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采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探讨不同情绪背景对社会经济决策中社会预期效应的影响。以90名大学生为被试,利用不同效价的电影片段(正性、负性和中性)诱发相应的目标情绪。通过操作社会规范性信息启动被试对分配方案公平性的不同预期。结果发现:在负性和中性情绪背景下,高预期组更倾向于拒绝接受不公平分配。在正性情绪背景下,高预期组和低预期组面对不公平提议时的接受率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正性情绪背景使社会预期效应发生改变,回应者对分配方案的高预期不再对决策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 标签: 预期 情绪背景 最后通牒博弈 决策
  • 简介:通过社会认同研究的历史脉络,厘清了社会认同研究的理论成就,总结了社会认同研究的最新特点。社会认同理论开创于泰弗尔,拓展于特纳,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社会认同理论以社会认同、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社会结构等为核心构念,建构起自己的核心构念与理论逻辑,并发展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多元化,具体化,实用化构成了当前社会认同研究的新特点。

  • 标签: 社会认同 理论成果 最新特点
  • 简介:通过理论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编制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初测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n=858)确定该量表共有31个项目,抽取5个因素:沟通协调、自我调控、科学想象、社会应对、自我防御。验证性因素分析(n=468)及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结构合理,拟合良好,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及内部一致性信度,可以作为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的测量工具。

  • 标签: 未成年人 心理社会能力 量表编制
  • 简介:本研究从认知视角入手,采用被中介的调节研究设计,探讨农民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通过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过程,以及创业榜样和创业效能感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创业榜样负向调节农民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关系,同时农民工的创业效能感在其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创业效能感越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越强;除此之外,农民工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中介了其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榜样及创业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初步建立了以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为中心的农民工创业意向形成机制模型。

  • 标签: 农民工创业意向 一般自我效能感 创业机会识别能力 创业榜样创业效能感
  • 简介:考察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社会创造力间的关系、以及自我肯定、自我贬低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小学生社会创造力测验,父母控制量表和自尊量表对540名5、6年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行为控制正向预测社会创造力(γ=0.18),心理控制负向预测社会创造力(γ=-0.28);(2)行为控制通过自我肯定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创造力(中介效应值为0.09),心理控制则通过自我贬低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创造力(中介效应值为0.05),模型的总解释率R2=0.20。

  • 标签: 社会创造力 行为控制 心理控制 自我肯定 自我贬低
  • 简介: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视角,通过对江苏省内服务行业86个团队344份员工与直接主管的配对数据进行多层次回归等分析,揭示团队服务型领导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传导机制及边界条件。结果发现,服务型领导对员工工作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员工感知对领导的义务在其中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积极互惠对服务型领导与感知对领导的义务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积极互惠的倾向越高,服务型领导与感知对领导的义务之间的正向联系就越强。本研究还讨论了所得结果的意义及未来方向。

  • 标签: 服务型领导 感知对领导的义务 积极互惠 工作绩效 社会交换
  • 简介:从中国和美国中部地区选取小学儿童236人,采用状态社会创造性开放问卷和教师领导方式结构式问卷考察了儿童状态社会创造性的文化差异及其与教师领导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美国儿童在社会性问题解决中表现出较强的流畅性和变通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但中国儿童表现出较强的适当性、有效性和冒险性等社会适应和人格状态;(2)状态社会创造性总体上存在着国别与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美国的四年级儿童状态社会创造性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儿童;(3)教师领导方式的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中美儿童的状态社会创造性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 标签: 状态社会创造性 跨文化研究 儿童
  • 简介:特殊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从产生到基本发展完善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对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点特点进行梳理分析,以引起我国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并为我国特殊教育提供借鉴。

  • 标签: 特殊教育 观念 立法 一体化
  • 简介:为探究儿童在不同利益对比情境以及与己利益无关情境中的公平行为,研究呈现了自我任务的劣势博弈、优势博弈、冲突博弈以及第三方任务博弈四种分配情境。自我任务中儿童需要为自己与另一名匿名儿童迫选方案,第三方任务中则需为两名匿名儿童迫选方案。结果发现:(1)劣势博弈中所有年龄组均倾向于选择公平方案,而非劣势方案;(2)优势博弈中,8岁、10岁组选择公平方案的人显著多于优势方案,而4岁、6岁组均无显著差异;(3)冲突博弈中,4岁、6岁组选择优势方案的人显著多于劣势方案,而8岁、10岁组均无显著差异;(4)第三方博弈中,8岁、10岁组选择公平方案的人显著多于不公平方案,而4岁、6岁组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4岁-6岁儿童尚未真正获得公平观念,且以获得个人利益为主;而8岁是真正获得公平观念的转折年龄,8-10岁儿童对人对己均坚持公平原则,且表现出利他倾向。

  • 标签: 公平 儿童 自我任务 第三方任务
  • 简介:汉语书写系统中不存在明显的词边界,中文读者对于词的划分存在较大的差异。词意识和词性均是影响这一差异的因素,本研究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因素是如何作用于词边界划分的。实验分别选取三年级、五年级、八年级及高二年级学生完成词切分任务。结果发现:(1)词切分认同率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切分出来的词单元逐渐增大;(2)词切分认同率随年级变化的趋势会因词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助词、形容词前、连词和介词后的切分认同率与总体趋势保持一致,但形容词前、数词、量词和介词前的切分认同率并未随年级的变化而变化。结果表明,词意识对中文读者词切分的影响受到词性的调节。

