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黑格把音乐理解为主体性的艺术,其标志是外在性向内在性的过渡,而主体性在这里意味着广义的意识或者内心生活。意蕴(内容)直接由声音表达出来,而人的声音最直接地昭示灵魂,它借助文辞而不依赖文辞。罗西的歌剧音乐启发了黑格对音乐艺术的思考,罗西重视音乐的独立性,重视歌唱家的创造性,歌声作为内在性的直接表达呈现了音乐的高峰,而这是当时的德国音乐无法企及的。

  • 标签: 声音 内在性 歌唱家 创作过程
  • 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上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上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并不是个别现象。针对研究生'不研'现状,以及不知不信、知而不信、信而不坚的'信'偏误,高校必须重视并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研'和'信'问题。应该通过增强学科意识、培育科学思维、提高学科素养、内化学科规范实现'在'。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信仰情感意志、排除西方社会思潮干扰、导师外部推进等途径实现'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学科定位 学科信仰 研究生
  • 简介:通过考察黑格对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的批判以及黑格的“精神”概念,本文认为,通过将主体把握为“精神”,黑格超越了康德的形式主义以及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从而具有了实践哲学的特征。

  • 标签: 实践哲学 黑格尔 康德 精神
  • 简介:毛泽东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有一个从学习、研读到批判的过程。在1930—40年代,毛泽东对苏联哲学教科书是以学习和研读为主,以批判性思考为辅;在1950—60年代则是以独立思考为主,并开始批判斯大林的哲学观点。他不仅对辩证法提出了系统见解,还警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不必抄斯大林”。

  • 标签: 毛泽东 研读 苏联 哲学教科书 马克思主义 40年代
  • 简介:马克思与黑格的关系对理解马克思十分重要。马克思是一个批判的黑格主义者,他既批判又依赖黑格。黑格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是被认可的,但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则是被否定或基本被否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是黑格主义的而是非黑格主义的。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中国马克思主义
  • 简介:在维默的思想体系中,政治伦理学处于核心地位,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作出了重要贡献。维默政治伦理学的理论前提,是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进行重建,并构建所谓的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理论。而对启蒙辩证法进行重新诠释,则是对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进行重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维默的视闽里,启蒙辩证法作为启蒙理性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的融合,是一种理性的历史辩证法;作为知识论批判与唯物主义批判的交织,它最终变成了阴郁的现代性理论;这样,启蒙辩证法就从工具理性批判到“工具理性的他者”。当然,要想真正理解“启蒙辩证法”,必须弄清楚三个问题:启蒙是什么?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批判启蒙的原因何在?如何定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批判”?维默站在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立场上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阐释,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启蒙辩证法》,而且为其政治伦理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理论视阈。

  • 标签: 维尔默 政治伦理学 批判理论 “政治伦理转向” 启蒙辩证法
  • 简介:《血与火的年代》是74岁的玉卿教授编著出版的30余部著作中一部新的力作。教授离休前任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理论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他曾担任过湖南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第一任馆长,安源、井冈山、延安纪念馆顾问,亲耳聆听过毛主席的教诲。他始终牢记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教导,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潜心著述。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他与于源、李灵霞主编的《血与火的年代》一书,又是一部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新书。

  • 标签: 年代 人民出版社 西安政治学院 理论研究工作 研究室主任 纪念馆
  • 简介:《消患报》登出刚解密的关于赫鲁晓夫在1956年2月14日召开的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的文献。这次代表大会是在斯大林逝世三年后召开的。代表大会前11天都按规定日程进行:工作报告、对下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指示、“新的巨大发展”计划。骤然发生变化的是在第12天,2月25日的秘密会议是代表中谁都未曾预料到的,因为这次会议没有列入大会日程: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谢·赫鲁晓夫的讲话似乎已超出大会范围。这在后来给狂热的斯大林分子提供了口实说《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这一著名报告是不合法的。2月份以前,任何人对报告都一无所知。尽管苏共中央书记彼·波斯佩洛夫领导的平反委员会已着手工作。中央全会关于报告的决议是秘密通过的。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对报告内容只知道个大概。而报告日期甚至在大会开幕当天也没有确定下来。赫鲁晓夫本人有几天根本没有在大会上露面。由俄罗斯国家现代史档案馆热情地提供给《消息报》的大部分文献都刚刚解密,属首次发表。遗憾的是。由于栏目所限只能摘引部分短小的片段。在何处可以看到赫鲁晓夫的报告第一书记发言结束后礼堂里没有响起必然的雷鸣般的掌声,而是笼罩在死一般的寂静中。没有展开讨论。大会关于报告的决议只有一句话:“听取……肯定……采取措施确保完全消除。”一致通过的还有“目前暂不发表”的提议。这个“目前”一拖就是33年。在这33年中报告文本从未在苏联见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登载于1989年《苏共中央通报》杂志“党的档案”栏目中。今天想要看这个报告的人即使能看到,也要费点力气。他们中谁都不敢违抗暴君之命在3月5日作出向党员通报报告内容的决议。但世界在此之前显然已探听到这一耸�

  • 标签: 斯大林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华盛顿邮报》 中央全会 战争 代表大会
  • 简介:托尼·本特的文化研究对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传统既有呼应又有超越,他的文化研究更加注重工人阶级的经验性、文化的治理性以及实效性,其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超越了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传统,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政治性。托尼·本特的文化研究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文学的历史性、文化研究的政府性与治理性等具有不俗的理论见识,对威廉斯、伊格尔顿、阿尔都塞等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批判与超越的尝试也非常明显,他的文化理论与实践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观念的同时,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

