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其主观幸福的影响,以及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手机依赖量表、社交焦虑量表(IAS)和Campbell幸福量表对江苏高校大学生进行施测,收回有效问卷598份。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对主观幸福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社交焦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社交焦虑对主观幸福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且社交焦虑在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之间起中介作用。由此可见,手机依赖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大学生主观幸福降低.而且也能够通过导致社交焦虑进一步影响主观幸福

  • 标签: 手机依赖 主观幸福感 社交焦虑 大学生.
  • 简介:女儿最近不知道怎么,越采越依恋我,有事没事往我的房间里钻,即便我不和她说话,自顾自地打电脑,她也毫无怨言地坐在我身边,这让我有点烦她,觉得她该去自己房间复习功课而不要坐在我的面前发呆,也许她对此有所察觉,便开始质问我:你为什么不喜欢我了?

  • 标签: 女儿 依赖 需要 独处
  • 简介:随着手机使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手机形成依赖。研究者认为这是一种"过度使用行为",也是"成瘾行为"的一种。手机依赖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关,也与人格及自我认同等心理因素也相关。未来研究应更关注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样本的扩大,深入探讨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

  • 标签: 手机依赖 过度行为 成瘾行为 人格
  • 简介:儿童的依赖与独立行为:其结构及发展吴华丰中国儿童发展中心一、前言在婴儿期和儿童早期,儿童的所有需要几乎都是首先从母亲、亦即他们最早的依恋对象、继而逐渐泛化到其他人那里得到满足。这些需要也由一开始单纯的生理方面,进而包括到心理方面。儿童的依赖性可以包括...

  • 标签: 儿童 独立行为 性别差异 年龄发展 母亲 依恋行为
  • 简介:心理咨询师李未末认为:从心理角度,造成8090后啃老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父母与子女的依恋关系,父母通过“被啃”来确认自己对孩子的“存在”,以满足一种控制欲;二是在父母一辈小的时候,物质条件通常很有限,希望能通过代偿给子女弥补自己的缺失;三是感情的表达方式太过单一,家长只通过买东西、给钱来表达自己的爱,只注重物质的关注而忽视心理健康;四是家长的攀比心态,如今的家长常把能给孩子提供什么作为一种比较。

  • 标签: 啃老 心理咨询师 物质条件 依恋关系 心理健康 90后
  • 简介:Markus认为不同的文化系统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将对应不同的自我结构:独立型自我和依赖型自我,而不同的自我结构可以解释预测个体在情绪、认知、动机等方面的差异。Markus等人的研究结果引人注目,同时也受到了相当多的质疑和批判。该文系统综述了这方面的情况。

  • 标签: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独立型自我 依赖型自我
  • 简介: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总结了主观幸福的研究理论,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的多种因素,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课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主观幸福感 认知评价 积极情感 消极情感 影响因素
  • 简介:幽默是指在个人、群体或组织中产生积极情绪或认知的沟通行为。幽默不仅能降低员工的工作压力、减少人际冲突,还能提高组织绩效。笔者结合最新研究证据重新对幽默的概念、理论进行了梳理诠释,从组织内幽默与个体职业健康的关系、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机制和领导幽默等三方面介绍了幽默对组织内校标的影响,最后对组织背景下幽默行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幽默 工作绩效 工作压力 领导风格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关于组织支持的研究及其最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支持研究的背景和理论基础、组织支持的测量工具、组织支持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等方面.最后,对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 标签: 组织支持感 领导-下属交换 心理契约
  • 简介:我最怕的人就是强迫型的好心人。沈小姐从小就很乖,是个典型的好女孩,今年三十来岁。中学时,她是全班学习最好的学生。可是,考大学时,她想考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可是,有这专业的学校既不是北大,也不是清华。在“好心人”的反复劝说下,沈小姐还是“选择”了一所首屈一指的大学中一个“适合女孩”的专业。

  • 标签: “不” 学会 “选择” 好心人 小姐 女孩
  • 简介:为了探讨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的情绪条件,设计了两个研究:研究一包括2个实验,实验1对60名青少年、实验2对87名青少年进行行为实验;研究二使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中学生羞耻量表以及中学生内疚量表等对723名普通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行为实验的结果显示,内疚和羞耻均能有效诱发青少年的自伤行为,而自伤行为能有效缓解青少年的内疚和羞耻;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自伤与内疚有明显的负相关,与羞耻有明显的正相关。因此,维持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的情绪条件是羞耻,而非内疚

