派 后实践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生命美学
  • 简介:<正>审美与人的自由、审美与人的解放等命题一直是美学理论中的重要命题,从美学的理论性角度上讲,把审美与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联系起来,无疑具有更宏阔的学术视野,从美学的实践性角度看,美学思想的这一维度,使美学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历史价值。西

  • 标签: 马尔库塞 美学思想 技术理性 审美意识形态 解放 艺术幻象
  • 简介:<正>可以说,坚持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是现代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的一大重要特征,但艺术和审美自律性问题并不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专利。在20世纪的美学和艺术哲学中,坚持艺术和审美自律性的理论至少也体现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美学家的思想中。但与单纯的形式主义美学和艺术哲学不同,这些审美理论并不把形式的自律性作为惟一的合法性的东西,而是把艺术和审美自律性作为一种通向真理的中介。尤其是阿多诺的审美真理理论不仅在现代主义美学中有着独具一格的风格,而且也成为了后现代美学语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话语资源。

  • 标签: 阿多诺 审美理论 美学传统 艺术哲学 艺术作品 法兰克福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