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发展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但发展的实现要受环境的制约。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基础上来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环境在国际人权法中尚无明文规定的事实并不能否定其作为应有人权的属性。将环境确立为一项人权,使环境获得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通过保障环境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国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就要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依法理政、严格司法,充分保障公众的环境信息知情、环境决策参与和环境损害获得救济

  • 标签: 人权 发展权 环境权 代内公平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正>生存发展是人权的首要方面,从下面这些数字的对比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建国以来在促进生存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旧中国: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百余年间,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过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帝国主义强迫旧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1,100多个,掠夺赔款白银1,000亿两。

  • 标签: 生存权和发展权 农村居民 中国人民 城镇居民 卫生技术人员 国内生产总值
  • 简介:环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纳入人权基本范畴的重要权利。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环境安全领域负有重要责任。但环境权利意识和环境权利保护的状况与人类环境诉求还很不适应,科学规划、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境权利享受,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主张,从确定环境的宪法地位做起,在环境教育和环境维护两个方面共同推进、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为人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作出应有的贡献。

  • 标签: 人类环境权 教育 维护 20世纪70年代 世界范围 权利保护
  • 简介:扩大县(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是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富有成效的。为全面了解我省“扩县市”经济发展及扩情况,省统计局近期对仙桃、宜都、蔡甸、应城、云梦、京山、赤壁、武穴、鹤峰等县(市、区)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随着各项扩政策的贯彻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 标签: 经济发展活力 政策 县市 县域经济发展 县(市)级 管理权限
  • 简介:在通过1986联合国发展宣言后近30年,不同政治集团对发展的理解仍然各不相同。发展中国家强调诸如国际金融制度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策的全球决策方面更多的参与,及促进更公平的贸易体制等。发达国家坚持发展中国家的适当国内条件,例如法治、善治、民主与负责的经济管理等。而不结盟运动呼吁具有约束性的国际法律标准,欧盟则反对提高此宣言的地位。实际上,制定发展框架公约似乎是调节不同政治集团关心问题的最好选择,因为它允许采用逐步进行的方式。发展框架公约的潜在的增值是,利用超越单个国家责任、并从国际发展工作衍生出的原则中获取灵感的条约来平衡当前的人权体制,包括相互问责、伙伴国家之间政策调整,及包容性伙伴关系等。

  • 标签: 发展权 联合国 发展权公约
  • 简介: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泉。不同文化之间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够实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化多样性是实现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国在实现发展的道路上逐渐摆脱单一西方化的发展模式,力图建立一种在吸收本土优秀文化之上的发展模式。在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的制度选择中,知识产权制度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文化多样性 发展权 知识产权
  • 简介:针对权利概念是如何进入发展话语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知识发展的脉络,即从关于"发展"的表述,到把权利这一修辞纳入到主流话语之中,再到对"权利本位"发展进路的阐释。本文在结论部分所提出的观点是:人们对权利的关注可以在国际发展援助的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发展权 权利话语 权利本位的发展进路 发展援助
  • 简介:发展是一项基本人权,儿童应充分享有发展,流动儿童是我国一个特殊群体,其发展的实现面临诸多困境,平等发展可以成为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可行路径。流动儿童平等发展的保护具有复杂性,法律保护原则具有抽象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可以成为流动儿童平等发展法律规则制定的一般性准则,也可以阐释个别存在的规则,流动儿童的平等发展的法律保护原则包括国家责任原则、平等原则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 标签: 流动儿童 平等发展权 法律原则
  • 简介:发展发展中国家为了打破旧的国际秩序而斗争的产物。对发展进行研究,对人权保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发展的内涵出发,追溯其形成和发展历程,探讨其实现与保障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国际新秩序的发展

  • 标签: 发展权 人权 国际新秩序
  • 简介:传统警察法多从公法角度研究警察问题,鲜有人从私法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事实上,警察有着深厚的私法和私基础。循着公私法划分的起源和发展,我们能够找到原始的公权力与私法的关系。从警察的本原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厘清警察的公权力属性,并进而寻找到警察的私基础。警察消极行政作用的强化和警察比例原则的普适化是警察基础的集中反映。