  • 标签: 自伤 自我惩罚 内疚感 羞耻感 青少年
  • 简介:<正>非出于医疗需要,而由本人主动连续地或周期性地使用某些药物,造成轻重不等的慢性或周期性的中毒状态,称为药物依赖。狭的依赖性药物指麻醉药物、镇静催眠药物、精神兴奋性药物和致幻药,广义的依赖性药物还包括酒精。实质上,酒精也是一种镇静药物。过量饮用酒精,反复或长期服用上述药物是否导致心理功能的异常?能否借助现行的心理测验检查这些心理功能?测验结果又会如何?这些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的研究兴趣。在过去的二年里,欧美学者对接收的酒精中毒和药物依赖者作了较多的研究,这些研究主

  • 标签: 酒精中毒 药物依赖者 心理测验 心理功能 测验结果 依赖性药物
  • 简介:本研究采用Russell等编制的UCLA孤独问卷(第三版)对3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结果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了解大学生孤独现状,并对4名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剖析孤独的深层原因。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在专业雏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城乡、是否为学生干部和是否为毕业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研究发现大学生孤独的深层原因主要是人际、发展性和情感方面。

  • 标签: 大学生 孤独感 极度自尊
  • 简介:采用公正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和积极/消极情感问卷,选取5—8年级565名留守儿童和64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探讨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公正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的公正得分存在边缘显著性差异(P=0.055);(2)总体上,留守儿童的公正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具体讲,留守4年半以下和4年半~10年,儿童的公正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10年以上的儿童公正得分和非留守儿童不存在差异;(3)各留守时间下,公正对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具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但对于消极情感仅在特定时间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表明,留守时间是影响儿童公正特点及其和主观幸福关系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留守儿童 公正感 留守时间 主观幸福感
  • 简介:以500名青少年手机拥有者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青少年新媒介依赖(包括网络和手机依赖)的特点,并探讨父母因素和抵制效能感对青少年新媒介依赖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40%的肯少年至少存在边缘网络成瘾行为,19.8%的青少年为手机依赖者。青少年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这两种新媒介依赖行为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46.4%的青少年存在至少一种新媒介依赖行为。(2)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与其抵制效能感、父母行为/态度及父母行为监控显著相关。青少年抵制效能感在父母行为/态度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在父母行为监控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研究结果对提高肯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预防干预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父母因素 抵制效能感 青少年 新媒介依赖行为
  • 简介:心理韧性、孤独、自我效能感都会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但三者影响程度的相对大小尚不清楚。为考察其影响力的大小,本研究采用了优势分析的方法。选取心理韧性量表、UCLA孤独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分别测量老年人的心理韧性、孤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量表、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测量老年人主观幸福。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孤独对老年人主观幸福的预测力大于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的预测力大于自我效能感.本研究提示减少孤独是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的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对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心理韧性 孤独感 自我效能感 优势分析
  • 简介:本文第一次提出了连队归属的概念,对其内涵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并在对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提升连队归属的几个途径,为连队归属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 标签: 基层部队 士兵 连队归属感 影响因素 途径
  • 简介:研究以12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心理控制源:外控型、内控型)×2(自我道德:内疚、羞耻)两因素被试问实验设计,考察了外控和内控大学生在内疚和羞耻两种不同的自我道德情感下反事实思维内容的差异。结果表明:(1)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反事实思维不同内容的诱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外控者更倾向于产生行为和情境导向的反事实思维,而内控者更倾向于产生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内疚和羞耻对大学生反事实思维内容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影响;(2)反事实思维内容的产生受到了心理控制源与内疚和羞耻两种自我道德情感的交互影响:外控者在羞耻的启动条件下比在内疚的启动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多的行为和情境导向的反事实思维,而内控者在内疚的启动条件下比在羞耻的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以中西方不同被试而得出的内疚和羞耻与反事实思维关系的矛盾结论。

  • 标签: 心理控制源 反事实思维 内疚感 羞耻感
  • 简介:第六是标准名称“超感官知觉”(英文简称ESP)的俗称。是一种某些人认为存在的能力。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普通人的感官(五)包括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肌肤(触觉)。由于感官的定义很模糊,所以“超感官”的定义也很模糊。但通常认为“超感官”是指现今科学还不熟悉的讯息。

  • 标签: 标准名称 感官 当事人 普通人 能力 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