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8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问题相生相伴,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直面问题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对什么是社会总问题、如何解决社会总问题的思考史。树立问题,意味着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活动主体的自信和敢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从来不惧怕问题,问题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问题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担当的勇气。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与战斗力也正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体现与提升的。

  • 标签: 问题意识 意蕴
  • 简介:20余年来,问题/问题导向引起学界和政界的关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问题”“问题”“问题导向”等主要概念不断得到诠释,研究者在强调问题/问题导向重要性的同时,亦意识问题/问题导向存在局限性。当前对问题/问题导向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方法单一、跟风式、标签化的问题,个别关键领域尚存研究空白,亟须拓宽和深化。

  • 标签: 问题意识 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
  • 简介:一、阶级意识问题与利益意识问题在我国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自从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在对阶级、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问题的政治或社会历史探索中,阶级分析方法得到了显著和广泛地使用。这种分析方法在不同学者那里或受到欢迎,或遭到攻讦,而不曾被忽视过。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标签: 阶级意识 利益意识 中国共产党 执政条件 《共产党宣言》 科学共产主义
  • 简介:戴维·麦克莱伦教授是当代学界最富盛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之一。2011年7月4日与7月6日,围绕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状,两位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在此过程中,麦克莱伦教授阐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源起、传统、内涵和特性,探讨了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就当代中国在建构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建议。

  • 标签: 马克思 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国家
  • 简介: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对"审美意识形态论"进行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忽视了考察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问题。伊格尔顿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提供了研究这一问题的一个视角。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借鉴了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的研究路径,指出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是身体。伊格尔顿分析了美学的诞生及审美的内在复杂性,揭示了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

  • 标签: 身体 审美意识形态 物质基础 领导权
  • 简介:<正>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意识形态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理论。这些论述涉及到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性质、地位、作用、特征和意义,涉

  • 标签: 重要组成部分 现实意义 实践过程 社会作用 基本理论 问题提出
  • 简介:《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6期)一、什么是信息?信息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这种反应特性要成为信息须具备两个条件:1.信息不能脱离物质和能量而单独

  • 标签: 反应特性 动态性 还都 中才 外部世界
  • 简介:意识形态批判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当今社会存在某些状况与社会支配形式依然需要意识形态批判;另一方面,现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呈现出一些悖论性特征,它不再能满足批判社会现实的需要。要恢复意识形态批判需要对意识形态批判本身进行理论上的重构。基于这样一种理论与实践上的需要,作者在对意识形态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从意识形态的两个悖论性特征入手,从内在批判的视角对意识形态批判进行了理论上的重构,尝试着为意识形态批判打开一个领域,为意识形态批判的复兴提出充分理由。

  • 标签: 意识形态批判 外部批判 内部批判 内在批判
  • 简介:真正的哲学从不拒绝批判。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澄清事情的真相和边界。所以,哲学确立自己的批判意识就是确立自己的边界意识。我们当下的哲学也有边界意识,这种边界意识主要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间划分边界。其实,哲学的边界意识更重要的是确立人生在“世”的边“界”,在真假、善恶、美丑之间进行批判性的划界。

  • 标签: 哲学 批判 世界 边界
  • 简介:新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而网络舆论又处在这个主战场的最前沿,网络舆论引导尤为重要。但是政府及其主导下的媒体存在主体客体化的缺场。由于网络舆论引导缺场,在网络日常生活境域中呈现出集体无意识化的错误意识形态殖民,在网络非常时期呈现出群体极化的网络舆论围攻。缺场的根源在于网络意识形态自身的双重遮蔽性以及舆论引导者绝对话语权的消解和"高级黑"绑架。为超越网络舆论引导的缺场,应做到360度的网络在场,给互联网种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植被;开展网络群众路线,促进群众的"微言"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义"的统一;建构交往理性,形成网络舆论引导的统一战线。

