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7 个结果
  • 简介:《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诵读和聆听《古兰经》是一件十分庄重而严肃的事情,虔诚敬意地诵读和聆听《古兰经》是诵读者和聆听者求得安拉喜悦、慈悯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我们学习经文内容、聆听安拉教悔、强化“伊玛尼”的直接方法。《古兰经》曰:“这是一部《古兰经》,我使它意义明白,以便你从容不迫地对众人宣读它;我逐渐地降示它。”(17:106)这段经文启示我们在诵读《古兰经》时要坚定、诚心、果断,避免半信半疑、忐忑不安。

  • 标签: 《古兰经》 诵读 礼仪 经文 虔诚
  • 简介:玛窦福章第5章一开头(5:1-2),作者对“山中圣训”(5至7章)的时机和场景做了细致的交待,要领会“山中圣训”以及作为“山中圣训”开篇的“真福八端”的真正意义,这句短短的话不可不留意,而这可能也正是我们目常读经最不经意的地方:

  • 标签: 圣训 领会
  • 简介:一音乐与宗教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欧洲,音乐始终伴随着宗教的发展而发展。早在古希腊时期,节日时上演的戏剧就是为了取悦“万神之神”宙斯,而音乐伴奏是戏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这些音乐作品在后来未能流传下来,但是当时音乐发达的盛况却是史有明载的。而在18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主要是以教会音乐为主,音乐是基督宗教徒表达信仰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 标签: 步虚词 薛涛 勋伯格 美育功能 鱼山梵呗 上清
  • 简介:很多人不理解出家人为什么要出家,他们常常会说:“嗨,家多好啊!”在中国人固有的传统中,似乎也总是把出家当成一种迫不得已或者无可奈何的事情。

  • 标签: 出家 中国人 传统 成一
  • 简介:《雅各书》5章16节说:"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我们需不需要向神认罪悔改之后再向人认我们的罪呢?人是否会像神一样,全然赦免我们曾经的罪呢?这个问题,不是用"是"或"不是"所能简单回答的。

  • 标签: 基督教 宗教信仰 教义 圣经
  • 简介:赵朴初先生逝世转眼已是十年了。十年中为拍摄赵朴初专题片,我采访了一些生前与他有关的人,对大量资料进行了回忆、思索;又为协助编辑《赵朴初年谱》,仔细阅读了他的文章,整理他给我和其他有关人士的批文,与他过去的谈话记录,对他的精神有了较深的理解

  • 标签: 赵朴初 寻觅 专题片 精神
  • 简介:最初,当警告加尔文二十一世纪的读者们不应当利用十六世纪的加尔文说出他们自己观点的时候(如有必要,他们可以随意地对加尔文提出异议),堪皮剖析了这位伟大的改教家对教会的深刻理解。与此同时,堪皮也探究了加尔文的理解对当今普世教会运动的意义。堪皮提醒我们,加尔文强调制造分裂的罪,加尔文将教会视为"母亲"和"学校",因此,教会是被上帝用来走进人类的一种方式,上帝也利用教会使自己可以接近。堪皮警告说,认真解读加尔文的教会不应该只追求个人的灵性,也应当成为改变世界的酵。

  • 标签: 加尔文 教会 十六世纪 利用 应当 上帝
  • 简介:2003年1月12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大和尚在普陀山佛教协会2002年度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始终贯穿一个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的思路。因此,这是一个不断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有开拓性,有深度和力度的讲话;也是一个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结合佛教自身实际,学用一致的讲话。“讲话”重点阐述了佛教“三风”建设问题,这是值得全省佛教界深思的问题,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也是值得探索实践的问题。“三风”建设问题,我们各寺院和广大僧众要学得深一点,想得透一点,看得远一点,做得细一点。她关系到我们佛教事业盛衰成败的大是大非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戒忍大和尚的讲话虽然是就普陀山佛教工作而言,但对全省佛教界具有重大而普遍的指导作用。现将“三风”建设讲话发表,望结合本寺院实际和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努力探索,刻苦实践,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在新世纪里把我省佛教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让浙江佛教在全国占有领先的地位而努力奋斗。

  • 标签: 中国佛教协会 家风建设 廉洁自律 反腐倡廉 道风建设 学风建设
  • 简介:弘一大师曾四居金仙寺,其间值得一书的盛事,是大师在亦幻法师的护持下,于寺中聆听天台宗高僧静权法师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为时月余。由此触发了大师追思忘母报恩尽孝之深情,亦引发了大师弘扬地藏法门的愿行,在大师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可惜目前所见各家“弘一大师传”,在记述大师在金仙寺听讲《地藏经》大受感动时,不约而同地归结于静权法师善释经义,始终未谈到大师归敬地藏之由来。

