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公羊》《谷梁》二传本是同源,但在后来公羊氏“展转授受”后产生了分化,形成了两种不同意义解说和系统传承.《公羊传》在时代交替与齐风齐韵影响下,解说风格明显呈现出了齐、鲁观念交汇与新、旧思想掺杂地域与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尊王”“尊周”等级思想、仁政爱民理想情怀、“讥变古”与崇权变情感纠结,以及浓厚血亲“复仇”观和夷夏新民族观.这些思想观念既继承了鲁国《春秋》原典精神,更凸显出社会转型下齐学气象.

  • 标签: 《公羊传》 齐学 气象
  • 简介:王弼继承了道家政治哲学传统,主张君主应以无为方式去因顺百姓自然,从而避免有为所造成“物失其真”、“物不俱存”弊端。百姓自然状态呈现作为政治施为目标,也成为了理解政治秩序关键。王弼认为,万物自己而然世界是有条理,万物在相互制约与影响之中形成了某种秩序。同时,自然也意味着对其自然本性成就。人自然之性包含着欲望,王弼并不是要求人们无欲无求,而是不要有超越自然分限欲望。而且,在王弼看来,人自然欲求作为自然之性一个面向,也因个体差异而在整体上呈现出多样性。

  • 标签: 王弼 无为 自然 无欲
  • 简介:《荀子·性恶》篇是苟学派作品,未必是荀子作。该篇提出“性恶”说,可是在政教问题论述,却相信人易于教化,愿意向善,与儒家主流人性观一致。“性恶”其实只是立说.并非思想。《性恶》篇来源,有墨家《尚同》篇到秦法家初始人性判断,儒家传统教化乐观主义,以及荀子性、为相分说和情欲界定人性说,在诸子人性思想脉络流变,可看出“性恶”说特点。《性恶》篇是古代唯一“性恶”论,却不是对人性恶真有认知学说。墨、法、道、儒诸家对人性之内在问题和危险各有洞见。

  • 标签: 性恶 荀子 墨子 法家 庄子 幽暗意识
  • 简介:英国伦敦通过城市复兴计划对传统工业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更新,解决“去工业化”所导致城市经济衰退、城市景观败落、就业岗位缺乏、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其中,泰特现代艺术馆是对“废弃工业建筑设施”进行改造,金丝雀码头新金融城是对“废弃工业场地”进行改造,伦敦东区斯特拉福奥运新城是对“衰落传统工业社区”进行改造。这三大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通过发展金融、创意、体育等新兴产业对传统工业设施、场地、社区进行更新改造,激活发展动力做法,对我国部分面临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压力城市,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 标签: 旧工业区 泰特现代艺术馆 金丝雀码头 伦敦奥运会
  • 简介:荀子思想蕴含着深刻生命伦理内容,且富有独具理论特色。荀子认为人生命本质与人先天之性并没有内在自然联系,人之为人并不取决于人先天之性,而在于人拥有一种反制其性能力。"性不足以独立而治",必以礼义治之,人方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荀子阐说生命问题基本理路。在这一理路下,荀子深刻揭示了礼义之于人生命重大意义,即:礼义对于人生命并非仅具规范意义,它更是人生命本质和主体性得以显证基本方式。礼义与人生命本质和生存意志存在高度同一性,其实质是人基于主体精神自觉而建构出来合乎人生命意志规范,是人精神存在客体形式。因之,荀子才将对礼义恪守视为养护生命根本方式。这些构成了荀子生命伦理思想主要内容,也体现出荀子生命伦理思想独特意义。

  • 标签: 荀子 生命伦理 礼义 养生
  • 简介: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民法一项基本原则。在2013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7条明确规定申请注册和使用商标,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引入商标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引入该原则,可以有效防止采取不正当手段恶意申请注册商标的行为发生,维护商标注册秩序,促进商标法制健康发展。

