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从9月下旬至今,以色列军队与巴勒斯坦激进势力之间爆发大规模的相互报复行动,巴以冲突再度升级。巴以局势再度紧张是今年上半年以色列定点清除哈马斯领导人亚辛和兰提斯之后的继续反弹。当时,由于以方高度戒备,巴方激进组织的报复誓言一时没能成为现实。

  • 标签: 巴以关系 以色列 巴勒斯坦 政治矛盾 沙龙
  • 简介:<正>海湾战争以美国率领的多国部队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硝烟散去,世界的目光又重新回到原来的焦点——巴勒斯坦问题和阿以争端。战后中东面临重组;人类要在此谋求新的和平与安全。无论在中东、在西方,还是在联合国舆论一致认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阿以争端是中东实现永久和平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巴勒斯坦问题 以色列 海湾战争 伊拉克 巴勒斯坦人 阿拉伯国家
  • 简介:苏南冲突是苏联领导人为了冷战的需要而对苏联东欧集团内部进行清理和整肃的产物。从苏联方面来讲,主要原因就是:南斯拉夫在对外事务中不同苏联协商和协调,在诸如巴尔干联邦问题、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关系问题上擅自行动,表现出太强的自主倾向,甚至想要充当巴尔干地区的领导人和苏联集团内部的第二号领袖,挑战直到最后公然向苏联的霸权进行挑战。苏南冲突的结果削弱了苏联东欧集团的力量和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 标签: 冷战 东欧 苏南关系 冲突
  • 简介:<正>1986年12月,在中亚的哈萨克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发生了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来第一次民族冲突,造成人员伤亡。1987年8月,在纳粹德国同苏联签署关于将波罗的海3个共和国并入苏联的条约48周年之际,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发生了大约100万人的示威游行。

  • 标签: 民族冲突 苏联 戈尔巴乔夫 共和国 阿拉木图 纳粹德国
  • 简介:<正>海湾战争结束后,一度被搁置的阿以冲突重新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如何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再次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战后两个多月来,美国国务卿贝克四次出访中东,奔走斡旋于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企图制订出一个有关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以便开始阿以之间酝酿了十年之久的和平谈判。然而,事情的发展看来并不那么顺利。迄今,贝克的

  • 标签: 以色列 国际会议 阿以冲突 阿拉伯国家 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问题
  • 简介:<正>1988年苏联科学院斯拉夫学和巴尔干学研究所就1948-1953年苏南冲突问题举行圆桌讨论会。苏刊《工人阶级与当代世界》1989年第三期报道了这次会议的内容。一、冲突的原因和发展过程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吉比安斯基就这个问题作了主要发言。他说,1948年以前,苏南关系的第一个方面,是两者的基本社会政治目标和

  • 标签: 苏南冲突 苏南关系 斯大林 苏联 情报局 共产国际
  • 简介:为了报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近日对以色列发动的多次自杀性袭击行动,以色列从2月20日开始,对巴勒斯坦自治区发动了新一轮海陆空全面军事打击。以军出动坦克、飞机和军舰,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在加沙和拉马拉的总统府以及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巴军事目标进行了多轮立体式、全方位袭击。至此。持续了近17个月的巴以流血冲突再度严重升级。

  • 标签: 巴勒斯坦 阿拉法特 沙龙 巴以冲突 民族权力机构 发动
  • 简介:8月14日,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开始执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的1701号决议案,历时一个多月的黎以冲突终于告一段落。表面上看,这场地区战争的主体是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实际上参与战争的远不止这两个国家。有人将这场战争称为“代理人战争”,以色列是美国的代理人,真主党游击队是伊朗、叙利亚的代理人,这种说法尽管与事实有一定的差距,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黎巴嫩、以色列之外的国家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所有对中东局势有影响的力量中,

  • 标签: 黎以冲突 美国 以色列 真主党 黎巴嫩 代理人
  • 简介:<正>1988年2月28日,亚美尼亚人示威要求阿塞拜疆放弃它所控制的大部分原属亚美尼亚人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引起阿塞拜疆的森格特地方暴动,造成26名亚美尼亚人及6名阿塞拜疆人死亡,其冲突在苏联当局的干预下才得以平息。据说,此为自20年代以来在苏联所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民族主义动乱事件。

  • 标签: 阿塞拜疆人 亚美尼亚人 民族主义 苏联 民族冲突 大事记
  • 简介:<正>联邦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人需要对自己的社会政策和党的社会职能进行检讨,必要时则赋予其新的定义。但是,一部分党员和党的代表尚未看到存在着这种对党在联邦德国政治体制中的作用所产生的怀疑。社民党目前所遇到的这些问题与它同自民党联盟破裂以及失去政府权力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 标签: 联邦德国 意识形态 德国社会民主党 政治体制 社会政策 政府权力
  • 简介:和平共处是中苏两国的主要对外政策。但是,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两国不仅对和平共处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而且在和平共处的实施上差别也很大,和平共处因而成为中苏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和平共处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动态性的,不能僵化不变地看待它,否则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的许多方面。

  • 标签: 和平共处 对外政策 不变 内政 外交 冲突
  • 简介:美国两党处理文化冲突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着手:利用市场经济的力量并通过国家政权的引导来促进各文化群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融;强调美国信条,建立'公民宗教',通过包容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并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渠道对公民加强教育尤其是历史教育,以此整合文化冲突,达到对于美国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的认同;主张在尊重少数群体的教育权利和语言权利的前提下,维护美利坚合众国的统一.美国两大政党在处理关于文化冲突问题的具体政策和策略上有类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我们党和政府处理文化冲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美国 政党 文化冲突 整合
  • 简介:<正>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尤·波利亚科夫在俄罗斯《自由思想》杂志1993年第8期上发表题为《是国内战争还是族际战争?》的文章,其主要内容如下:近年来,不同国家内部的武装冲突愈演愈烈,这种危险性极大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极其尖锐的社会政治冲突和民族

  • 标签: 武装冲突 主要内容 前苏联 国内战争 共和国 事态
  • 简介:<正>回顾联合国的历程,它的建立、成长、发展无不与国际格局的变化紧密相联,而国际格局的变化又与各个时期大国地位的消长相关。联合国是一个充分反映大国在不同时期复杂关系的大舞台。联合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主要职能的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在解决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的过程中几乎不能脱离大国干预的影子。本文仅就九十年代大国在解决地区冲突中的作用作一分析,以反映在两极格局消失以后,联合国与大国的关系。

  • 标签: 联合国安理会 地区冲突 波黑冲突 预防性外交 《宪章》 九十年代
  • 简介:<正>冷战只是两种极端发展主义形态之间的对抗,即社会主义和新古典资本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都把物质财富的迅速增加和公平分配作为它们的目标。对社会主义来说,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国家的计划,而在新古典资本主义看来,则是市场。1989年,当柏林墙倒塌之后,兰德公司的分析人员富山和经济史学家罗伯特·L·赫尔伯纳分别宣称历史已终结和资本主义取

  • 标签: 资本主义 发展主义 人与自然 新古典 冷战后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