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早期哈尔滨外来宗教现象,不仅在中国宗教史甚至世界宗教史上也是不多见,东正教是其中典型代表。社会动荡、俄国人为主体宗教、时间短暂、中国本土宗教等因素,使得东正教在宗教思想观念上对哈尔滨影响不大。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哈尔滨城市设计理念、建筑艺术风格、刺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冰雪文化等方面。东正教对形成哈尔滨东西兼容国际性、多元性城市文化品格具有较大影响。

  • 标签: 哈尔滨 东正教 城市文化
  • 简介:越南为在南海争端中获取最大利益,在南海奉行对抗性对华战略。客观地看,崇武尚斗战略文化、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域外势力介入程度加深、争端海域距越本土更近等因素,为越南实施对抗性对华战略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越南国民对华心态复杂、中越综合实力悬殊、域外势力介入程度难料等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越对抗性对华战略非理性,使其注定成为空想战略。

  • 标签: 越南 南海 战略优势 战略局限
  • 简介:自1980年福州市与日本长崎市缔结为我省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以来,双方在经贸、文教、环保、旅游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

  • 标签: 中国 日本 福州市 长崎市 经济合作 地方交流
  • 简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印度充分发挥其现代服务业竞争优势,并在全球化国际分工中获得先机,带动印度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以IT产业为主导服务业有较高就业门槛,与印度大众教育水平落后现实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矛盾。随着印度经济不断发展,笔者认为印度现代服务业竞争优势反而导致了就业失衡,加剧了行业不平等性.增大了贫富差距,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印度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 标签: 印度现代服务业 竞争优势 不可持续性
  • 简介:东盟部门专业化和竞争优势总的说来,香港对外直接投资往往利用了各个东盟国家特定部门所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资源丰富第一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具有竞争力。相反,马来西亚和泰国那些需要有较高技术投入与资本投入制造业则较有竞争力。就新加坡而言,其经济主要原动

  • 标签: 对外直接投资 香港企业 印度尼西亚 外国直接投资 制造业 服务业
  • 简介:当前,非洲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都已进入新历史阶段,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非洲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国际社会对非洲关注度空前高涨,对非合作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重要议题。同时,非洲国家由于历史等原因,在很多方面还处于不利地位。

  • 标签: 非洲国家 求同存异 国际社会 一体化进程 国际舞台 稳步推进
  • 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以量子效应为基础量子通信发现及发明凭借其绝对安全性、超大信道容量、超高通信速率、远距离传输和信息高效率等特点,引起了全球科技界、产业界乃至政界、军界普遍重视。这一崭新发现及发明已明显成为国际上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热点,量子通信极有可能会引发军事、经济、社会领域继微电子信息之后又一次重大革命。据科学家们预计,未来十年之内颇有望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量子通信技术在往后二三十年间同样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异常巨大影响。21世纪通信与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方向和主流之一将是量子通信,并势必会改变未来信息产业领域整个发展面貌。

  • 标签: 量子通信 通信技术 欧美国家 电子信息 人类社会发展 信息技术领域
  • 简介:东盟计划2015年建成涉及经济、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东盟共同体,旅游业可为东盟深度融合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如何有效提升东盟区域旅游竞争力是东盟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关键。本文通过导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旅游竞争力指数",分析东盟国家在旅游竞争力各"支柱"中地位,探讨东盟区域旅游业发展面临优势和劣势,从顶层设计、旅游产品整合、世界遗产申报、旅游营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签证便利化等视角提出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