  • 标签: 新时代 网络舆论引导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简介:审美是文学的重要特性,但不应把文学的本质只理解为审美本质,文学的本质是系统本质。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但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的理性和思想体系,也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只归结为审美意识形态。鉴于文学本质的系统性,理应对文学开展多维的、宏观的、辩证的综合研究。

  • 标签: 文学 审美 意识形态
  • 简介:正确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必须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定义分工,并且把它区分为生产的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消灭分工就是消灭生产关系中的异化,从生产的劳动关系方面来看,就是消灭从劳动过程本身中产生出来的异己性;从生产的所有权关系方面来看,就是消灭生产在其中进行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产品的不合理分配。

  • 标签: 分工 生产关系 劳动关系 所有权关系
  • 简介:毛泽东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毕生都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目标而奋斗。晚年,他的实践受到挫折,他把这种挫折视为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的挑战,并以大无畏的气魄、坚定的决心和意志进行了反击,努力地要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下去。他有信心,相信前途是光明的;但也有忧虑,忧虑他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坚持下去,主要表现在对否定"三面红旗"的忧虑,对修正主义上台的忧虑,对接班人的忧虑,对"文化大革命"失败的忧虑,对身后"腥风血雨"的忧虑。

  • 标签: 毛泽东 晚年 忧患意识
  • 简介:大局意识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之道,也是邓小平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生涯中体现出来的鲜明的思想品格和领导风范:富有战略思维,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正确认识大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服从大局;提倡“照辩证法办事”,多谋善断、举要驭繁,牢牢把握大局;为人客观公正,胸襟博大,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邓小平的大局意识深刻影响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我们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定维护大局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实践原则。

  • 标签: 邓小平 大局意识 党中央权威
  • 简介:意识形态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问题。这表现于三个思维范式:在反思意识形态的悖论中追问美学的概念;在分析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中强调艺术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性质;在呼唤艺术革命、艺术解放中探索意识形态的超越路径。思考这一核心问题,能够启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走向前进。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美学 意识形态
  • 简介:意识形态往往以观念的形式出现,因此长期以来,意识形态批判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观念批判或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对马克思来说,这种意识形态批判不过是意识形态批判的形式或形式的意识形态批判,而问题的关键却在于,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恰恰不是观念的,而是实存的、现实的和实践的。这构成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部分地被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一书所捕捉,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从来都是“把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而不是空洞的幻想来对待”。因此,意识形态批判就主要不是观念的批判而是现实的批判,这才是意识形态批判的本质,其他统统只是形式。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也同时被特别地忽视了,那就是,这正好为后来第二国际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轻视理论特别是哲学提供了借口,然而正是在这里,隐含着意识形态批判的另一深层本质:意识形态本身内在实践结构。因此,为了实现意识形态的实践的和本质的批判,坚持和创新意识形态就不能不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柯尔施问题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批判 意识形态批判的本质
  • 简介:申文杰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无论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政治功能,他对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做了多方面阐述。第一,明确指出了意识形态的政治指导功能。

  • 标签: 意识形态 政治家 毛泽东 功能理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简介:在中国当下美学理论建设中,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整个20世纪世界美学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不可小视的理论重镇,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世界美学的发展势态、理论格局,产生了不小影响。这种影响延伸到新的世纪。而在中国20世纪美学的历史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地位和影响是其他任何美学派别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在新的世纪,进一步发展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术界应当不会有什么争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形态批判 重建审美意识
  • 简介:<正>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革命宣告了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全球冲突开始.它主导20世纪的政治学并重新划分了现代意识形态版图。在中心,渐进的"西方"社会民主与革命的"东方"共产主义间形成了一道痛苦的裂痕;在边缘,由于对苏联经验完全对立的解释,出现了一些分裂的群体。从此以后,社会主义便随着战争本身在组织上与意识形态上走向解体。

  • 标签: 意识形态 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 苏维埃 马克思主义 国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