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历史上客观派美学和主观派美学分别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角度出发,力图对美进行定义,要么认为美是事物客观属性,要么认为美是主体主观感觉,但最终都在相互责难中走向了失败。其实,"美"是妙不可言。如果非要对美进行言说,那也只能是价值式描述,不能是定义式规范。关于美的价值描述可以从否定与肯定两个维度来完成。从否定维度来看,美是超越性;从肯定维度来看,美是存在性

  • 标签: 主观 客观 超越性 存在性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有一个基本区分,对他而言,欲望是设定目的,思虑为实现欲望目的而寻求手段或工具。对于这个区分解释,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持休谟主义解读,认为理性是为欲望服务;另一种持理智主义立场,认为理性思虑不会局限在寻求手段方面,在某种意义上,理性思虑可以设定目的。本文在分析这两种解读各自合理之处与存在问题之后,进而考察一种被以上两种解释所忽略情况,以此尝试提出一种可以兼容两种立场解读。

  • 标签: 思虑手段 目的德性 实践智慧
  • 简介:信任只能发源于人们共同生活实践,尤其是日常生活实践。个体生活经验(自己或他人生活经历)是生发信任内在根基;日常生活中规则、制度等社会机制是生发信任外在之源。日常生活中,信任惯性和排他性可能对信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人们需要判断对象可信任性和可信任度,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日常生活实践本身内在规律,来推断已有的信息,做出合理结论。

  • 标签: 日常生活 信任 惯性 排他性
  • 简介:物种是否具有道德地位以及具有什么样道德地位与物种是否具有本质以及具有什么样本质有关。“物种个体论”是不成立,由此,物种不具有如生物个体那样道德地位。“物种多元论”否认物种具有“自然类”本质,因此,物种也就不具有“类”意义上道德地位。“关系本质主义”不是真正本质主义,由此也不能给物种道德地位的确立以确实支持。只有“内在生物本质主义”之“理想‘DNA条形码’”,才能作为物种“真实本质”,由此也才能使得物种具有内在、天赋价值,并据此拥有道德地位。维护物种道德地位,就是维护这样本质。鉴于物种其他概念而伦理地对待物种,不是基于物种自身拥有相应道德地位,而是基于物种之成员及其环境所拥有的相应道德地位。

  • 标签: 物种 本质 道德 物种歧视 权利
  • 简介:协调是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协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同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报告指出城市未来发展需提高各项工作协调性。这既对我们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是城市未来发展所必须遵循理念。面对当下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缺失、城乡差距较大、城市间缺乏协作等问题,必须把协调发展作为文明城市创建必须遵循核心理念坚定不移贯彻落实。

  • 标签: 文明城市 协调发展 城乡差距
  • 简介:本文旨在比较孟子道德成熟论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之间异同,从而探究在道德成熟论中有哪些部分仍然与当今世界道德教育有着密切关联。在本文中,我们试图站在科尔伯格视角向孟子道德成熟论提出挑战,并尝试着以某种创新性解释来帮助孟子作出合理回应。通过这场虚构对话我们发现,尽管孟子和科尔伯格在理论倾向、对道德进步界定以及在道德观上有着明显差异,但二之间依然能够进行富有创造性对话,从而使我们可以汲取儒家思想资源以重新审视当代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道德教育。

  • 标签: 孟子 科尔伯格 道德成熟论 道德发展论 道德教育
  • 简介:大学精神是以至善为特征伦理精神,是伦理实体和道德主体统一,是大学道德理想和道德现实综合体,不仅反映着大学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而且规定着大学人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发挥大学精神能动作用推进社会道德治理,一方面能够推动大学参与塑造社会伦理实体,形成更加民主、自由社会伦理关系和稳定和谐社会伦理秩序;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道德教育功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公民道德品质素养和道德行为,培育社会道德主体。

  • 标签: 大学精神 伦理 道德 价值 至善
  • 简介:《儒家经济伦理研究——先秦儒家经济伦理问题脉络与观念诠释》是全面探讨儒家经济伦理一部著作。该著发展了儒家经济伦理理论能力,进而与当代西方经济伦理学展开对话,共同为解释和指导当代经济伦理问题提供了思路,具有返本开新问题意识与理论建构特点。

  • 标签: 儒家经济伦理 问题意识 理论建构
  • 简介:中世纪德性思想研究在国内尚待深入发掘,江畅教授《西方德性思想史》(古代卷)对之进行了系统梳理与阐述。在源流研究上,本书将神学德性思想放在西方德性伦理谱系中加以定位与延展,揭示了神学德性对古希腊德性思想继承与发展,以及对西方个人德性与社会德性积极影响;在结构体系上,本书从上帝存在及上帝与人关系、人行为及目的、上帝恩典与宗教状态、神学德性德目四个方面开启了西方神学德性思想研究体系;在神学德性内涵上,本书对神学德性德目——信、望、爱进行了深度阐释与辨析。