  • 标签: 东盟 区域旅游竞争力 提升策略
  • 简介:俄罗斯自2015年9月30日开始军事干预叙利亚危机。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主要采取理性分析路径讨论俄罗斯军事干预叙利亚动机,即认为俄罗斯是基于对利益考虑而采取军事干预行动。文章从情感角度考察俄罗斯干预行为,认为俄罗斯行动主要是受到对美国不满驱动,因为美国干预叙利亚危机造成了对俄罗斯大国身份蔑视。冷战后俄与西方之间长期互动,使得俄面临"身份遭到蔑视"状态,从而形成针对西方消极、压抑"情感定向";而美国在叙利亚危机中行为,进一步使俄感知到了对其身份蔑视,从而激发了俄罗斯"道德悲愤"和"羞辱"等"指向情绪反应"。在该情感影响下,俄决定实施军事干预叙利亚危机这一"复仇"行为,其目的即在于警告西方不要再做出蔑视俄身份及情感行为并重塑俄身份和尊严。明晰俄军事干预叙利亚危机行为逻辑,能为掌握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关系发展前景以及中国在构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如何与俄罗斯相处等问题提供一定启发。

  • 标签: 叙利亚危机 俄罗斯 军事干预 情感动机 身份追求
  • 简介:2004年9月26~27日,由中国广西社会科学院、越南贸易部研究院、广西凭祥市人民政府和广西东南亚研究会联合举办"发挥中越口岸优势,促进中国-东盟合作"研讨会在广西凭祥市召开.越南贸易部研究院、越南社科院中国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东北亚研究所、越南谅山省和中国驻越南大使馆、中国商务部贸易研究院、崇左市政府、凭祥市政府、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民族学院、暨南大学、社等单位以及一些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参与此次研讨会代表达到近百人,共收到会议文章15篇,有20位代表在会上作了发言,中国商务部贸易研究院亚非部主任李光辉、越南贸易部贸易研究院院长阮文历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报告.此次会议虽然会期很短,但会议主题重要,内容丰富,意义重大;与会者层次高,代表性广.与会专家和代表主要观点有:

  • 标签: 口岸优势 东盟 研讨会 越南 经济贸易 中国
  • 简介:我非常高兴能再次来到美丽、好客凭祥市参加此次研讨会.下面我就越-中经济关系和在东盟包括越南与中国经济交流中发挥越-中口岸优势问题谈一些意见和看法.

  • 标签: 经贸关系 口岸优势 东盟 中国 越南 经济合作
  • 简介:一年前,以美国为首北约打着“人道主义干预旗号,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悍然发动了科索沃战争。这场战争引发国际社会对人道主义与国家主权关系,人道主义干预实施条件、方式及原则等问题进行深刻反思。

  • 标签: 科索沃战争 国家主权 联合国安理会 人道主义 北约 国际社会
  • 简介:作为一个海洋强国,美国积极维护“基于法理海洋体系”,这是其领导世界、主导国际体系意图重要组成部分。从立国开始,美国就努力影响海洋秩序制度化,伴随着国家力量不断发展和国际局势持续演进,美国角色逐渐发展为引领海洋秩序制度化,与此同时,出于维护本国利益考虑,美国又游离于全球海洋秩序法理安排之外。这一行为事实上存在着内在矛盾,也给全球海洋秩序穗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主要采取以下路後来持续推进其充满矛盾维护“基于法理海洋体系”理念:一是通过国内立法对国际规则产生示范效应;二是积极推动并试图主导国际海洋法会议;三是以海上力量为基础构建对己有利海洋体系;四是实施“航行自由”极化应对海洋挑战;五是介入东亚海洋争端,对地区强国崛起施加国际法理压力。系统性梳理美国维护“基于法理海洋体系”历史行为,有助于为中国参与构建更加合理、规范海洋秩序提供经验和教训。

  • 标签: 海洋秩序 海洋法 美国历史
  • 简介:威望作为国际政治重要资源,包含平等诉求、荣誉渴望与位势追求等三个递增层级,是国家目标的精神维度。威望追求是体系内行为体常见现象,大国太空战略及博弈体现较为显著。近年来,印度太空事业发展迅速,其中就有着深刻威望动机刺激。具体来说,印度大力推进太空开发及积极参与太空国际治理,以展示自己在体系中独立自主地位与参与世界事务平等权利,并显扬本国在高科技领域成就以增强国家荣誉与名望,最终极目标是促成大国地位形塑与大国身份被承认。可以说,威望是理解印度太空事业发展深层视角,是洞悉印度国家大战略独特路径。

