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1.自我成长分析我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因为工作原因,家里不能再多要小孩,所以我是独生女。父亲是一名销售员,母亲是家庭主妇。我刚出生时家里比较困难,但随着父亲辛勤工作家里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即便如此,我也没有养成大手大脚习惯,因为小时候过过苦日子而且父亲总是在家说要勤俭致富。

  • 标签: 成长分析 感悟 普通家庭 家庭主妇 独生女 销售员
  • 简介:西蒙效应是指被试在做按键反应时,即使刺激位置和反应位置与任务无关,但刺激位置和反应位置出现在同侧比出现在不同侧时反应更快更准确现象。西蒙效应反转就是对在不一侧反应反而快于同一侧反应。研究发现,在执行西蒙任务之前练习一个不同侧空间联结,西蒙效应就会消失,甚至发生了西蒙效应反转现象。之后研究发现,go/no—go相容性任务也能调制出来西蒙效应,进一步讨论西蒙效应理论基础。西蒙效应在人类生活应用。

  • 标签: 西蒙效应 Go/no—go 相容性任务
  • 简介:跨期选择需要决策者对未来不同时间点损益之间做出权衡与取舍,涉及对未来时间长度知觉。本研究认为:在现实生活,当人们用周期把一段连续时间分割成不同部分时(比如把未来时间划分成本周和下周),他们对未来时间长度知觉就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跨期选择。实验1控制配对跨期选项客观间隔时间不变,发现相对于两个奖励选项在同一周期条件(比如同周),选项分布于不同周期时(比如跨周)被试更愿意选择结果小而早选项(smallerandsooner,SS)而非结果大而迟选项(1aterandlarger,LL)。实验2结果则显示,跨时间周期现象是由于周期分割点存在,引起被试对选项间时间间隔知觉变长,进而选择SS所致。

  • 标签: 跨期选择 跨时间周期效应 时间间隔
  • 简介:通过2个实验.考察时间空间隐喻在汉语动词语义加工作用。实验1表明,在动词隐含延续时间判断任务,当动词隐含延续时间长度(“长-短”)与字词呈现空间长度(“宽-窄”)不一致时,被试反应慢.表明语义加工受到了干扰;实验2采取词性判断任务,发现隐含延续时间长动词加工时间更长,动词隐含延续时间长度与字词呈现空间长度不一致时,被试加工变慢。整个研究表明,动词隐含延续时间基于被试知识经验和水平空间长度来表征.支持弱势隐喻表征观。

  • 标签: 动词 隐含延续时间 时间空间隐喻
  • 简介:在支持某种宗教行为宗教信仰与当前文化范式产生冲突,而尝试去消灭该种宗教行为时候,宗教与文化之间冲突就被激化。针对这种尝试所作出一种宗教反应,是维护宗教信仰,而将宗教行为转入地下。在宗教信仰有绝对自由,但宗教行为只有相对自由国家,阿巴拉契亚地区的当代基督徒拿蛇者宗教行为,则可能是美国最独特本土宗教例证了。我们使用了多层次、跨学科视角来阐释这一独特宗教派别,在什么是可接受宗教行为问题上,其核心仪式与主体文化范式之间存在着冲突。

  • 标签: 拿蛇者 阿巴拉契亚 传统变革 本土的
  • 简介:采用眼动追踪法考察面孔部件相似性判断.其他部件对目标部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做出“很相似”判断和“一般相似”判断平均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做出“很不相似”判断平均总注视时间:(2)判断目标部件相似性时,被试对目标部件注视不一定显著多于对其他部件注视:(3)目标部件相似性判断.被试对其他部件注视在相似性加工中期阶段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表明:(1)做出“很相似”判断和“一般相似”判断加工过程比做出“很不相似”判断加工过程更复杂;(2)面孔部件相似性判断,其他部件会影响目标部件判断:(3)其他部件对目标部件相似性判断影响主要发生在相似性加工、晚期阶段。

