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2011年8月18日,俄共网站发表了俄共领导人r.A.久加诺夫的长文:《谎言的深渊——苏联反苏政变20年》。文章指出,“8·19”事件已经过去20年了,但时至今日,涉入此事件的国家紧急委员会成员代表谁、他们是否有机会成功、他们失败的原因等种种问题仍引起广泛争论。

  • 标签: 久加诺夫 事件 领导人 委员会 俄共 国家
  • 简介:本文讨论的是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现象。作者首先针对用年龄对犯罪群体进行简单划定容易造成讨论上混乱模糊的情况,提出了通过区分城市外来青少年自身的社会状况以做进一步分析的思路。同时,针对人们的普遍看法即犯罪是社会弊病,通过严谨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个与之相反但却相对科学的认识:犯罪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正常现象。在此基础上,作者抛开过去诸多将分析浮于表面的做法,直接从青少年本身的认识出发进行思考,得出了"城市外来青少年由于认识到在城市犯罪所受的惩罚其程度轻于农村而更容易犯罪"的结论。增加了外部社会因素在青少年犯罪原因中所占的分量,而不仅仅是将越轨行为归咎于青少年自身的素质问题。

  • 标签: 城市外来青少年 犯罪 可能性 失范
  • 简介:列宁对苏俄农村建设问题有着切身的体认和独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蕴涵丰富的农村建设理论。这一理论的逻辑蕴涵可概括为"四",即农村建设之战略价值、农村建设之总体布局、农村建设之基本动力、农村建设之外在保障。此"四"科学阐释了"因何建设、建设什么、何以建设"等关于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对列宁的农村建设理论,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予以认识和评价。

  • 标签: 列宁 农村建设 逻辑蕴涵 农民
  • 简介:未成年犯罪人是指进行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未成年人,对他们的矫正就是依法进行的促使他们发生符合社会需要的积极转变的系统性活动。中国未成年犯罪人矫正的主要模式包括监禁矫正模式、社区矫正模式和其他模式(工读学校模式、收容教养模式、检察机关矫正模式)等。

  • 标签: 未成年犯罪人 矫正模式
  • 简介:“分析马克思主义”以伍德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马克思批判平等、自由和人权等观念,反对使用正义观念;以柯亨、胡萨米为代表的另一派针锋相对地提出,马克思严厉谴责资本主义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压迫.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在塞耶斯看来,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社会理论,也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形式,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印证,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维度。科学评析马克思对待资本主义剥削的态度,必须坚持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任何两极对立、随意拆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阶级性的做法都违背了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精神。

  • 标签: 分析马克思主义 正义 剥削 历史尺度 价值尺度
  • 简介:未成年人警务制度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少年司法制度和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帮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该制度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未成年人违法案件处理以及保护未成年被害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达到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 标签: 未成年人警务制度 主要问题 对策建议
  • 简介: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在少年司法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居于直接的指导地位,是少年司法制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应具有普适性、不可妥协性和法律规定性,推导出少年司法制度需要遵循的六个基本原则,即少年最大利益原则,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专门化原则,全面调查原则,处遇个别化原则和保护名誉、隐私的原则。

  • 标签: 少年司法制度 基本原则 普适性 不可妥协性 法律规定性
  • 简介:斯大林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革命”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世界革命”理论有所创造和发展:一是认为世界革命包括一国革命,以一国革命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推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二是认为十月革命后进入了革命的第三时期,也就是世界革命时期,因此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开端;三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和策源地已经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欧洲主要发达国家转移到了苏联。其逻辑起点是“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开端和前提”,“保卫苏联”则成了其世界革命观的逻辑结果。以此为基础的世界革命理论既有扶持东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因将苏联利益与世界革命整体利益等同起来而不可避免地损害了与其他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损失。

  • 标签: 斯大林 世界革命理论 主要命题 内在逻辑
  • 简介:政治解放是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精神领域,通过一系列思想革命,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发现了"人的世界";在政治领域,通过政治斗争,驱除了神权对政治的长期控制,促进了现代国家诞生;在社会领域,改变了封建制度下社会政治化的局面,推进了市民社会的崛起。然而,马克思在赞扬政治解放历史意义的同时,深刻地洞察到政治解放自身的限度,指出人类解放是消除政治解放局限的超越性向度。

  • 标签: 马克思 政治解放 人类解放 市民社会
  • 简介:平等原则与自由原则一样构成人权的重要原则。鉴于平等权内容的特殊性,20世纪后禁止歧视已成为平等原则实质性建构过程中的最基本因素。依据《取缔教育歧视公约》关于歧视的定义,发生于西安的“绿领巾”事件已构成教育歧视。在这方面,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虽然没有失职失察的责任,但对结论的认定有避重就轻之嫌。