  • 标签: 印度 太空事业 威望 平等 荣誉 位势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综合分析、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旨在解析中国海权深刻内涵。中国海权核心和精髓在于威慑性。相对美国全球战略而言.亚太是其东线战略前沿,中国则是其看防重点。美遏制中国最重要目标就是将中国围困在其东线以内,不能经东海、南海,前出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海权始终着眼于和平战略目标。在“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背景下,中国陆海文明塑造“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渐入人心。在以“称霸”为特质西方海权观面前,“海上丝绸之路”所彰显“海洋和谐观”无疑将成为引领世界、走向全球主流思维。

  • 标签: 海权 霸权 中国海权 威慑力
  • 简介:印度大型集会活动频繁,踩踏事故时有发生,需要对其重点研究。以2004--2015年间发生踩踏事故为例,借助Nvivo10软件,结合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分解、编码、归纳和整理,最终提取印度踩踏事故诱发因素4大核心因素,即人群因素、设施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此外,以踩踏事故发生过程为主线,结合事故诱发因素,分析事故在不同阶段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最终提出踩踏事故成因机理。

  • 标签: 踩踏事故 成因机理 扎根理论 印度 质性分析
  • 简介:受到中东变局波及中东国家,尽管结构背景大同小异,但各国爆发社会运动带来国内影响却截然不同,如突尼斯和埃及发生了较为平和变革,而利比亚、叙利亚却爆发了内战。社会运动在不同国家之所以产生不同结果,原因在于抗议者能否形成跨阶层动员以及军队立场选择。抗议者形成跨阶层动员,是社会运动得以持续并实现规模扩大前提;在大规模社会运动面前,军队内部是否发生分裂,则决定该国是否爆发内战。就此而言,社会运动演变为内战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形成跨阶层动员,一个是部分军队支持抗议活动或在抗议活动中保持中立。这一分析模式有助于研究者对社会运动是否会演变为内战进行预测。

  • 标签: 中东变局 社会运动 内战 跨阶层动员 军队立场
  • 简介:作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和埃及穆巴拉克政府长期盟友,美国对2011年以来埃及变局应对值得关注。为了对美国应对埃及变局政策措施、效果及导致相应效果原因做出逻辑连贯解释,可以从社会科学研究中架构视角进行考察。基于这种考察可以发现,美国政府建构了一种"改革"框架,以此来理解和应对埃及变局。然而,在影响框架产生框架共鸣六个因素——框架持续性、经验可信性、架构者可信性、描述精确性、框架集中性、经验可通约性——中,"改革"框架除了持续性以外,在其他五个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美国"改革"框架无法在受众中产生广泛共鸣。尽管美国在埃及变局中采取应对措施对埃美关系影响并非决定性,但由此造成埃及民众对美国不信任,已给埃美关系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 标签: 美埃关系 埃及变局 架构视角 改革框架 框架共鸣
  • 简介:意象是决策者认知图式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交决策者决策过程一个重要干预性变量.美国更不例外.本文将克林顿政府军事干预科索沃政策作为案例,运用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学"意象"概念以及意象与决策者再现问题之间一般关系模式,分析克林顿政府在制定军事干预科索沃政策过程中,决策者对干预对象所持意象与他们认识科索沃问题以及最终实施军事干预相互关系.文章最后结合克林顿政府在后冷战时期面临对外战略形势,探讨了意象对美国政府制定对外政策几点影响.

  • 标签: 美国 外交决策 军事干预 科索沃 国际政治
  • 简介:本文详细地描述了战后菲律宾农业技术变革及相应制度建设情况,以及它们之间动态作用过程。本研究发现,菲律宾在20世纪60、70年代所取得农业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期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和技术研发支持。然而,从长期看,菲律宾政府支持农业技术研发政治意愿并不高,导致相应制度建设扭曲,从而造成了长期农业发展不乐观。

  • 标签: 菲律宾 农业发展 技术变革 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