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道德人格问题是个体道德理论乃至整个道德哲学一个极其重要问题,也是伦理学如何走向实际生活重大理论课题。以往对道德人格问题研究和探讨,多集中于对道德人格一般规定把握。本文着重探讨道德人格完善问题。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道德人格概念。

  • 标签: 道德人格 道德自由 论道 对内功能 主体道德 个体道德
  • 简介:<正>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及群体关系和谐等,是任何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首要条件之一。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社会环境是人类一贯向往和追求。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曾经做出各种各样探索、尝试,力图创造和谐。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前意大利哲学家毕泰戈拉就曾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基本范畴,并提出“美德乃和谐”这样一个命题。拍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只有

  • 标签: 和谐的人 群体关系 社会和谐 关系的和 强理想 互敬
  • 简介:尊严是之为人基本属性和内在价值,它在哲学上具有两个向度,即尊严一方面是簪遍性,这是确保人生存地位基本尊严,是之为人根本标志。作为普遍性的人尊严是授予性,是平等、客观,这是所兵有的生物性使然。另一方面。尊严又是独特性,是我之为我特殊符号,这是由于每个人在后天自我发展中都会凸显个我性.作为独特性的人尊严是获得性,是差异、主观、相对,这是所区别的社会性使然。作为独特性尊严,既可获得,使之丰厚、高尚,也可丧失,使之薄寡、卑劣。

  • 标签: 人的尊严 向度 普遍性尊严 独特性尊严
  • 简介:<正>作为物质赡养,具有单一性特点,它往往只要求生活上过得去就行了,而精神生活所具有的特点,则是多样性、丰富性,并且因不同的人性格特点、修养气质、业余喜好等而各有殊异。这也使赡养人适应难度大大增加。所以,一旦精神生活需求上升为主要矛盾,就会很快成为社会问题。

  • 标签: 精神赡养 老年人 义务性规范 精神生活 殊异 性格特点
  • 简介:中国传统医疗生活中,具有一种"随缘构境"现象学处境或机制,医学道德紧密整合于社会伦理秩序之中,医病双方既因应于特定医疗专业规范与社会文化规定灵活选择活动模式,又随着医疗进程演变而不断修正自己生命体验和道德观念。今天中国人医疗生活仍然延续着这一传统特征,对其进行认真的梳理和研究,是重建中国医学伦理学关键环节之一。

  • 标签: 中国传统社会 医疗生活 伦理空间构型
  • 简介:信息风险,是信息由外部扩展并渗入人们生活领域,因人们非科学处理方式而引发"客观风险",通常被称之为一种"必然存在"。信息风险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消解逻辑起点是"信息",即是具有一定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且形成基本信息素质抽象存在。从责任到伦理责任,是"信息"道德层面的提升,它不仅对消解信息风险有着重要道德价值,而且还是"信息"消解信息风险道德诉求。

  • 标签: 信息 信息风险 “信息人” 伦理责任
  • 简介:<正>1987年9月,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单位联合召井了“广州更新观念理论研讨会”。与会者认为,广东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改革、开放较早,在物质文明建设迅速发展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在同步发展。从而,广州观念更新较之内地为先,并且初步形成如下特点:一、积极进取、高素质的人生价值观念。包括追求个人对社会贡献、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利益、价值与社会命运、利益、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 标签: 精神文明建设 人生价值观念 个人价值 社会科学 社会贡献 广州人
  • 简介:我国当前往往将医疗差错归因于医务人员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够等主观方面并按照“谁出错、谁负责”原则对医务人员进行惩戒。这种归因和治理模式对医疗差错发生根源系统性和复杂性认知不足,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度组织化、社会化医疗服务模式。归因上偏倚取决于用以观察、评估医疗差错知识框架。这种以个人负责为特征归因和治理模式源于当前以个体理性为基础临床伦理学,它将焦点集中在医务人员个人道德修养上,忽视了组织结构等因素伦理性。应当适时更新医学伦理观念,通过引入组织伦理视角,将关注对象转向医疗服务组织、系统、制度和结构,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医疗差错治理路径。

  • 标签: 医疗差错 临床伦理 组织伦理
  • 简介:<正>“是目的,不是手段”口号,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最早提出这个观点是十八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康德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物一个重要区别是:是目的,而自然物只是手段。他认为没有理性、没有意志、没有尊严因而也没有自身目的自然物,只能充当工具,只具有手段价值。而有理性、有意志、有尊严、有自己生活目的的人,不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为别人所利用,人本身是作为一

  • 标签: 劳动者 剥削者 康德 剥削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目的和手段
  • 简介:中国传统医疗模式强调医生基于患者利益,为患者做主,病人在医患关系中处于被动服从地位。这是由于医生具有专业知识优势,只有医生才能做出有利于病人决策。这种医疗模式具有父爱主义特点,但它同时也意味着对病人权利忽视。因此,它最终被以尊重自主原则为核心医疗自由主义传统所取代。但是医疗自由主义在片面强调病人自主性同时,却忽视了医生德性,产生了新医患矛盾。面对今天临床医学实践中困境,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病人自主至高无上地位以及废弃已久医疗父爱主义的当代价值。传统医患和谐关系中有很多值得发掘有利因素,医疗父爱主义有利于增强医者责任意识,重塑医家美德,从而缓和医患关系,促进医患和谐。