  • 标签: 弘一大师 圣德 菩萨 法师 天台宗 高僧
  • 简介:教会的神学教育直接关系到教会的成长和教会的整体形象,因为圣职阶层的圣工在基督教新教传统中比较直接地表现在教堂的讲道和对信众的牧养,而决定圣职阶层的牧会品质和能力的关键所在,就是培养牧师及传道人和教会各级负责人的神学院。在面对着年轻的中国教会十几所各具规模和水平的神学院校时,我们肯定会思考决定中国教会神学教育质量的神学学术研究问题。如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任何学科的发展和尖端科学的进步,都是以基础研究的推进和成长为其坚实的根基。越是在实践领域或应用领域有着巨大成就和建树的学科,越是体现出其基础研究的独特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 标签: 神学教育 教会工作 基督教 教义思想
  • 简介: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盛会,是我国各界人士和各民族翘首以盼的一次重要会议,为世界所瞩目。作为一名佛教徒,我代表全国三大语系佛教四众弟子荣幸地列席会议开幕式,特别高兴。聆听江总书记的报告后,更是精神振奋!报告内容丰富,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十六大报告 小康社会 “三个代表” 宗教工作
  • 简介: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盛会,是我国各界人士和各民族翘首以盼的一次重要会议,为世界所瞩目。作为一名佛教徒,我代表全国三大语系佛教四众弟子荣幸地列席会议开幕式,特别高兴。聆听江总书记的报告后,更是精神振奋!报告内容丰富,论述精辟,全面、客观地总结了十五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13年来,中国共

  • 标签: 与时俱进 十六大 江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 开幕式 小康社会
  • 简介:《古兰经》第九十五章,无花果章,是麦加降示的,全章共八节。原文如下:奉普慈特慈安拉之名<一>以无花果和橄榄起誓,<二>以西奈山起誓,<三>以这座平安城起誓,<四>我确将人类创造在极俊美的姿态中,<五>然后,我又使他坠落于至低的一流,<六>但归信并

  • 标签: 《古兰经》 穆圣 普慈 归信 拜功 火狱
  • 简介:大理佛教有完全不同的两类史料。第一类史料文字与实物能相互印证,所记大都真实可信,有鲜明中国元素,表明云南佛教是汉地佛教在云南的传播。第二类史料多历史传说、附会和宗教神迹,称大理佛教从印度直接传入云南,但文字记载和现存实物资料不能互相印证。第二类史料融入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的精神,表达了大理地方的民族意识,难以取信。此前所谓大理地区的阿吒力教是从印度传入云南的有云南地方特点的密教的看法,是由于对第二类史料认识不清得出的不真实看法,不能成立。

  • 标签: 大理 佛教 阿吒力教 白密 汉传佛教
  • 简介:为着在理性之内解决上帝的实在性论题,康德把Erkenntnis(认知/知识)理解为建构某种东西的能力,而不是关于经验对象的知识。上帝作为纯粹理性对心灵的建构,其实在性体现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之中,它是信仰的对象。就此而言,上帝的作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就上帝对自然现象的研究而言,作为理想的上帝为经验科学的发展提供着必不可少的范导原则;就上帝的实践运用而言,作为上帝诫命的道德法对理性存在者具有客观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上帝是实现至善的前提条件,为德福统一提供了保证。

  • 标签: 康德哲学 上帝 实在性
  • 简介:“律令”是周穆王时的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的特点是跑得快,像《水浒》里的神行太保戴宗一样。这个人死后变为雷部之鬼。据说西北有一种神兽,形状如马,足不着地,其行如风,恐怕就是这位律令变化而来的。“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的意思不是叫太上老君快来听你的命令,太上是最高的神之一,谁能命令他。“急急如律令”应当是像律令般地快疾,用律令的速度来形容老君反应快速的程度。正确的理解是,太上老君啊,你赶快来救助我们吧,你要像律令一样行动快速。这是信徒求助的话,表现求助之迫切,希望之真诚。太上老君是救度世人的,但不能对他下命令。《西游记》里写孙悟空可以指责老君,命令老君,那只不过是小说而已,实际上在同一本《西游记》里释迦牟尼本人还是十分尊敬太上老君的。

  • 标签: 律令 个人 命令 救助 应当 正确
  • 简介:江苏神学院位于南京的东郊,掩映在一片茂盛的绿林之中。学院的前身是1998年成立的江苏省基督教圣经专科学校,多年来为江苏教会培养输送了大批急需的教牧人才。2012年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学校实现“专升本”,更名为“江苏神学院”。如今,学院拥有3个本科班、2个大专班、2个教牧大专班,在校生300多人。

  • 标签: 神学院 江苏省 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 专科学校 1998年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休谟的怀疑论来理解《中论·观因果品》的因果观。本文认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因果联系时,做了两个有用的假设:作为原因和结果的两个现象的独立存在和因果联系的普遍有效。但是这两个假设是蕴含矛盾的。如果因果联系是普遍有效的,即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处在因果联系中,那么原因就必然在与结果的联系中存在而不可能是与结果毫无联系的独立存在。龙树认为因果联系是普遍有效的,因此,没有独立于因的果,也没有独立于果的因,也没有独立于因果的因果联系。然而,我们的心灵总是习惯于把想象和建构的假设当作客观的真实,哪怕其中包含着矛盾。龙树的论述不仅指向具体的对因果联系的认识,而且隐含着对人类把想象当作真实的“习惯”的批判。

  • 标签: 因果观 《中论》 休谟 怀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