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公证具有服务、沟通、证明、监督的职能作用。我们认为沟通职能是公证的基石,对风险防范、制止假证错证的发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重视并用好沟通工具是我们公证人员的当务之急,特别是要体现在公证的日常活动中。沟通的主要形式是会晤,沟通的服务对象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笔者结合所在公证处的经验教训,从沟通的特点、原则、技巧、会晤的结构和会晤的安排等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 标签: 服务对象 错证 沟通工具 简单反射 开放性问题 经验教训
  • 简介:教学资源库的课程建设要根据专业领域及课程特点,对课程内容、知识结构和资源属性进行整体设计,将丰富的教学素材开发为有效实用的教学资源.课程设计围绕职业岗位展开,素材(资源)制作考虑应用效果,要统一建设标准,加强过程管理.建设过程预想应用效果,应用过程完善建设成果,借助资源库实现翻转课堂,满足教师、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使教学资源库真正发挥“能学”“辅教”的作用.

  • 标签: 教学资源库课程 建设 应用
  • 简介:在警务实战中,警察依法执行任务时,常常遭受妨碍公务甚至暴力袭击等不法侵害,危及到警察生命安全和群众的人身安全。警察必须具备过硬的徒手防卫与控制能力,才能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打击犯罪。

  • 标签: 警察 徒手防卫与控制 技能应用
  • 简介:不同的地方立法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抵触类型,进而有着不同的判定标准和方法。执行性立法既可能只构成直接抵触,不构成间接抵触;也可能同时构成直接抵触和间接抵触。但无论何种情形,均需妥善处理形式主义和实质主义的关系。直接抵触的判定需要以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为基石,明晰立法抵触的判定标准。就义务性规则和职权性规则而言,国家法律应当视为统一性标准;就权利性规则和职责性规则而言,国家法律可以视为最低限度的标准。判定标准的应用需要一套合理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为:发现上位法规则、要素比较、对应情形和标准、得出结论。

  • 标签: 执行性立法 直接抵触 间接抵触 判定标准 应用方法
  • 简介:循证矫正源起循证医学,并随着循证实践兴起而逐渐发展。这种源于实践科学的、专业的矫正模式目前已在西方国家司法领域广泛开展,并形成了完备的循证矫正方法体系。我国的循证矫正在借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试点,并得以初步发展,但目前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循证矫正方法,以实现我国循证矫正方法的突破。

  • 标签: 循证矫正 循证矫正方法 循证证据系统 矫正技术体系
  • 简介:CPC分类体系以欧洲专利局分类体系ECLA为基础,融入了美国专利分类体系UC的部分内容。对于液力机械领域(F03B)而言,CPC分类号不仅相较于IPC分类号更为细致,其新增的Y部分类号,也为液力机械领域(F03B)的检索带来了极大便捷。在CPC分类体系中,F03B下的分类号由IPC分类表中的51个增加至114个。

  • 标签: 分类号 CPC 机械 检索 分类体系 应用
  • 简介: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是最高法院的一项司法政策。学理上认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需要通过法律的方式容纳社会效果予以实现。而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上2016年刑事案件裁判文书的考察发现,实践中存在213份裁判文书明确使用“社会效果”进行裁判说理。这些明确使用“社会效果”的裁判文书呈现出来的特征是:第一,具有明显的基层法院特征;第二,主要涉及常见的、与百姓生活关系相关的罪名;第三,具有明显的审判结果利于被告人的特征,且涉及的是刑罚较轻的犯罪;第四,使用“社会效果”的方式相对粗糙;第五,通过“社会效果”实现相应的裁判功能。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可能与该司法政策的争议性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基层法院司法权威、推理能力有关。

  • 标签: 法律效果 社会效果 裁判理由 司法权威 推理能力
  • 简介:我国法院近几年逐步应用新媒体落实公开审判制度。新媒体作为传播审判公开的新方式、新途径,具有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它为公众搭建起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信息平台,拓展了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在保障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同时,扩大了普法效果,公众的法律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然而,新媒体之于公开审判就是一把"双刃剑",在应用中也产生出诸多问题。对此,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即依法赋予当事人对直播或录播公开庭审活动的异议权;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完善对当事人、证人及其近亲属人身权益的保护措施。

  • 标签: 新媒体 公开审判 司法公正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运费支付制度缺少了托运人的运费支付义务向提单受让人的移转机制,使得与实践存在接轨问题。基于英国法上的"合同转让制度"和《鹿特丹规则》的"权利转让制度"的对比,《鹿特丹规则》的"权利转让制度"更适合构建中国海商法上的义务移转制度。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对于运费支付主体的推定方式极大地限缩了"权利转让制度"的适用范围。在运费主体的规定上,应当采纳《鹿特丹规则》关于"运费预付"的推定方式。

  • 标签: 权利转让制度 合同转让 运费支付义务 承运人
  • 简介:目的测试DNATyper^TMY24试剂盒的技术性能指标,评估其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DNATyper^TMY24试剂盒的方法学(扩增体系、引物量、热启动酶量、Mg^2+浓度、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及技术指标(准确性、一致性、均衡性、稳定性、种属特异性、灵敏度,以及对混合样本、常见检材及建库样本的检测能力)进行测试。结果该试剂盒的推荐扩增条件为10μL体系,1×引物量,59℃退火温度,28次循环。试剂盒准确性、一致性、种属特异性均良好,最小检出量为0.125ng,且不同批次试剂质量稳定,对骨骼、血痕、唾液斑等不同常见检材有较好的适应性。结论DNATyper^TMY24试剂盒可应用于法庭科学实际检案与建库。

  • 标签: 法医物证学 DNATyper^TMY24 确证实验 Y-STR基因座 Y染色体
  • 简介:被害人教义学是在充分吸收了实证学科的犯罪学、被害人学营养的基础上,将被害人行为纳入构成要件体系进行具体分析,形成的刑法教义学的理论分支。被害人教义学是一种解释准则,依据被害人需保护性和保护可能性原则的判断,其功能在于对犯罪构成要件进行目的论上的限缩解释,将被害人因素考虑进构成要件允许的解释范围内,从而排除行为人行为的可罚性。被害人教义学是对刑法构成要件方法论上解释的重要补充,被害人教义学仅在解释构成要件的范围内有效,即将最后手段原则具体化时有效。被害人教义学的解释方法适用于关系犯之中而尤以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解释见长,但关于被害人教义学自身的逻辑建构还待通过法理学上权利义务分析的视角,对被害人的义务进行确定从而判断被害人的责任分担。

  • 标签: 被害人因素 被害人教义学 需保护性原则 保护可能性原则
  • 简介:“侦查、预防、服务”三元一体警务策略萌芽并发展于我国台湾地区,是一种全新理念主导的现代化警务策略。在该警务策略指导下,打击犯罪、安抚被害者、预防二次被害一体化运作。研究“侦查、预防、服务”三元一体警务策略的内涵,剖析其内在结构和运行法理,有助于在我国大陆地区实现该警务策略的本土化,为我国的警务改革和警务创新提供思路,以期为改善警民关系、提升警察权威、完善侦查体制等提供指引。

  • 标签: 警务策略 警察权 警民关系 警察权威 侦查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