  • 标签: 词切分 词意识 词性 发展研究
  • 简介:研究以独裁者博弈任务为载体,考查了小学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不同来源的正向反馈信息对于儿童分享行为的促进效应。研究随机选取了小学二、四、六年级的学生共386名,每个年级的三个实验组在自然分享条件后分别接受来自权威、同伴和自我的正向反馈信息,继而完成后续任务。结果表明:(1)在自然分享情况下,六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显著多于二、四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随着年级升高,儿童从倾向于利己分享逐渐转为以平分为主;(2)来自同伴和权威的正向反馈可以提高二、四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自我评价的正向反馈明显提高四、六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结论:小学儿童的分享数量和进行平分的人数比例都随年级升高而增加,来自同伴、权威和自我的正向反馈分别适用于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分享行为促进。

  • 标签: 小学儿童 分享行为 正向反馈 反馈来源
  • 简介:第一章引言中国心理咨询产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是由于文化习俗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该行业还存在着发展不规范,入行门槛低,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观现实,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幼儿园暴力伤害案"等凸显了社会转型期民众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这不仅对双方当事人造成巨大伤害,还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阻碍社会正常发展

  • 标签: 行业发展研究 咨询行业 美国心理学会 精神卫生 心理挫折 心理学理论
  • 简介:本研究通过问卷法对167名初中生做焦虑自评,以判断各个年级的初中生的焦虑发展水平。得到结论,初一到初三焦虑状况总体上呈现显著差异。初二与初一存在显著差异,初三与初一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初中生 焦虑 SAS焦虑自评
  • 简介:本研究使用儿童一般性信任信念量表和卡特尔十四种人格因素测验,考察8-12岁小学儿童信任倾向的年龄特点,以及人格特征对其信任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1)三个年龄组儿童之间在信任倾向的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即随着年龄增长,信任倾向水平越来越高,并且女生的信任倾向要显著高于男生。(2)人格特征各维度与信任倾向之间的偏相关(控制性别)在不同年龄是不同的。随着年龄增长,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相关的维度越来越多。即在8岁组中,只有聪慧性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的相关。在10岁组中,人格特征中的自律性和紧张性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的相关。而在12岁组中,除了自律性和紧张性与信任倾向的相关与10岁组相似外,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轻松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都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的相关。(3)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8岁组中只有聪慧性对儿童的信任倾向有显著预测作用,10岁组中只有自律性对信任倾向有显著预测作用,而12岁组除了自律性仍有显著作用外,还增加轻松性这一人格特征。

  • 标签: 信任倾向 人格特征 小学儿童
  • 简介:2-3.5岁是婴儿成长到幼儿的重要发展转折期,也是儿童执行功能及言语能力的发展萌芽期。研究通过测查北京市81名2-3.5岁儿童在固定盒子任务、搭积木任务、A非B任务和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上的表现,探究了该年龄段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各成分间的内部关系、以及言语能力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2-3.5岁期间,除认知灵活性外,儿童的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均快速发展,其中,2.5岁前后是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的重要发展时期;(2)在2-3岁期间,认知灵活性与工作记忆之间相关密切,在3-3.5岁期间,认知灵活性与抑制控制的相关密切,3岁是儿童执行功能内部成分关系的重要发展转折期;(3)在2-3.5岁期间,儿童言语能力呈现快速发展,并且言语能力对该年龄段执行功能各成分间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同言语能力的儿童在执行功能各成分的表现并没有显著差异。

  • 标签: 执行功能 言语能力 2-3.5岁儿童
  • 简介:研究采用多种质性研究的方法,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佛教徒皈依的心理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通过方便抽样和最大差异抽样,在浙江省金华市和湖州市两地选取了6名佛教皈依者。通过参与性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对原始资料进行转录、编码和主题内容分析。结果发现:(1)皈依者的心理历程包括六个阶段:迷茫、互动、探索、皈依、信奉、成熟。六个阶段之间既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不同的阶段之间可以相互重叠、相互影响。(2)影响皈依的内在心理因素包括求知动机、交往动机、自我实现动机和自我超越动机。(3)社会、文化、区域、组织、人际关系等外在背景因素在皈依的不同阶段中具有诱发、强化、支持、维持或延缓等作用。

  • 标签: 佛教徒 皈依 背景 动机 质性研究
  • 简介:本文根据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在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哈特曼的自我适应性和皮亚杰平衡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山模型,并据此模型分析了个体生命周期中“自我与本我、超我”和“自我与环境”两组关系内,个体生命阶段与宗教之间呈现的关系。在儿童期,自我逐渐从本我中剥离,并强化了超我的形成。儿童的自我概念逐渐形成,儿童宗教意识的“泛灵论、目的论、拟人论”由强渐弱。青春期中,自我与环境的危机呈现,自我同一性成为最大需求。中年期,自我成熟并形成稳定的人格,对道德的渴望加剧。老年期内在心理系统的不平衡成为主要方面,老年人希望通过宗教实现自我超越。本文还对个体生命周期中人类宗教心理呈现的不同特征进行理论总结,期望对起步中的宗教心理学学科建设有所裨益。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的山模型 生命周期 自我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