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为了理解“幸福”的含义,首先有必要简要阐释“幸福”的反义“不幸”。从最早的阿拉伯语词典的阐释到《古兰经》该词的运用,描述“不幸”这一概念的词汇大致有如下一些:“巨大的灾难”“悲惨”“困难”“厄运”“苦难”等等,每个词项明显展示了内在和外在都面临的严重情状。

  • 标签: 幸福 伊斯兰 定义 《古兰经》 阿拉伯语 不幸
  • 简介:昔日释氏振法鼓于天竺,夫子扬德音于华夏,两个思想巨匠,在东方两个文明古国的宗教、文化史上,都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两汉之际,佛法东渐,东方两大文化系统之间开始了一场历时久远、影响宏阔的文化大交融。佛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影响之巨大和深刻,以至于人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诸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不能置佛教于不顾;当然,佛教自传入中国之日起,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结果,则是东传之佛教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 标签: 思维模式 中国古代文化 心性本体论 佛性论
  • 简介:18世纪初,英国神学家约瑟夫·巴特勒在反击自然神论者《圣经》启示的质疑时,指出如果把自然神论者质疑《圣经》的方式用到自然宗教的考察,会发现自然宗教同样是令人怀疑的。因此,应当把《圣经》和自然界一起作为上帝的作品加以维护。一个世纪后,约翰·纽曼借用了巴特勒的论证方法,他在捍卫基督教传统时,指出如果把新教神学质疑基督教传统的方式引入《圣经》的考察,就会发现《圣经》同样是可疑的,因此应当把传统和《圣经》都视为基督教权威的来源。巴特勒和纽曼不但在论证路径上极为相似,其后果也相似。二者的本意都是维护基督教信仰,但其结果却是,二者都被怀疑主义者所利用,成为他们攻击基督教的武器。这种耐人寻味的重演体现了近代基督教演变过程的复杂性。

  • 标签: 约翰·纽曼 巴特勒 牛津运动 自然神论
  • 简介:赵朴初认为中日佛教友好关系,是中日友好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中日民间友好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维系中日友好的一条"黄金纽带",对于维系和发展两国和平友好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他与日本椎尾弁匡、大西良庆、山田惠谛、庭野日敬、水谷幸正等日本佛教界友人结下深厚友谊,共同推动了迄今举行了三次"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及其后的十九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

  • 标签: 人的交流 赵朴初 东北亚和平
  • 简介:前言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在维登堡大教堂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打响了宗教改革的第一炮。以此为节点,今年(2017年)是宗教改革500周年,各国各地都举行了纪念活动,教宗方济各也参加了在瑞士举行的新教的纪念活动。不仅基督教认为宗教改革意义重大,普通学者也认同这一主张,天主教也认为路德的宗教改革触动了天主教的反省,倒逼了天主教内部改革。无论从哪一角度看,宗教改革运动都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改革运动之

  • 标签: 中国化 化启发 基督教中国
  • 简介:麦彭嘉措(1846—1912)近代宁玛派佛教因明理论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所著的《智者入门》、《释量论大疏》、《解义慧剑》等论著,针对作为因明学重要概念之一的"真因"予以了详细阐释和分类。根据其相关因明学文本的梳理,可以发现他在论述属于真因范畴的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时展示出了萨班《量理论》、普觉·强巴《因正理论》的紧密承袭关系,并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部分创建性解释。

  • 标签: 藏传佛教 麦彭嘉措 真因
  • 简介:《佛教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一书对于西方学界而言,填补了相关领域缺乏综合性专书的空白,而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其多元而独特的视角亦大有可借鉴之处。《佛教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一书的出版在宗教研究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西方学界而言,本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缺乏综合性专书的空白,而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其多元而独特的视角亦大有可借鉴之处。

  • 标签: 中国学界 佛教研究 物质文化 宗教研究 西方 借鉴
  • 简介: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在威登堡教会的大门上,改革就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席卷整个欧洲。在普世教会共同纪念路德改教500周年之际,笔者尝试探讨路德的“唯独圣经”及其基督教中国化的意义。