  • 标签: 西方 中世纪 德性思想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价值基础》这部著作,不仅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奠定了价值基础,而且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研究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高度,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历史性跨越。这部著作理论研究有深度、有新意,在实践研究方面有比较强针对性。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价值基础
  • 简介: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根基之所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思想资源、弘扬传统文化本身构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效路径这三个方面来厘清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所发挥作用,由此,将传统文化弘扬和创新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代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 标签: 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和创新
  • 简介:中国养老保障道德权利思考是针对老龄群体伦理性探讨。本文在对农村养老保障含义界定基础上分析当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道德权利现状。指出主要存在着农村老人享受权利与机会非均等化与养老保障机制存在着显著区别两个突出问题。最后,本论文从确立农村养老保险核心道德理念以及凸显以人为本孝道原则建设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道德解决路径。其中后者又从建立健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应道德调控与建立和社会主义法制相匹配道德权利评估两点展开深入分析。

  • 标签: 道德权利 农村 养老 保障
  • 简介:习近平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他强调,必须把党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他提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生命线;他认为,青年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价值取向,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工作;他指出,国家文化软实力,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党建、军强、民富、国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论述,具有极其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论
  • 简介:黄裕生《站在未来立场上》一书,作为一本文集,文章形式不拘一格,讨论问题亦丰富多样。但从整体上看,贯穿此书核心论题是为自由绝对优先性辩护。本文在对此书之核心观点进行总体性评述同时,尤其关注对自由与传统、自由与现实,以及自由与未来等基础问题探讨。

  • 标签: 《站在未来的立场上》 自由 传统 现实 未来 康德
  • 简介:在康德伦理学中把恶作为一种隐匿、对立存在,是不符合康德原意误读。同时,忽视恶存在康德伦理学是不完整,善与恶共同构成了康德伦理学完整体系。康德伦理学体系细致分析了恶来源、形态层次以及作用功能。抑恶伦理并不能用来概括康德伦理学,但对于有限理性人而言却是必要。善培育和生成是在恶土壤中,要在感性世界中凭借自身力量克服根据不在此恶,需要道德信念坚定、道德偏好纠正更需要勇气和力量,才能彰显人德性光辉。

  • 标签: 康德伦理学 抑恶
  • 简介:家训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一种重要形式,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本多样。家训精神是以仁义为本,孝亲悌长是家庭伦理核心,诚信友爱是为人处世原则,尊师重道是追求真理法门,知行合一是修身养性要诀,持戒行善是对治五毒良方。家训集德性与智慧于一体,其终极目的是通过教化使人成贤成圣。这种精神无疑对当今家庭教育有着积极借鉴意义。

  • 标签: 家训 德性 智慧 家庭教育
  • 简介:康德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即使“人为自然立法”掌握了自然必然性,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物质欲求,不可能走出自然王国。由此康德提出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强调只有“人为自身立法”实践理性才能够将人从自然王国中拯救出来而走向自由王国。康德这一命题危害是,否认人在自然面前拥有自由,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遵循弱肉强食生物法则,道德地对待自然万物在学理上不具有可能性。本研究试图颠覆康德这一命题,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仅拥有本体论自由,而且这一自由还优先于认识论自由和实践理性自由。人只有证明自由本真性具有生态性质,即人在自然面前能够拥有本体论自由,才能担保自身从自然王国之中真正解放出来,使保护自然环境伦理行为获得坚实哲学基础和正当性理由。

  • 标签: 自由 生态 本真性
  • 简介:休谟认为道德价值在于人品质,个体品质是其行为原因,只有出于品质行为才具有必然性,才具有道德价值。美德价值来源于其愉悦性和效用。美德愉悦性指向人心理体验和幸福,美德效用则指向社会公益和社会秩序。休谟所论美德价值两个来源实际上区分了两种道德形式,一种是主要与自然美德相关美德伦理,一种是与人为美德或正义相关规则伦理。休谟关于美德价值分析,大体上是基于常识道德立场,同时也以实践为基础,这为当代伦理学理论尤其是美德伦理学定位和发展提供了有价值思想资源。

  • 标签: 休谟 美德的价值 愉悦 效用 美德伦理学
  • 简介:近代以来,以梁启超为代表我国思想界展开了公德与私德争论。梁启超认为,无论公德、私德,本质都在于为公共利益服务,他试图以构建公德来促使个人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献身,而将公德培育又纳入私德范围,强调个体道德实践。梁启超公德观以日本公德思想为中介,有其西方思想渊源。在社会契约论基础上,边沁首次提出私人伦理与公共伦理区分,密尔进一步将之发展为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公共道德是不同于私人道德外在规范,主要由社会制裁加以维护,其培育则依靠国家引导。中国古代公共道德理论是强调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应用哲学,把公共道德看作是一种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生活艺术。在这一视野下,由于商业在当代经济活动中居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以商业中契约原则为核心,通过社会监督和国家引导,在上层建筑领域中构建公共道德。

  • 标签: 公德 私德 社会契约
  • 简介:在现代国家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服从法律是一项政治义务,而不是单纯法律义务。公民不是简单地服从法律,而是能独立运用自己理性辨认和确认法律正当性,在服从法律过程中推进法治健全与完善。因此,在现代国家推进法治发展过程中,作为公民政治义务,公民对法律服从至少需要思考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公民自愿性,如何提升公民守法意识;其二是法律正当性,即法律必须是正当,符合正义要求。

  • 标签: 法律服从 自愿性 法律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