  • 标签: 相似性判断 面孔部件 眼动
  • 简介:叙事心理治疗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以及由薄到厚等方法重构积极“替代性”故事取代“无效”支配性故事。本文结合“失独者”哀伤心理辅导实践,探寻叙事心理治疗在失独者哀伤心理辅导应用。

  • 标签: 失独家庭 叙事心理治疗 心理辅导
  • 简介:积极心理学是兴起于20世纪末一场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中提倡积极体验、挖掘学生潜能和培养积极品质,积极预防,优化环境等对于促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借鉴意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这种新理念开拓了新教学思路,从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动力。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
  • 简介:本文阐述了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一名大学生学习分心问题进行干预,分析其心理机制,并运用放松训练替换该来访者原有不正确程序,以达到理想学习状态。同时强化来访者已有的控制情绪方法,减少情绪对对学习,生活影响。

  • 标签: 学习分心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放松训练
  • 简介:以两类具有不同负性情绪强度值高频汉语双字词为材料,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范式,探究负性情绪词语在外显和内隐记忆测验是否存在定向遗忘效应。结果显示,(1)在外显记忆测验,强、弱负性词均出现了显著定向遗忘并且弱负性词定向遗忘效应大于强负性词;(2)在内隐记忆测验,只有弱负性词出现了显著定向遗忘,而强负性词则无。可见,内隐记忆测验定向遗忘效应对负性信息比外显记忆测验更加敏感。

  • 标签: 负性情绪 外显记忆测验 内隐记忆测验 定向遗忘效应
  • 简介:奥尔波特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问题,本文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适用性。本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参照。通过问卷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亚伯拉罕系宗教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不适用;基督教“真正信徒”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真正信徒”标准;奥尔波特“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前提——“有真正信徒和非真正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不适用;部分佛教徒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原因。

  • 标签: 奥尔波特 内在取向 外在取向 IE量表
  • 简介:后悔是一种基于认知高级复杂社会性消极情绪。文章根据张洁海(1999)对事件类型划分,在kahneman关于后悔做/不做效应(1982)和标准理论(1986)基础上,结合以往研究证据,认为一类事件后悔表现为“做效应”,二类事件后悔表现为“不做效应”。

  • 标签: 后悔 做/不做 事件类型
  • 简介:旨在探讨颜色属性对基于时间图形预览搜索影响及其机制。实验采用视觉标记实验范式变式考察三种颜色图形刺激预览收益。结果发现:搜索与旧干扰物相同颜色靶子和搜索新异颜色刺激并未出现反应时差异,而且,两者都快于搜索与新干扰物颜色相同靶子。这说明,在图形刺激预览搜索,观察者没有主动抑制旧干扰物颜色,而是主动加工新出现刺激。还探讨了基于颜色标记抑制机制和主动非抑制机制。

  • 标签: 预览搜索 预览收益 颜色 视觉标记
  • 简介:为考察儿童对说服行为理解及其与自身作出说服行为之间关系,以及心理理论在其中发挥作用,研究采用情境故事法,考察72名3-6岁儿童(M=4岁10个月,SD=9.72月)对说服行为理解、自身做出选择性简单说服行为、互动性复杂说服行为和心理理论(包括错误信念理解、情绪心理理论等)。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言语能力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心理理论能直接预测儿童简单说服行为;而说服理解对儿童复杂说服采用正面说服策略次数影响则受到了心理理论调节。结果表明,儿童对说服行为理解和心理理论能力共同决定了其主动作出说服行为。

  • 标签: 学龄前儿童 说服 说服行为 说服理解 心理理论
  • 简介:通过个案跟踪和控制实验探讨了词汇飞跃本质。研究结果表明命名洞察力具有现实性,且词汇飞跃与命名洞察力出现紧密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儿童词汇量快速增长原因。命名洞察力获得促进了词汇快速增长,标志着儿童建立起词汇与指称之间匹配关系。词汇飞跃之后,儿童很快建立起词语间符号关系,并最终促进了儿童语法发展。基于此实证结果,本研究还建构了诠释词汇飞跃本质理论模型。