  • 标签: 诚实信用原则 商标注册申请 商标授权确权 商标法
  • 简介:战国时期齐国大型墓葬多皆设陪葬墓,与同时期其他列国殉人墓相比,具有数量多、随葬品丰富特点,其中以陪葬墓随葬石佩组饰尤具特色。石佩组饰可依其管珠石牌组合方式分成A、B、C三型。A、B型不具地域色彩,女性专用;C型为齐国独有形式,男女不拘,兼可使用。A型石佩组饰使用无身份等级限制,B、C型石佩组饰使用具身份等级约束与限制。齐国石佩组饰应源于西周用玉、佩玉习俗,逐渐发展成独具齐国特色随葬品。

  • 标签: 战国时期 齐国 陪葬墓 石佩组饰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化遗产、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研究、阐发、弘扬和传承、“四个讲清楚”等系列讲话精神及对文物工作做出系列指示、批示;党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山东省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将“齐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工程区建设”纳入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

  • 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独特作用 考古学 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文物工作 文化强省建设
  • 简介:孟子仁义观源自孔子,受曾子和子思学派启发,因而对孔子之道做出了相应发展和推进.孟子之仁义观把仁、义组合为仁义,实现仁礼、仁智到仁义转变.仁、义到仁义组合弥补仁义分割而各自膨胀流弊;仁礼到仁义和仁智到仁义转变,为解决礼制丧乱殆尽而权谋术智大兴时代问题指明了方向.另外,孟子把孔子畏天知命天命观发展为以仁义立命天命观,主张人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能够主宰领域即属于人性东西(比如仁义),而不是去追求那些不属于人性东西(比如富贵名利),从而化解人们在现实不得志时烦恼.

  • 标签: 孟子 仁义观 孔子之道 发展
  • 简介:《鬼谷子》作为先秦纵横家唯一一部子书,许多教育思想在其中鲜活地存在。研究《鬼谷子》教育思想和他对“生命自觉”重视,这既是服务教育学研究中国性需要,也有益于在教育实践“育生命自觉”之人。其育“生命自觉”之“圣人”教育目标、育“生命自觉”教育内容、育“生命自觉”教育方式,对理解“教育关系”生命自觉、《鬼谷子》教育思想核心:生命自觉价值取向、教育要满足个体生命自觉正当需求具有重要启示。

  • 标签: 鬼谷子 教育 生命自觉
  • 简介:在儒家思想,仁是个体对自我生命体悟和自觉,具有个体性。天命体现社会历史文化核心价值,具有普遍性。理论上,仁发生个体性与人格评价社会性之间存在张力,如果一个人一味本着良善初心做事而忽视社会价值追求可能最终成为不了君子仁人。在孔子,仁心发生后由天命引导,使个体仁心能够与社会良知结合,形成完整道德成长机制。但是,孔子之后不少儒者虽然对仁道德主体性大加弘扬,却忽视了天命在仁实现中所产生引导与规范作用。所产生后果是,仁独自承担起自我做主道德责任,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道德意志任意性。因此,天命作为社会道德普遍原则能够也应该为仁发展与成就提供保证。

  • 标签: 天命 普遍性 个体性
  • 简介:“偏言”与“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生理,力求从仁“偏言”与“专言”入手揭示出仁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偏言”与“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 标签: 四德 五常 偏言 专言
  • 简介:朱彦民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全书263页,37万字。该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跨学科视野下易学丛书》(第一辑)一部。该书旨在以史学为视角,对易学发展史进行综括式探究。

  • 标签: 易学 史学 大学出版社 简介 学科视野 基金项目
  • 简介:一先秦时期由孔子创立、孟子弘扬儒家,不太涉及“公平”、“平等”这类权利观念。《论语·季氏篇》有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按,孔子这段话,是就季氏已占有鲁国二分之一领土,还想伐取属于鲁国辅臣颛臾一小块土地而提出批评。

