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佛教文化与道德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佛教修行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和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劝善箴言是衡量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判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是非准则;《坛经》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

  • 标签: 道德建设 《坛经》
  • 简介:赵紫宸先生曾在谈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时,虽谦言自己浅学而不敢给中国文化下一个定义,但认为中国文化有其荦荦大端,可扼要归纳为三端,即中国的人生观、中国的艺术、中国的宗教。这样的归纳可能过于简约,但也不无道理。在赵先生看来,中国文化首先的倾向是对人生观的重视。中国人的人生观大体而论不过是儒家的人生观,且是孔孟之所传的人生观。

  • 标签: 中国文化 基督教 人生观 中国人 归纳 宗教
  • 简介:传统观点认为,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对技术是持否定态度的,实则不然,庄子多次肯定了技术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只不过,庄子对技术的局限性也有着深刻的认知,因而容易给我们造成其忽视技术的印象。

  • 标签: 技术观 庄子 当代 传统观点 否定态度 代表人物
  • 简介:“临床宗教师”的说法在日本是一个新词,源自日本东北大学自2011年开始的“临床宗教教养讲座·临床宗教实践讲座”。这一活动开展以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报纸、电台、杂志、网络的宣传报道,“临床宗教师”一词逐渐被人们所熟知。2016年版的日本语《现代用语基础知识》也收录了“临床宗教师”一语,这说明这一用语已经被日本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日常用语之一。

  • 标签: 日本东北大学 临床 教师 佛教教育 当代 宗教实践
  • 简介:自民国以来,不少基督徒学者曾主张通过同中国大乘佛教的对话来加强基督教的文化适应性,并由此淡化其“洋教”色彩。随着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融会或吸纳大乘佛学的思想资源来诠释自身的经典教义,甚至尝试建立一种有别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大乘神学”。虽然这一高度开放性的佛耶对话研究迄今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透过他们的理论尝试,可以看到大乘佛学的智慧对于促进当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佛耶对话 大乘佛学 基督教中国化
  • 简介:彝族先民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把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视为神灵所主宰,这样也就形成了彝人与神灵较为亲密的关系。现今,彝族的宗教信仰是一个以祖先崇拜为中心,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于一体的多神教宗教体系。作为毕摩教中的祖灵观念影响着彝族诗人的创作,形成了诗人们独有的生命观、死亡意识和伦理精神。本文从彝族的祖灵信仰来探究诗歌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认为送祖归灵、祭祀祖先等仪式传递了对祖先的尊重,由此衍生出来的"孝"文化及其与他人、自然等的和谐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 标签: 吉狄马加 阿库乌雾 毕摩教 祖灵观
  • 简介: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因其非凡军事才能与传奇经历而被后世神化,遂建庙以祭,最终形成了以胶东渔埠村、瓦北村及东永安村为核心,方圆达几十公里的孙膑信仰圈。在西乡渔埠村,每年正月十六举行盛大的'赶庙会烧大牛'祭祀活动。这一仪式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信仰传统,且在乡村公共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时代嬗变,乡村公共仪式活动在构成、服务对象以及自身功能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适应性变迁。

  • 标签: 孙膑崇拜 渔埠孙子庙 烧大牛 赶庙会 地方化
  • 简介:由于基督教的叙事话语最早进入西方文化的世界,经过希腊罗马化的过程,形成西方基督教的神学传统。当西方基督教再由宣教士传向世界时,信仰己是经西方化的框架所构作。当其遇到庞大的另一种文化,如中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即会产生格格不入,甚至冲撞的情况。在中国单讲处境化是不足的,因处境化观点是只从宣教意义上,为了传福音之目的而作的。

  • 标签: 基督教 中国化 社会作用 当代中国 基督宗教 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