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正>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小平同志的这段话,对于如何搞好企业管理,提出了十分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在这里评述的就是现代西方的管理理论之一:人为中心的Z理论。笔者和李直主编的《企业与人》一书中作过系统介绍。为了节省篇幅,下面述为主,少作评论。

  • 标签: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理论述评 当今世界 劳动生产率 社会主义 日本人
  • 简介:《周易》之文的原初论述主要表达在《易传》中,“文”是万事万物得以产生和呈现的样态或理则,而《贲》卦之经传为《周易》说“文”之典型。藉由王弼、程颐和朱熹对《贲》卦各有侧重的阐释,可从文如何产生、文质关系、天文人文和神道设教等层面说明“文”的基本含义和普遍意义。

  • 标签: 《贲》卦 天文 人文 神道设教
  • 简介:罗钦顺认为《周易》的宗旨就在于“穷理尽性”。《太极述》是罗钦顺在易学上的一个创造,其中讲述了太极之义、太极之全体、太极之妙用,及人物之性、圣学体用之全等问题,建构了一个宇宙万物及人生性命的演化的总过程。

  • 标签: 罗钦顺 太极述 易学 理学
  • 简介:庄子对语言有着深刻的洞察。在他看来,道超出了语言的范围,且语言时常会遮蔽大道,然而道又必须被言说,否则语言将走向沉寂与灭亡。所以。如何找到并运用一种能够言说大道即终极真理的语言,便成了庄子思想的重要问题。通过隐喻为特征的“三言”,庄子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创造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文本空间。

  • 标签: 真理 语言 庄子 隐喻
  • 简介:王夫之对于的诠解,吸收朱熹性情体用不二之说,特别重视礼乐制作之原在天道,礼乐与天地合德,礼乐出自人性之仁诸方面,不以礼乐为消极地约束人的行为的外在工具.他对荀子的性恶说、的"礼自外作"所作的批评,都以对礼乐的这一根本观点为基础.诠释是王夫之的整个经学思想的鲜明体现.

  • 标签: 礼乐 王夫之 理学 《礼记·乐记》
  • 简介:一、唐宋《圆觉经》的解经史《圆觉经》,全名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据称为唐佛陀多罗(觉救)所译。最早记录它的目录——《开元释教录》就已经对该经译出时间不究其详,《开元释教录》卷九中说“此经近出不委何年”。

  • 标签: 《圆觉经》 唐宋 《开元释教录》 天台 佛陀 时间
  • 简介:本文程颐与其弟子吕大临与苏季明的"中和"之辩为中心,围绕双方辩论的焦点:中和的名义、已发与未发的工夫、应付情感的方法等,详细考察了北宋道学家视野中的"中和"说.本文认为,程颐与其高足的"中和"之辩,体现了心性二元论的道德理性主义与心性一元论的道德直觉主义的交锋,一方面重新开启了"中和"说的不同视域,另一方面也为朱熹乾道五年的"中和"之悟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契机.

  • 标签: 程颐 “中和”说 北宋 心性二元论 道学
  • 简介:李氏朝鲜儒立国,严守夷夏之辨,在明清易代后对中国心生鄙夷,导致其固步自封。燕行使北学派的奠基人洪大容对夷夏之辨进行了深入反思,他晚年的作品《医山问答》中体现了他成熟的新华夷观,而其理论基础“天视物”正来源于《庄子》的“道观之”。

  • 标签: 《庄子》 洪大容 《医山问答》 华夷观 以天视物
  • 简介: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要义,但在当前的刑事立法或司法实践层面,基于证明难度、司法成本、政策考量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因素,则存在着通过简化庭审程序、转移证明责任、更新证明方法甚至降低证明标准等方式,部分消减公诉机关证明责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案件特定事实证明难题的现象。在推进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进程中,探索符合法定证明标准的刑事简化证明机制或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厘清争议,统筹推进,确保刑事简化证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标签: 以审判为中心 证明责任 简化证明 证明标准
  • 简介: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在清初的《古文尚书》辨伪活动中影响力颇大。尤其是《古文尚书考》的成书,使得“伪《古文》案”彻底定谳。《古文尚书考》与《尚书古文疏证》关系密切。惠栋在《古文尚书考》上卷中选录《疏证》内容十二条,惠栋借此展现了自己的学术倾向、治学态度,明晰了伪《书》的形成方式与传播脉络。在《古文尚书考》下卷中,惠栋援引《疏证》之材料与梅鷥的《尚书考异》内容虽大量雷同,但不足以佐证阎若璩抄袭《考异》。惠栋《疏证》为依托创作《古文尚书考》,补正了《疏证》的疏漏之处,将《古文尚书》彻底拉下神坛,促成了汉学取代宋学趋势的定型。

  • 标签: 《古文尚书考》 《尚书古文疏证》 惠栋 阎若璩
  • 简介:晓明至清初,在儒家思想内部酝酿着一股政治制度改革的思潮。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袁枚等人,在肯定人性自私及土地私有的新思想前提下,“公天下”的政治理想为目标,分别提出了如何分散最高皇权、限制最高皇权的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儒家思想的内在活力及其向现代转化的内在可能性。