  • 标签: 平等 道家 先秦时期 “公平” 权利观念 孔子
  • 简介:在以公害等现代型诉讼为代表存在证据偏在情形诉讼,当事人往往因证据收集能力不足在文书特定之落实上存在显著困难。而文书特定作为申请人向法院申请文书提出命令时重要申请要件之一,将进而导致文书提出命令制度适用上困难。为实现武器平等原则及发现真实,我国台湾地区立法课以文书持有人之文书特定协力义务以缓和申请人文书特定责任。应当以我国台湾地区立法为借鉴,从文书特定协力义务理论基础、适用标准以及具体程序运作方面进行体系化构建以实现其适用具体化,为其与我国民事诉讼体系契合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实现其制度设置目的。

  • 标签: 文书特定协力义务 文书提出义务 证据偏在 文书
  • 简介:李材心性论是对阳明良知说修正,奠定了晚明重性思想理论基础。然而论者大多只关注李材心性之辨,而对其统合心性所作努力缺少注意。本文在“回归性体”这条线索下,从“心性之辨”和“统合心性”两个方面探讨李材心性论,力求更为全面地对其心性论和意义予以定位。尽管李材心性论离开王学,但与朱子学尚有距离,其学说在融合朱王基础上发展出自身特点,足以成为晚明哲学天地一个重要资源。

  • 标签: 李材 心性论 性体 定位
  • 简介:本文通过与朱熹理气论进行对比考察,确认了林罗山理气论思想特色。即:元和六年(1620)以前林罗山曾在朱子学式思想和阳明学式思想之间摇摆不定,自元和七、八年以后,林氏在原理层面上接受了朱熹理气学说并大力加以宣扬,而在应对现实问题即在应用层面上林罗山没有充分贯彻朱子学理气论。

  • 标签: 林罗山 朱子学 理气论 排佛论
  • 简介:学术界关于道家与荀子关系研究颇多,对其中荀子“道法自然”观研究则相对匮乏。“道法自然”观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对荀子产生了深远影响。荀子“道法自然”观由他“道”论和“自然观”组成,体现出“道法本身自然”特点,并以此来指导他的人性论和政治思想。荀子“道法自然”观突出人为因素,并用儒家修养方法和“礼法并举”思想改造自然人性和“无为”政治,是一种以道释儒过程。荀子“以道释儒”使“道法自然”观与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契合,对汉代儒道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荀子 道法自然 以道释儒
  • 简介:在学术界畅行不衰“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率先提出.该“二重证据法”在古史研究领域迄今仍然颇具影响力.实际上“二重证据法”既包括狭义历史学者用考古资料来补正历史文献,亦包括考古学者通过运用历史典籍来解读和印证考古发掘资料.例如:久负盛名临淄齐国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年代是春秋晚期,关于该墓墓主认定便是借助了传世历史文献.伴随着各学科不断发展和相互渗透,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出现了“多重证据法”.“多重证据法”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学科合成作战,联合攻关,形成多重证据,是在新时代对“二重证据法”新发展.通过对临淄齐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殉马数量研究及骨骼等鉴定,不仅能识别这些殉马马龄并发现体质变化,甚至能够揭示出其品种来源和饲养方式及养马业发展规模等多方面的情况,而这就得通过兽医学、生物学乃至统计学等多学科介入以获得多重证据、进行全方位研究.运用由“二重证据法”发展而来“多重证据法”,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就能够深入地揭示东周时期齐文化,对东周齐文化深入探讨应该是由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多学科来共同进行.

  • 标签: 二重证据法 多重证据法 东周齐国殉马坑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历史考察,来揭示中华传统美德历史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所反映历史和社会需要。同时,本文特别想揭示是,1840年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西方文明碰撞,梁启超、孙中山、张岱年等人是如何思考道德公私、古今、常变、继承与创新等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对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提出新美德体系,以适应新时代要求。这些宝贵思想资源,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滋养和借鉴。

  • 标签: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