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在宽泛意义上,形而上学以世界之“在”与人的存在为思与辨的对象。当然,理解存在并不意味着离开人之“在”去构造超验的世界图景,对存在的把握无法离开人自身之“在”。人自身的这种存在,应当理解为广义的知、行过程,后者以成物(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和成己(认识自我与成就自我)为历史内容,

  • 标签: 形上学 世界图景 “在” 人的存在 形而上学 历史内容
  • 简介:在中国哲学领域,杨国荣已然确立自己作为卓越学者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对西方哲学的熟稔与把握常令我们这些以西方哲学研究为主业者汗颜。在中西哲学两种传统方面所拥有的坚实功底为其从事哲学比较提供了独特视角。他最近的著作《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上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即是一本比较哲学的杰作。

  • 标签: 形上学 形而上 杨国荣 学时 西方哲学研究 人民出版社
  • 简介:孔子重史的思想性格,对传统史学的形成,或者说中国史学的儒家化,关系深远。《春秋》与《论语》是理解这种关系的基本文献。撇开《左传》不论,《春秋》经的编年体裁,及寓褒贬于其中的修辞方式,构成史学的基本坯胎。而《论语》对三代事迹与礼制的评点,则赋予历史以灵魂,直接塑造了《史》《汉》的精神基调。然而,理解传统史学的成就与特质,不能停留在具体经验层面的论述上,还要揭示它背后的上学观念。其中,时与名是两个重要的观念。时与时序、世代相联结,奠定了有统绪的知识模式;而名则让观念从经验中超越出来,形成一种既存在历史之中,又超越历史之上的价值体系。时使历史成为知识,名则赋与历史以道德。具体的历史评判或会调节,但历史的大事业不会动摇。

  • 标签: 孔子 春秋 史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首先要把知性规定为分析性、把知性概念归为有限概念说,把知性作为第一个环节意在说明上境界的彰显唯有通过知性及其概念方能达于真理,知性及其概念为何对形而上学无能为力

  • 标签: 形境界 形而上学形
  • 简介:首先要把知性规定为分析性、把知性概念归为有限概念说,外在形而上学便是在知性的不断建构和消解中运行,内在上之境也只能在外在形而上学的不断建构和消解中成就自己

  • 标签: 形境界 形而上学形
  • 简介:知性活动及知性逻辑能否彰显形上之境,把知性作为第一个环节意在说明上境界的彰显唯有通过知性及其概念方能达于真理,但都是要抛弃知性、概念及其逻辑

  • 标签: 形境界 形而上学形
  • 简介:审美上学指向生命意义的解悟和精神自由的追寻,向往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一种特殊形式。东西方审美智慧传统中的审美上学有外在超越、此在超脱和内在解脱三种思考路向。宗教是走向不朽与永恒,成就纯粹精神超越的最高文化形式。中国现代审美上学传统表现出社会文化转型期特有的新质与陈见混合的紧张关系。

  • 标签: 审美形上学 外在超越 此在超脱 内在解脱 以美育代宗教 人的终极关怀
  • 简介:为道德的存在提供了上学依据,其中的'尽性至命'是对传统的道德功利论的突破.是乃至整个孔学的理论基石.

  • 标签: 孔子 易传 儒家 形上学
  • 简介:相关资料初步表明。在中国古代。客观地把握人性及人与宇宙变互作用的自觉与努力业已发生。本文试图阐明《易经》的思维理路,借此思维理路,《易经》不仅塑造和影响了早期儒家上学,而且也塑造和影响了诸如意识研究,尤其是意识学之类的当代研究领域。《易经》的发展及其在西方的传播,正说明了这一点。意识学研究人性,思考存在的其他领域。在这些方面,意识学与《周易》是相通的。将意识学同中国古代思想相比较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所研究的意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早已有之。基于这一历史事实,我们有必要在意识学的起始处研究意识学。在意识学研究中,意识进化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须进行研究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易经》来探索意识的进化。

  • 标签: 宇宙道德 形而上学 多维度性 超灵论 自知
  • 简介:“具体的上学”是杨国荣先生对自己三部著作及其思想的概括,据撰写的先后顺序依次为:《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上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009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时作者改为《道论》);《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标签: 当代中国哲学 形上学 杨国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 简介:行动哲学力图为人类作为理性动物所特有的行为提供一个说明。尽管相关的讨论至少可追溯到苏格拉底,但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直到20世纪中叶才诞生。由于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或主题,例如意图、意向性、自由意志、行动者自主性、实践理性、道德责任等均与之密切相关,所以行动哲学迅速发展起来。

  • 标签: 哲学问题 道德责任 意图 形上学 能力 20世纪中叶
  • 简介:道德哲学需要注重上和下之间的互动、理论和历史的互动.同时,也离不开新概念的生成,在这些方面,樊浩教授的工作体现了自身的特点。从历史的层面看,在关注康德哲学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黑格尔的哲学。就对人的理解而言,辨析理性与精神构成了重要的方面:单纯地关注理性,往往仅仅偏重于人的精神的一个方面,由此不免导致对人的理解的抽象化、片面化,反之,肯定精神本身的综合性形态,则可以引向对人本身的具体理解。同时,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归根到底要走向实践,精神则从内在的方面为走向实践提供了某种动因。在此意义上,樊浩教授对黑格尔哲学的注重以及对精神的关注无疑有其理论意义。当然,以道德形而上学的进路和构架而言,樊浩教授提到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个环节,并且认为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位一体,构成了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内容与构架,这一进路尚存在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标签: 伦理学 精神 道德形上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郭店竹简最早从心性论上探讨道德生活何以可能的问题,《中庸》和孟子循此路向,将人的道德需求上推到超越的上之天,为道德生活确立了最高的理据,解决了道德的终极根源问题,建立了儒家的道德上学。郭店竹简最早把刑法与礼乐并列为教化民众的手段和内容,开始了对传统儒家政治主张的重大变革,并在道德评价的层面上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的合理性,这些都被荀子所承袭,并最终形成了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的礼法互补的治国模式理论。

  • 标签: 郭店竹简 心性论 道德形上学 自然人性论 礼法互补
  • 简介:《周易时论合编》是方孔熠易学思想的结晶。本文以这部著作为中心,阐发了方孔熠对“时”的形而上意义的理解。首先,他增加了“时”的内容,将其扩展到一切知识领域;其次,他依靠“中统有无”、“中五”等范畴,揭示了事物的三层本质规定.以作为“时”的形而上意义;景后,他还利厢“格物”说表达了本体和认知统一的思想,实现了本体之“时”和价值之“时”的沟通。

  • 标签: 中五 中统有无 格物
  • 简介:食人小魔怪并不吃人。虽然,他长着尖尖的锋利的牙齿,他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吃人,但是,小魔怪心地善良,从来不吃人。小魔怪喜欢什么呢?他喜欢玩游戏,喜欢听故事,喜欢吃甜甜的苹果派,还有可口的牛奶米饭和水果蛋糕。

  • 标签: 小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小魔怪要上学》
  • 简介:最近教育部关于放不放松入学年限的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都以为孩子早上就节约了一年,晚上就浪费了一年。大家说说,到底怎么好?

  • 标签: 初等教育 家庭教育 儿童 学习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