  • 标签: 未成年人 受教育权 禁止歧视 平等保障
  • 简介: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如何为外地未成年缓刑犯创造监管备件,是当前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刑法修正案(八)》将“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作为对未成年被告人宣告缓刑的条件之一,然而法官很难从已然的事实准确推断出被告人将来一定不再犯罪。运用系统的方法,社会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公安、司法矫正部门、社会组织、家庭等各要素协调配合,构建以社会调查和心理鉴定为主要内容的未成年人缓刑适用前置程序;健全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司法部门联动的外地未成年人缓刑帮教协作联合机制,寻求外地未成年人缓刑适用效果1+1〉2的有机组合。

  • 标签: 外地未成年人 缓刑 系统论
  • 简介:刑事诉讼法的修正,确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它针对未成年人轻罪案件,对其不予起诉而附一定的期限和条件,再根据其表现来决定是否终止诉讼程序的一种制度。附条件不起诉应区别于原三种不起诉制度的一种独立制度。该制度入律,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司法实践及理论论证过程,它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总体要求。对该制度的程序构造,一是有法定刑、酌定条件和程序条件等适用限制;二是除法定考察条件外,可针对具体情形增加条件;三是其决定应提交检委会。对于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确定力问题,笔者认为在考察期外发现新的犯罪,可撤销不起诉决定,予以追诉。

  • 标签: 未成年人 刑事案件 附条件不起诉 暂缓起诉 刑事诉讼法
  • 简介:国外共产党认为当前的经济危机仍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有全球性、全面性的特点。资本主义不能消除自身矛盾,只能通过对内、对外两种方式进行转移。危机使帝国主义侵略性凸显,世界进入新的危机与革命时代。走出资本主义危机的唯一出路是工人阶级联合其他群众进行反对资本统治的斗争,社会主义才是人类的未来。

  • 标签: 共产党 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 世界形势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设置专章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明确了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方针和特有原则,完善了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中的特有权利,确立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的三种特殊制度,在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益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具有深远的价值。与此同时,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可以在合适的时候采取单独制定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模式,适度放宽附条件不起诉的可能刑罚条件,逐步用前科消灭制度取代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细化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未成年人 刑事诉讼制度 完善
  • 简介:对涉罪未成年人尤其是轻微刑事犯罪以及归正后的青少年如何综合治理的问题,一直是刑事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未成年人社会帮教制度既与恢复性司法理念相契合,也是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阳光驿站”是W市法院参与实施的一种全新社会帮教模式,该模式在个案的实施过程中收效良好,但由于受制于各方面因素,该帮教模式也存在着没有具体法律法规可依、各部门关系不好协调、帮教人员选任困难以及帮教覆盖率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想建立长效、稳定的未成年人帮教制度,除了各地自发性的司法实践为这项工作提供推力外,制度性的构建才是我国未成年人帮教制度的根本出路。

  • 标签: 未成年人 恢复性司法 社会帮教 阳光驿站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在未成年人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上取得了令人喜悦的立法成就,但其不足是缺乏一个具体、合理且可操作的审查标准。犯罪分层理论用于解决犯罪轻重的层次划分,是适用于刑事强制措施的重要凭据。羁押性强制措施具有"不得已性",只有重罪才能适用逮捕、拘留和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结合我国的立法现状和现实情况,在故意犯罪中,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罚是重罪和轻罪的分界线,在是否决定适用羁押性强制措施时还应综合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我国始终将"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能不捕尽量不捕"作为一项重要的刑事政策。新刑事诉法第79条规定的逮捕条件抽象且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本文将以犯罪分层理论为基础系统阐述未成年人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机制。

  • 标签: 未成年人 羁押必要性 犯罪分层 审查机制 重罪
  • 简介:瑞典现代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包含着思想、经济、政治与社会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从瑞典学派的出现到社会民主主义的兴盛体现了瑞典和谐社会思想的建立和发展;从工业化的开始到"瑞典模式"的出现标志着瑞典和谐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从劳资协商机制的出现到合作主义政治的形成反映了瑞典和谐政治的建立和发展;从社会立法的扩大到福利国家的建立标志着瑞典和谐社会的出现和发展。正是由于瑞典现代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才使得瑞典在屡次经济危机中所受到的影响较小。

  • 标签: 瑞典 和谐社会 福利国家 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