  • 标签: 儒家政治制度改革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袁枚
  • 简介:宋代理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学的又一次更新与创造,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大事。宋代理学无疑被认为是一种新文化,代表着新的儒学发展方向。这种新文化建立在新的经典体系上,《四书》的注释和结集作为基础,用以继承开拓传统的《五经》(或称《六经》或者“六艺”,为方便论述,

  • 标签: 宋代理学 《四书》 《五经》 中国思想文化史 “六艺” 《六经》
  • 简介:"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或先觉者,是贤乎!"(《论语·宪问》)这一儒家道德实践中的困境可称为"孔子难题"。从问题史出发,通过文献索引和历史勾稽,孔子与宰我、孟子与万章、王阳明与欧阳德、梁漱溟与贺麟等人的论辩为基本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可以发现,"孔子难题"在儒家思想史脉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难题"所折射的道德困境和历代儒者的解决之道,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值得人们重视。

  • 标签: 儒家 孔子难题 “不逆诈 不亿不信” 先觉
  • 简介:张宽是汉武帝时期的巴蜀经学大师,在崇儒更化的时代背景下,其学行体现了巴蜀经学的新气象:他先后跟随郡守文翁、京师博士研习《公羊春秋》,复任郡学教授、五经博士,累官侍中、刺史,是巴蜀学者通经入仕的新代表。其学术活动既推动中原经学在巴蜀的传播,又引领巴蜀经学对全国的反馈,促生了二者之间双向互动的学术交流新状态。与此同时,巴蜀经学形成多元并进的发展格局,呈现对"中原"的持久向心力,并与官办学校紧密结合,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质。

  • 标签: 巴蜀经学 汉武崇儒 张宽 《春秋》
  • 简介:由胡适等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胡适执笔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从学术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套经由“国学”,把“古学”整理成系统的“文化史”的具体方案。按照该方案,包括经、史、子、集等在内的一切“古学”,都将被作为有待考证的资料纳入国学研究领域;然后按照现代学术分科,整理成系统的文化专史。“文化史”既是“整理国故”的最终目标和方向,也代表了中国学术的新范式。然而从具体学术实践看,“整理国故”运动在学术性质、治学方法等方面与文化史研究存在一定紧张关系,从而影响了目标的实现和方案的落实。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专史系统,以西方的哲学框架,形塑中国的历史资料,被奉为中国哲学史的开山,实际上也并没有严格遵循他所信奉的实验主义的科学法则,他所建立的文化专史系统并非“小心的求证”的结果。就此而言,“整理国故”运动实质上是中国学术的革命和裂变。

  • 标签: 国学 文化史 整理国故 范式 胡适
  • 简介:法治社会中,司法公信力在个案中的实现有赖于对当事人程序权的充分保障。在现代民事诉讼中,证明权是当事人程序权的核心,而证明权生成的实定法基础也只存在于近代之后的民事诉讼制度中。历经改革的中国民事诉讼制度与证明权相契合,既具备了证明权生成的实定法基础,也亟待证明权的有效配置提升民事诉讼结果的正当性。

  • 标签: 证明权 程序权保障诉 讼证明方式 民事诉讼构 造审前程序
  • 简介:<正>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造化了万物,而且还造化了人这样有智慧的高级动物。人诞生于大自然中,当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然也就要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因而人要研究人,就必定要研究大自然,只有从大自然处着手才能研究出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当然也包括人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周易》就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研究自然与人的杰出著作。《系辞》上说:“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下第二章中说得更明确了:“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

  • 标签: 对立统一规律 周易 变化规律 自然规律 我国古代 六十四卦
  • 简介:在学术史意义上检讨现代思想研究,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心得:'文革'时代的理论框架是'两条路线斗争史',继续革命成为历史叙事的元话语;而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则发生了向发展主义、经济中心主义的转换.前者可以说是政治史取向的革命思想史范式,后者可以说是社会史倾向的现代化思想史范式.

  • 标签: 革命理论 政治问题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思想 社会经济
  • 简介:《了凡四训》是明清两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善书经典,至今仍有很高知名度。现在仅见藏于日本的三部了凡重要文献,其实就是《了凡四训》的祖本。1601年的单刻本《省身录》,是现存了凡善书著述中的最早刻本,也是《了凡四训》首篇“立命之学”的原型;1607年的单刻本《立命篇》,已具备《了凡四训》的雏形;1701年的和刻本《阴骘录》是一部“准汉籍”,其底本为明崇祯三年(1630)刻本,不仅完全具备《了凡四训》的内容结构,而且多出了著名的了凡《功过格》,因此具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及思想价值。

  • 标签: 袁了凡 善书 《省身录》 《立命篇》 《阴骘录》
  • 简介:在《周易》经传的文本里·记载着大量的法律现象和法律思想,并对古代法制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已经成为历史的20世纪,经几代法学研究者不懈努力,《周易》的法律文化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怀疑到肯定、从注脚到正文、从零碎到系统的发展过程.本文回顾了20世纪有关《周易》的主要法律文献,认为我们对《周易》的法律文化的研究已渐人佳境.给法学研究和《周易》研究都带来了清新气息和勃勃生机。

  • 标签: 20世纪 法律文化 法学文献 《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