  • 标签: 词汇飞跃 命名洞察力 实证研究 理论模型
  • 简介:研究以独裁者博弈任务为载体,考查了小学儿童分享行为发展趋势,并探讨了不同来源正向反馈信息对于儿童分享行为促进效应。研究随机选取了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共386名,每个年级三个实验组在自然分享条件后分别接受来自权威、同伴和自我正向反馈信息,继而完成后续任务。结果表明:(1)在自然分享情况下,六年级儿童分享数量显著多于二、四年级儿童分享数量;随着年级升高,儿童从倾向于利己分享逐渐转为以平分为主;(2)来自同伴和权威正向反馈可以提高二、四年级儿童分享数量;自我评价正向反馈明显提高四、六年级儿童分享数量。结论:小学儿童分享数量和进行平分的人数比例都随年级升高而增加,来自同伴、权威和自我正向反馈分别适用于特定年龄阶段儿童分享行为促进。

  • 标签: 小学儿童 分享行为 正向反馈 反馈来源
  • 简介:心灵健康指情绪、心智、心理和身体健康。中医认为这些能量之间存在着微妙相互联系,而人通过宗教行为实践则使他们彼此补充,达到自性认知,从而在建立精神和心理健康上发挥了重大支持作用。治疗过程是从深度心理学角度讨论,并提出如何运用宗教促进心灵重新平衡以恢复健康。本研究同时也结合对孩子健康幸福有重要影响家庭关系探讨。本文核心部分展示了一系列个案研究,来阐释对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研究工作应用。这些案例体现了荣格思想,即心灵健康和个体对完整性追求相关。一旦追求受阻或遭破坏,人就会出现症状,从而寻求治疗,或转向宗教或参与其他文化习俗来寻求医治。人们通过冥想、祷告、诵经、音乐、密宗艺术、密宗礼佛、圣餐礼和朝圣宗教习俗让一些非理性事物进入他们精神领域,促成内心再平衡以恢复健康。荣格强调研究深层无意识(他称之为“灵魂”或“自性”)非理性,他认识到实现健康需要平衡心灵对立成分,特别是有意识与无意识。应用建立在道教太极图之上平衡和转化循环不息原则,本文讨论了四个家庭治疗过程。中国宗教与它古代文化相互交织而不可分离,在这一终极平衡原则根基上,中国宗教和宗教组织处在一片理想土壤,对治疗过程和完整性平衡过程发展具有帮助。

  • 标签: 荣格 心灵健康 平衡 完整性
  • 简介:选取大学生被试,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考察不同评估反馈类型(个体反馈,任务反馈,社会反馈,无反馈)对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影响。结果发现:(1)随着时间推移,4组成绩均升高,任务反馈对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其余三组无显著差别,评估反馈与动机水平交互作用不显著;(2)任务反馈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动机,其余三组降低学习动机。

  • 标签: 评估反馈 学习动机 学习成绩 干预
  • 简介:文章以“集体主义—个体主义”这一基本文化差异维度为基础,围绕文化、基因和大脑之间关系,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研究显示当人类执行各种文化任务时,那些为人类生存提供有力帮助基因会被选择和保留下来;在自我表征,注意和知觉,决策、情绪和意向推断等心理状态或过程上“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文化差异都可追溯到脑功能差异。研究者先后提出社会脑假设、文化—基因协同进化论、神经—文化交互作用模型等理论来解释基因、文化与大脑交互作用现象。文章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文化差异 集体主义-个体主义 基因 大脑
  • 简介:采用Most(2000)持续动态实验范式,以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为非期望刺激,研究其生态意义信息对无意视盲影响。研究发现:(1)相对于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被试对负性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觉察率更高;而对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觉察率无显著性差异;(2)相对于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觉察率更高,而抽象面孔与真实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觉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负性、精细非期望刺激无意视盲率更低,即生态意义信息强非期望刺激更易捕获注意。

  • 标签: 无意视盲 非期望刺激 生态意义信息 注意捕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