  • 标签: 警察权 私权利 公法 私法
  • 简介:受教育兼具社会与自由的双重性质。受教育主要是以社会的形态表现出来.但是以自由权作为其前提。作为社会的受教育,其实现需要国家积极的作为和干预,为教育的实施准备充分的外部条件。作为自由的受教育,要求国家不得干预教育的内部事务,尊重教育的多样性。受教育这一基本权利不仅仅只是对国家的总体目标具有工具性价值,其内在的和根本的价值在于促进公民个体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

  • 标签: 社会权 自由权 受教育权
  • 简介:现代监护制度兼具私法和公法双重属性,一方面,监护的主体依然以亲属关系为主。另一方面,国家公权力作为监护制度的监督者和最后的责任承担者,要确保未成年人和其他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权益的实现。民法总则对我国的监护制度作了较大修改和完善,旨在构建起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护为补充、国家监护为兜底的监护制度。这是法律的完善,更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成果。

  • 标签: 国家公权 监护权 儿童福利机构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 监护制度
  • 简介: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产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产权博弈的方法来研究我国农地产权合约,得出我国的“土地发展”是农民、村集体与政府三方长期博弈的均衡解的结论,并进而论证“农地发展分享”合约将是我国在既有约束条件下利益各方基于理性选择的结果,从而为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实施“农地发展分享”的政策性建议作出经济学解释。

  • 标签: 公共领域 农地产权 土地发展权 产权博弈
  • 简介:在众多大型国际发展项目中,妇女参与是项目获得与实施的话语需求.这些项目在实践中一般由行业部门按专业领域实施.行业实施部门在与其他部门如妇联组织的合作中存在对资源与权力的竞争,他们往往邀请妇联组织出席项目的各种活动,但并没有对妇联组织实行真正的资源赋,因此妇联组织在项目中并没有真正参与,只是被动地参加.妇联组织与行业实施部门在项目实施中有明显的互补作用,应赋妇联组织共同参与发展项目.

  • 标签: 国际发展项目 妇联 赋权 参与
  • 简介:1986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41/128号决议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程,其目的是在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发展及其带来的利益的公平分配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的福利。”“确认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一项特有权利。”

  • 标签: 以人为本理念 民族发展权 中国 联合国大会 公平分配 机会均等
  • 简介:干部的考核、任免是我军干部队伍建设中极其关键的环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一些单位,干部的考核、任免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识人不准、用人不当等人事决策失误现象时有发生,任人唯亲、给官卖官等人事工作中的不正之风难以根除。究其原因,固然有干部的素质能力内隐性强、可知性弱的影响;也有政策制度不够完善、操作性有待提高的因素;但根本症结还在于组织机制上:“考任一致”,考核与任免过于集中造成的。考核是任免的前提.又是对任免的监督和制约。将一对因果、对立的职能赋予同一组织,势必影响监督制约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人事决策质量。

  • 标签: 干部队伍建设 任人唯亲 占有 监督制约 人事工作 考核
  • 简介:<正>以直接民主为基础,以间接民主为主体,这是我国已经形成的民主政治的总体格局。社会主义间接民主本质上依然是人民当家作主,不过,与直接民主不同,它不是由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去当家作主,而是通过享有和行使以下三种不可分割的权利来实现:一是拥有推选能够代表自己意志和利益的国家管理的权利;二是对一切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拥有监督;三是有权罢免那些不能或不能很好地代表自己意志和利益的代表及由自己选举产生的国家公务人员。在间接民主条件下,只要保障人民“三”的真正实现,就能做到人民当家作主。

  • 标签: 监督权 选举权 人民当家作主 罢免权 间接民主 直接民主
  • 简介:环境理论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学界、宪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有关环境宪法化问题,学界几乎存在一边倒的现象,认为环境应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规定在我国宪法中.但环境各权利之间、环境与利益衡平原则之间、环境理论与现有法律之间以及环境理论与司法实践之间普遍存在矛盾与冲突,这是我国将环境宪法化的立法障碍之一.我们应当避免将环境理论中尚存在模糊性的实体权利宪法化,以减少环境冲突的发生.

  • 标签: 环境权 冲突 宪法化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