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众所周知,基督教是西方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随着西方传教运动深入,特别是《圣经》的翻译,基督教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在中国文——特别是现代文学的园地里植下一垄垄香花畦,而耶稣作为中国文中一个崭新的人物形象,更是秀而拔萃引人注目,本文试专而论之。首先来看耶稣形象是怎样进入中国近代文学

  • 标签: 耶稣形象 中国文学 基督教徒 鲁迅 茅盾 中国近代文学
  • 简介:确定中国文的外译者时,过度纠结于译者的文化身份和语言身份并不科学,没有顺应译作流行的客观规律。鸠摩罗什翻译佛经给我们的启示是,来自原语文化、母语不是目标语的译者,其译作同样可以取得成功。译作能否被目标语文化接受,真正的决定性因素是目标语文化中知识分子的态度。是否了解目标语文化中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学界知识分子的需求,应该成为选择当前中国文外译者的首要标准。因此,国外的汉学家、国内的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外国文的学者,都是外译中国文的合适人选。

  • 标签: 中国文学 翻译 鸠摩罗什
  • 简介:不列颠诸岛是基督教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格里高利一世和坎特伯雷的圣·奥古斯丁时期[1]起,英国便从属于位于东方的罗马教廷了。而作为中世纪基督教世界此类研究中的一项,英国的伊斯兰研究,其初期学术也与此类研究的历史密不可分。中世纪的众百年,是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冷眼对立的众世纪,双方都深信神圣真理是己方独有,只有严格遵循本教的教义和律法,信徒才可获得拯救。故而,尽管是迫不得已,

  • 标签: 伊斯兰世界 基督教世界 中世纪基督教 奥古斯丁 《古兰经》 易司马仪
  • 简介:本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如何适应中国的社会政治与固有文化传统。佛教作为外来异质文化,如何适应东土的社会政治制度;其次,印度佛教哲学的思维,对中国人的思维如何形成挑战;第三,佛教的人生思考如何深化中国人关于生存意义的玄想。第四,中国的社会现实如何接纳印度佛教制度与习俗,逐步形成中国人的民间生活风俗及精神习惯。由此中国文化宗教模式形成的同时,原产于印度的佛教也部分改变她的模式与风格。佛教在中国经历的文化转型,保存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实质、气派与风格,保留了她之作为宗教而扣问生死,充实人生意义的使命。中国佛教的形成,最终完成了印度佛教圆融地化入中国文化传统的过程。

  • 标签: 印度佛教 中国文化 哲学思维 精神生活 文化调适
  • 简介:11月16日,英国政府与坎特伯雷大主教在兰柏斯宫举办英国宗教交流周宣誓会,主题为“互助合作造福大众”。坎特伯雷大主教表示,宗教交流周举办的目的就是要让各宗教能在相互交流中更了解,彼此更尊重;并希望各宗教不但彼此相互合作团结,更多协助政府为社会谋福利,为世界和平努力,同时也带动善良的信仰风气。

  • 标签: 英国政府 相互交流 宗教 互助合作 世界和平 主教
  • 简介:一、福音中的耶稣童年在四部福音共89章中,只用了4章来记述耶稣的童年生活。而这四章分别载于玛窦和路加两福音中,就是玛窦第1章18节至第2章23节和路加第1章5节至第2章52节。我们所传述的圣诞故事便是综合这些章节内容,描绘出来的。以下让我们看看两部福音的分别记载:

  • 标签: 童年生活 耶稣 章节内容 福音 四部
  • 简介:著者应编辑部约,撰《谈谈禅宗的五家七宗》,从2000(1)起,连载至2001(4)结束。著者之《中国佛教》,从本期起,接1999(6),继续连载。因间隔时间较久,现将1999(6)之本文目录列出,使读者有一完整之概念。

