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1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历史上所形成的刑罚得中的司法经验最早是从维护国家统治稳定出发,慎用重刑而提出的,后来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主张刑罚适用的中道和谐。刑罚得中思想的实现一方面依靠司法官员司法技术的提高;但在无成文法可依的情况下,司法官员需以“礼乐”作为司法的原则,“礼乐兴则刑罚中”思想符合中国传统伦理社会特点,以礼乐为原则的司法能够保持社会和谐。“刑罚得中”思想对现代司法公正有着一定启示作用。

  • 标签: 刑罚得中 中庸思想 礼乐文化
  • 简介:中国文献的哲学认知体系和文献样式的最初形态及发展演进过程中,充分体现着中华各民族历史文化特征。该文从探讨中国各种类型的文献入手,探讨了我国古代文献的民族特质。

  • 标签: 古代文献 民族特质
  • 简介:近年来,中国辩证法被写成了朴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两军对战史。本文对这一体系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形而上学产生于近代,它与辩证法的关系不是对子对战结构,而是替代、复归的正反合结构。中国不具备产生形而上学的条件,也不具备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那种认为孔子、孟子、董仲舒是古代形而上学代表人物的传统看法,是不能成立的。结论是,中国哲学没有形而上学思维方法。

  • 标签: 形而上学 近代自然科学 经验论 朴素辩证法 思维特征
  • 简介: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汉魏之际,完成于两宋时期。南宋以后,南盛北衰的局面不可逆转,南方经济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 标签: 经济重心 重心南移 北方 南方
  • 简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已持续60余年,成为现代中国史学中的永恒母题。该文不同意将夏商周三代推定为奴隶社会,并认为中国社会历史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系统,这些价值系统所赖以建立的基础不是别的,正是毗连于野的村社结构。这种村社制是有别于“领主农奴制”和“地主租佃制”的封建制之又一类型。

  • 标签: 中国 古代社会 性质 村社制
  • 简介:在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古代社会,人们的饮食活动、饮食行为受政治形态的作用或影响,往往脱离饮食本身的物质享受意义而向其它非饮食的社会功能转化。这主要表现在:把饮食行为与国家治乱相联系;从饮食烹饪理论中寻求施政治国的统治经验;把社会饮食活动纳入“礼”的政治伦理秩序;通过赐饮赐食或献食贿食把饮食作为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或作为官场钻营的政治工具以及社会成员在饮食消费、饮食资源占有方面的巨大悬殊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等等。由于社会饮食行为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社会政治干预或改造,从而使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

  • 标签: 中国古代 饮食文化 社会政治
  • 简介:佛教的生态思想既包含了对解决自然以及人文精神生态问题的可借鉴思想,又为研究古代作家的生态审美取向提供具有哲学认识论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路。审视中国作家从佛教生态思想中所融摄的观念厦其所显现的人文精神生态特征,无疑对构建和谐人文精神生态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 标签: 佛教生态思想 物我一体 天人相亲 悲天悯物
  • 简介: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其发展壮大及入主中原过程中,与周边民族特别是汉民族有过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作为传导媒介和交流工具的民族语言曾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者被称为译士,王朝统治者和专设译事机构则成为译事的重要推手;借助译士们的语言信息翻译,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 标签: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译事 译士 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
  • 简介:<正>古代东方由国家统一管理水利的办法,是马克思所说“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一个主要内容。在我国,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开始,几千年来,如何控制与驯服这茫茫禹域中的地表水与地下水,使之不能为害而为人所用,一直是生产斗争与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历代都有关于“水政”的各种制度设施,而通过广大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与许多关心国计民生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在这方面不但留下了大量光辉战绩,其中不少工程至今还在造福于人;而且还积累起极其丰富的资料,如清初编纂《四库全书》,在部地理类“河渠之属”共收录了二十三部五百七十卷有关水利的专著,另有存目五十二部二百四

  • 标签: 科技教育 水利建设 劳动人民 水利工程 知识分子 技术措施
  • 简介:作为一对相反相成的范畴,“雅”与“俗”均涉及到人生与音乐艺术等两个层面。就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来看,“雅”与“俗’’的区别涉及到音乐艺术表达与文体方面的内容,由此而扩展到人生与音乐艺术以及思想文化层面。中国音乐审美意识的发展,离不开“雅”与“俗”的相辅相成,当代音乐审美意识的发展也是如此。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说明“雅”与“俗”音乐审美意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适用于说明由“雅”与“俗”音乐审美意识必然引起的相关音乐美学理论研究。

  • 标签: 雅俗分野 雅俗之辨 雅俗之争 以俗为雅 雅俗共赏
  • 简介:所谓“传统农业”,既是一个与以现代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相对的概念,又是一个与工业、商业等其它行业相对的概念。当我们在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随时都保持着对它所具有的那些数千年不变的突出特性的理解。这时,“传统农业”至少具有下列性质:1、体力劳动的属性;

  • 标签: 婚姻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 农业为基础 中国农民 婚姻问题 必然需求
  • 简介:中国正史二十四史中,中国人以中国大一统王朝国家"天下体系"为核心的地理观和民族观来认识海外民族,但是到《清史稿》中却是以世界近代化的话语系统来认识海外民族,没有了"海外民族"的传记,也没有了"外国传",而是出现了"邦交传"。古代中国人以华夏中心的民族观、以农业民族的心态和视角去认识海外民族,所有对海外民族的记载都是以文化为中心,用白描的方式记述。中国的海外民族史志就是当时中国人自己写的"世界",是中国人最早认识世界的民族志文本,因此也可以看成是"世界文化"。

  • 标签: 中国正史 海外民族 民族史志 华夏中心 世界史
  • 简介:为适应我院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需要,由徐世和、周忠瑜和我三人编写的《简明中国革命》,经院有关会议审定和青海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现已印刷成书。这部教材是供我院公共理论课使用的,全书分七章,约27万字。在同类教材不下数百种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自己编写这部教材?它有什么特点?这是需要说明的。(一)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即中共中央1985年第18号文件,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全国各地高校陆续将原来开设的中

  • 标签: 理论课程教学 中国革命史 院公 少数民族人民 思想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简介: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中涵盖了小说、流派、戏剧等多种分类文体的概念性研究。在这些研究对象中,唯独迄今为止传承百年的话剧是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话语结构,是具备“现代性”这个基本特征的。而就现代文学的书写而言,“现代性”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就中国现代文学中话剧的研究出发,侧重诠释中国话剧史研究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 标签: 现代文学史 话剧史 现代性
  • 简介:西宁是著名的西北高原古城。自汉代以迄如今,它已经走过了两千年左右的漫长历程。这是一个怎样的历程?是繁荣兴盛?是衰落堙废?千秋沧桑,万般嬗变,最好还是让历史本身作回答吧!笔者之论粗浅,祈望教正。一、西宁城的滥觞:关于西平亭的讨论西宁城滥觞于何时?有学者认为,与汉武帝元狩年间霍去病河西走廊出击匈奴的同时,汉军进入湟水流域,在霍去病的主持下,于今西宁城址修筑了西平亭。若此论确实,那么西宁城之滥觞似就可以寻源于此之西平亭了。然而学界有人对此还持怀疑态度。为了说明

  • 标签: 西平亭 西宁城 兴废 湟水流域 元狩 西平郡
  • 简介:黑龙江民俗,最早发生在尚无文字记载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两万年前,北方原始人类就在黑龙江流域从事自然采集和制造生产、生活等工具。当时本地的远古人群,业已形成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习尚与古老习惯。

  • 标签: 黑龙江 古代 民俗研究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