  • 标签: 中国传统 医疗父爱主义 医疗自由主义
  • 简介:医疗家长主义在医患关系历史上发展以及学界理解来看,它已与传统家长主义概念相去甚远。家长主义干涉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对主体自主性提升,以及能否达成和实现病人意愿和利益。为此,应当注意以提升病人自主性为名而实际违反其自主意愿、背离其最佳利益情况发生。尊重自主性和有利原则,当是考量医疗家长主义合理与否不二法则。

  • 标签: 家长主义 自主性 医患关系 信任
  • 简介: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陷入抽象性存在危机,即存在失真状态,它主要表现为:一是被“常人”所左右;二是生命处于“暗昧”之中。这种失真状态不仅使内在德性源泉濒于枯竭,也使存在意义发生危机。真实存在是集自然性、关系性和精神性为一体综合状态,自然性存在实现是真实存在基本前提,作为精神性存在“能在”和作为关系性存在“真己”实现是其核心。当代中国社会实现真实存在途径有:真实存在物质基础:德富一致经济体制;真实存在社会空间:德福一致政治构建;存在意义道德救赎:德道统一生命秩序。

  • 标签: 抽象存在 真实存在 精神解蔽 道德救赎
  • 简介:儒家生态哲学有一个由“气”“通”“和”“生生”“时”“道”构成范畴体系。“气”是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最基本元素或质料。“通”是气在不同物质实体之间、与物质实体之间、人与人之间流通、循环,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和”是阴阳二气运行能够产生生命状态和万物之间相互关系应然状态。“生生”是天地万物生命、生长,是对宇宙万物存在状态、机能和发展趋势说明,是一种包含死亡在内辩证统一性。“时”是宇宙运行,万物产生、发展和变化节奏、节律和阶段性,天道和人道结合点,人类对自然认识表现在对“时”把握。“道”是对宇宙起源及运动规律总体概括,它综合地含有宇宙整体性、有机性、有序性、联系性、舍目的性等。有序和谐、生生不息道是自然界事实,也是自然界成员应该遵守规则和价值。“气”“通”“和”“生”“时”“道”是人在与自然互动中形成对自然界认识,同时也是人类行为规范,其中包含着自然对于行为制约,这是其生态意义所在。

  • 标签: 儒家生态哲学
  • 简介:在目前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着自然物有无道德地位展开了激烈争论。这种争论不可调和性以及它们观点不可公度性,表明生态伦理学自身发生了严重形上学危机。导致这种危机一个根本原因是:在没有确立“是什么”前提下,就展开了与价值争论,致使生态伦理学研究出现了空场。生态伦理形上学基础,不是自然物有无道德地位,而是之为人。惟有首先成为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拥有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性,他才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 标签: 生态伦理 人性 形上学
  • 简介:唐君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道德观是建立在其心本体论哲学之基础上,他对道德生活本质、道德自我在宇宙中地位、现实世界之物质是精神之体现论述,以及希望建立一个充满高尚理想与道德价值社会思想,对于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积极启迪意义。

  • 标签: 唐君毅 道德观 道德自我
  • 简介:"元"是指"根本",元问题是指根本问题。"道德"就是那些能够在实践理性精神主导下自觉作出有益于他人却与自身利益无关甚至是有违自身利益行为或活动的人。"道德元问题就是"本质和价值是什么"问题,它回答了"道德"何以为"道德"之根本所在。在当代,解放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关于"道德"评判思维元模式是超越了"主体论"工具理性"主体间"论。

  • 标签: 道德人 元问题 人的价值
  • 简介:<正>专门把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道德关系)结合起来研究,并从法学和伦理学中独立出来学问,就是法学伦理学。第一,法律伦理学研究道德,不应仅仅局限于法律职业道德之范围内,还应涉及人们日常法律生活中道德问题,如人工授精、安乐死、婚姻法实施过程中道德问题等。第二,法律伦理学涉及法律,应包括法律之各个领域,如宪法、刑法、诉讼法等,而不应仅局限于司法或律师问题。第三,法律伦理学研究法律和道德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个别介绍、一般论述上,而是

  • 标签: 法律伦理学 总论 道德问题 道德关系 法学 法律职业道德
  • 简介:赵汀阳先生认为传统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适用于当今价值多元社会,已经过时,需改造升级为“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他对传统金规则三点评论并不十分合理,而且,他所提出新版金规则“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并不包含什么独特理论优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传统智慧结晶,很难被取代或超越,仍是处理人际关系根本原则。我们所需要是回归这一原则,真正践行它。

  • 标签: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人所不欲 勿施于人价值共识公正
  • 简介:一导言世界1/3左右国家和地区已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养老"问题是人类面临一个全球性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意愿老年就业,以缓解"养老"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以及劳动人口减少造成经济压力。

  • 标签: 就业问题 人口普查资料 老年人 关怀伦理学 实证分析 中国
  • 简介:<正>史宇澄副教授主编《认识你自己——论之为人》(农业出版社1992年出版,24万字),是一本颇有特色的人生哲理新著。全书除导言外共分十章。前三章为“人性”、“人情”、“人欲”,旨在寻求“真人”,探讨“为人之本”;中间三章为人道、人伦、人事,意在

  • 标签: 认识你自己 人之为人 介评 人格透视 立德 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