  • 标签: 中国化 基督教 路德 意义 圣经 源头
  • 简介:司铎在我们的信仰生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代表基督为我们服务,为此他们成了耶稣基督的使臣,天主福音的司祭,好使所有的人经圣神的祝圣,成为天主可悦纳的祭品,以光荣天主圣父。面对这崇高的职务,圣伯铎劝勉道:“你们务要牧放天主托付给你们的羊群;尽监督之职,不是出于不得已,而是出于甘心,随天主的圣意;也不是出于贪卑鄙的利益,而是出于情愿;不是做托你们照管者的主宰,而是做群羊的模范。”但时常所见的却是在人性软弱中行走的牧者,

  • 标签: 信仰 软弱 耶稣基督 天主 司铎 福音
  • 简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

  • 标签: 中国传统哲学 佛教传入 儒、释、道 玄学家 儒家道统 中国文化精神
  • 简介:南朝帝陵画像砖内容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些埋藏在陵墓的画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南朝社会的思想意识及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南朝是佛教开始兴盛的年代,很多学者在对南朝帝陵画像砖内容的分析多从佛教的角度进行解读。

  • 标签: 画像砖 南朝 帝陵 元素 道教 文化信息
  • 简介:第七章魔鬼的天平及内学派对它的使用我说:可怜的人啊!你听听你朋友的天平的说明!你太顽固了!须知,我所提到的《古兰经》的每一个天平,在魔鬼那里都有一个与之接近的天平,他以之混淆真理的天平,以便使人用它们来衡量而出错。然而,魔鬼只能从一些漏洞进入,故谁堵住了漏洞并加固之,他便是安全的。

  • 标签: 天平 公正 对称 《古兰经》 魔鬼 真理
  • 简介:一部完整佛典的建构包含诸多要素,其中角色的设计乃是一大重心。佛教经典之中的角色众多,不同角色配合本经不同的结构易于表征某些特殊的经本意蕴。在《楞严经》,文殊菩萨相较于其他主要角色的设定显得较为“隐性”。通过深入发掘文殊菩萨在《楞严经》的结构性设计及其相关论述,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文殊菩萨这一角色在《楞严经》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深层意蕴。

  • 标签: 佛教 楞严经 文殊菩萨
  • 简介:基督教某些教义历来常被各种邪教组织所盗用,无论是曾经在美国发生的“人民圣殿教”等海外的邪教组织,还是近三十年国内最为活跃的一些邪教组织(包括全能神、呼喊派、门徒会、血水圣灵、全范围教会、三班仆人派、被立王、主神教、灵灵教等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邪教组织),它们开始都是利用或冒用基督教的名义、盗用基督教经典而发展起来,当势力扩大后,便公开与基督教为敌。

  • 标签: 基督教 独特作用 反邪教 邪教组织 人民圣殿教 三十年
  • 简介:东汉严佛调是传译大乘经典的第一位国译师,也是我国传译文殊般若的第一位高僧。他所翻译的《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不仅阐明了文殊法的诸多重要思想及特色,而且指出曼殊室利位于诸菩萨之上首,从而宣扬了文殊信仰,促进了魏晋玄学和般若学的兴盛和六家七宗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 标签: 严佛调 文殊般若 上首菩萨 历史意义
  • 简介:2016年11月21—23日,“自然灾难·宗教·人文关怀国际学术会议”在成都举行。本次会议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的近30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受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盖建民所长委托,周冶副所长为本次会议致开幕辞。李刚教授、詹石窗教授、木村敏明教授、陈建明教授及高仓浩树教授依次作了主题演讲。会议围绕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的主要议题及代表性观点大致如下:

  • 标签: 国际学术会议 宗教文化 自然灾难 人文关怀 综述 四川大学
  • 简介:本文重点分析了路德在宗教改革时期提出的重要神学观念之一—天职观。简单描述路德天职观提出的背景后,本文重点通过路德的三大改教檄文天职观的含义进行词源和文本分析,同时强调路德神学诠释的处境化特点,最后指出路德的天职观在当今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它把基督徒从消极出世引向积极入世,用敬业精神去成就事业,用爱心去服务人群——荣神益人。

  • 标签: 路德 天职 属世的呼召 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