  • 标签: 托尼·本尼特 文化研究 文化治理 文化霸权
  • 简介:"普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无论对学理研究还是现实分析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从《黑格法哲学批判》的文本出发,论述黑格与马克思对"普遍"理解的差异,指出此时马克思虽尚未完全跳出黑格哲学的框架,但在方法论上已与黑格发生根本分歧。马克思批判黑格的"抽象普遍"以及一手打造的神秘化逻辑体系,还原真正的"普遍",即"具体普遍"——能且只能代表人民。最后联系实际,立足马克思与黑格在"普遍"概念上的分歧,尝试回答当前价值观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

  • 标签: 普遍 马克思 黑格尔 法哲学 抽象
  • 简介:列菲伏是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现代性理论不仅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而且针对20世纪资本主义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系统而详细地分析了城市与空间问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城市现代性通过"空间的生产"对社会的城市化改造和日常生活的殖民,其指认独特,见地深刻,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资本主义幸存的秘密大有启发。

  • 标签: 城市现代性 空间的生产 列菲伏尔
  • 简介: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空间美学研究普遍流露出浓厚的现象学情调,其具体的演绎路径呈现为马克思与海德格的内在结合。"空间转向"是一种取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空间本体论重构,以"地方"的再建构为中心,空间论者重塑了一种全新的激进文化地理学。

  • 标签: 空间转向 马克思 海德格尔 地方
  • 简介:黑格在哲学中将自由理解为精神的本质,理解为思维内部主体与实体的同一。因此,在他看来,哲学只要通过一种真理的教化过程就可以使自由实现。与此不同,马克思哲学则还原了自由的现实意义,认为人的自由解放只有通过改变世界才能够实现。而这也就要求哲学摆脱其原有的理论样式,成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尽管马克思在哲学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超越了黑格,但他们二人都自觉地保持着哲学与自由的直接关联。就这一点而言,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助于哲学的自由关切的实现。

  • 标签: 哲学 自由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在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尤的《工厂哲学》一书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尤《工厂哲学》一书的关注,恩格斯较马克思先行一步,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尤进行了政治性、伦理性批判。但是,马克思后来居上,先后在其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反复多次对尤进行了更为科学、更为系统、更为深入的批判,使得这种批判从政治性、伦理性批判升华为理论性批判和方法论批判,从而促进了自身经济哲学思想的发展。

  • 标签: 尤尔 《工厂哲学》 马克思 经济哲学 批判
  • 简介:麦金太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革命的眼光去审视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认为,马克思模糊了“规律”与“趋势”的区分,从“实质解释论”过渡到了“范式论”。正是这种“范式论”的转向神化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导致了经济决定论和极权主义,并引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危机。因此,只有通过革命而非改良的方式,才能继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任务;只有“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义模式”,才能使革命真正发生作用;只有地方性共同体,才能弥补工人阶级革命的道德缺陷,完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这种对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共同构成了麦金太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

  • 标签: 麦金太尔 马克思主义 革命 自下而上 地方性共同体
  • 简介:在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中,道格拉斯·凯纳是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凯纳以其丰富的著作、公允的立场、深刻的剖析,对当代美国媒介文化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凯纳提出"媒介文化"、"媒介奇观"等概念,力图以此抓住当代文化现象的新发展,并超越具有精英主义二元对立意味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等传统概念。在媒介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上,凯纳提出"多视角文化研究"、"诊断式批评等概念",丰富、发展了批判理论和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本文以道格拉斯·凯纳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为切入点,在对凯纳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进行梳理、阐释、剖析、评价的基础上,力求管窥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媒介文化理论研究之一斑。

  • 标签: 道格拉斯·凯尔纳 媒介文化 媒介奇观 媒介批判理论
  • 简介:本文认为,马克思同黑格一样主张工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但作为人的创造活动之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自然需要,所以仍未达到真正的自由而产生异化。尽管马克思和黑格都对现代工业所造成的异化状况不满,并认为异化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克服异化是要在历史中完成的任务,但马克思认为,大工业能为产生克服异化的新社会做好准备,而黑格则持保守态度。所以,马克思的异化观比黑格的异化观更为激进。

  • 标签: 黑格尔 马克思工作 异化 自由
  • 简介:<正>在当代哲学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即形容词"思辨的"(spekulative)或名词"思辨"(Spekulation)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哲学文本中,甚至也作为著作的书名而出现。如王元化先生的著作就用过《思辨短简》、《思辨发微》和《思辨随笔》等书名。他在《〈思辨短简〉序》一文中曾经说起,起先他自己给这本书取的名字是《文史辨》,后来编辑部的一位老友出于对书籍的销路的考虑,建议他用"思辨"一词,他才用了《思辨短简》这一书名。王元化先生说:"虽然有一时期我曾倾倒于黑格,但本书取名并不含有

  • 标签: 黑格尔哲学 思辨哲学 马克思哲学 费尔巴哈 历史唯物主义 逻辑学
  • 简介:“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与黑格对何谓“现实”这一问题的回答即隐含着对这一关系的探索。二者针锋相对的“现实观”背后,根源是二者不同的思考立场及逻辑进路。黑格将其思辨逻辑学框架运用到国家观上,形成一种“始于终点”即以历史意志的最终实现为主线、反向构建的“现实观”;马克思则突破“思辨”力图构建一个“成于开端”即一种以实际历史发生学为起点、正向发展的“现实观”。最后,这两种逻辑起点和进路也决定了不同的现实关怀,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有重要启示。

  • 标签: 现实 反向构建 正向发展 国家 市民社会
  • 简介:列斐伏引入“节奏分析”,将时间和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以节奏概念为中介,分析了日常生活的节奏化组织及其产生的根源,并从规训、媒体和资本三个方面阐释了社会时间的生产,揭示了现代日常生活日益被模塑为单调乏味的线性重复的深层机理。

  • 标签: 节奏分析 日常生活 列斐伏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