  • 标签: 中国佛教史 间隔时间 编辑部 著者 连载 禅宗
  • 简介:陈楠著《藏新考》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月10月出版。该书共40万字,收录了作者27篇文章,其中绝大部分都与明清藏传佛教的内容有关。书中论述了明代大慈法王尤其详细,作者通过汉藏两种文献的比较研究,对大慈法王释迦的生平事迹做了一个系统地、完整地透视与阐述。作者指出,大慈法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 标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大慈法王 2009年 藏传佛教 生平事迹 作者
  • 简介:“佛教与精神文明”笔谈会的多数文章已经在上期和90、91年《法音》上陆续发表。其中多数文章是从某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文作者尝试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总体关系上作一研究,文章特别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佛教从开始传入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逐步与中国原有文化接触、交流而最后融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对我们认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有很大意义,特别在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很大历史借鉴价值。

  • 标签: 大乘佛教 三教合一 中国佛教 密教 圆融 译经
  • 简介:本文从《牛津大字典》对宗教的解释,引申到基督宗教的自我解释,作为本文的导言。接着由文化的涵义,回顾中华古老文化发展的简要历史,摘取中华文化中有关对天主的认识,说明中华文化接受基督福音是有基础的。

  • 标签: 基督宗教 中国文化 宗教派别 民族文化 宗教生活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关注了。迄今为止,他们已经通过翻译和写作出版或刊发了为数可观的有关专著和论文。可以说,对基督教与中国社会近、现代发展的关系的研究已蔚然成风。但是,作为中国教会一员,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研究从总体上看还只是综合性历史研究的派生,它们所关注的大多还局限于中外关系、中外文化交流等领域,离中国基督教的研究还存在相当距离。

  • 标签: 中国 基督教史 传教土 文献史料
  • 简介:《宋代佛教》是五台山研究会会员、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教授闫孟祥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十三章,第一章、宋代佛教的基本历史背景;第二章、宋朝的佛教管理;第三章、佛教在宋朝的基础地位.

  • 标签: 佛教史 宋代 略评 研究成果 宋史研究 河北大学
  • 简介:后汉光武帝论曰:皇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县舍,有赤光照室中。钦异焉,使卜者王长占之。长辟左右,曰:“此兆吉不可言。”是岁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因名光武

  • 标签: 南顿君 汉光武帝 《后汉书》 道教史 二千石 九穗
  • 简介:民国时期,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出了一位高僧超一法师,其出生的具体地址、家庭状况、出家时间寺院及披剃师均失考。法师俗姓李,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受戒前往重庆佛学社。民国十一年(1922年)四月,成都文殊院第十五代方丈禅庵方垄大和尚升座并传戒,超一在其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后顺长江而下,到江浙一带参学,曾亲近佛门耆宿谛闲法师、印光法师等。后来,追随太虚大师,进入武昌佛学院,并成为太虚大师的得意弟子。

  • 标签: 印光法师 民国时期 太虚大师 家庭状况 重庆市 铜梁县
  • 简介:任宜敏著,人民出版社,332千字,2005年5月,438页。本书全面考察了元代百余年间的佛教发展的情况。全书共七章。第一章导论,介绍了元代宗教政策、僧官制度、刻经与著述、造像艺术、寺院经济几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介绍了藏传佛教与后弘诸派的情况。第三章介绍了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特殊地位、

  • 标签: 中国佛教史 元代 藏传佛教 人民出版社 佛教发展 宗教政策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余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不但佛教自身日益中国化,而且远远超出了宗教范围,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领域,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史学艺术、科技建筑、乃至民风民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就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各方面作扼要阐述,以期让人们重新认识佛教。

  • 标签: 中国文化影响 佛教传入 中国传统文化 有机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 哲学思想
  • 简介:<正>吴猛许逊《晋书·艺术·吴猛传》载称:“吴猛,豫章人也。少有孝行,夏日常手不驱蚊,惧其去己而噬亲也。年四十,邑人丁义始授其神方。因还豫章,江波甚急,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画水而渡。观者异之。”《老氏圣纪》(似即尹文操撰、杨上器注《太上老君玄元曼帝圣纪》)记述近此而稍繁,云;“吴猛字世云,豫章人也。性纯孝;夏夜

  • 标签: 施肩吾 吴猛 许逊 别传 西山 灵宝
  • 简介:本文从中国宗教思想整体的角度,考察了外来宗教思想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固有宗教思想的形成、展开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宗教思想所发生的变化等问题。因篇幅关系,译文分三次刊出。

  • 标签: 经学 佛教学 道教 《佛说无量寿经》 鬼道 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