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梁根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当代刑法思潮论坛,是展现当代刑法学术前沿、基本立场、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方法的专题性、系列性、学术性论坛。当代中国刑法学学术生态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不同的学术体系之间的分歧加大,同一学术体系内也需要凝聚学术共识。论坛的基本宗旨就在于加强中国刑法同仁之间的学术对话与交流,避免自言自语与隔空交战,共同推进中国刑法的学术提升与刑事法治进步。当代刑法思潮论坛,是开放性的学术论坛。论坛提倡坦诚的学术交流、

  • 标签: 刑法思潮 思潮论坛
  • 简介:在法律哲学中,拉兹为法律理论引入了权威概念并推进了对权威一般理论的研究。权威理论在当代英美法哲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这个理论的提出引发了法律哲学的实践转向,近代以来的分析法理学也可以在权威理论的框架下得到重述。实践转向伴随着哲学上实践理论的复兴,而且也对实践理性哲学本身做出了贡献。拉兹提出权威命题是为了论证其排他性法律实证主义的来源命题,以与科尔曼的安置命题和德沃金的融贯命题相竞争。

  • 标签: 权威 理由 法律实证主义
  • 简介: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增多的社会不满和抗争,社会稳定问题逐渐成了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现有研究还没有进行统合,缺乏较为全面的文献梳理和述评作为学术交锋和推进的基础。本文旨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当代社会稳定问题研究作出综述,统计其基本情况,并以概念界定、基本判断、主要表现、问题根源、有效对策为五个范畴梳理和评析相关文献的核心观点,最后对现有研究作出简单评价。

  • 标签: 社会稳定 综述 统计 观点梳理 评价
  • 简介:政治学和政治争论的中心问题占据着现代法理的讨论,其可以被归纳为:实际上,所有的现代法理学都依赖于法律推理与政治推理这一区分。一端是法律分析或法律推理,另一端则是政治论争或政治哲学,它们被认为是清晰可辨的两种迥然不同的话语实践(discursivepractices)。然而,在法律与政治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一般性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如何在法理论(legaltheory)中反映出来,这些问题很显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

  • 标签: 关系内嵌 内嵌模型 政治关系
  • 简介:关于法律解释,存在这样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法官在裁决案件时只是在严格地解释制定法和判决,揭示法律中已经存在的简明意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法官的法律解释只不过是其个人意愿或主观政治倾向的反映。在《作为解释的法律》一文中,德沃金力图在上述客观解释论和主观解释论的立场之外找到第三条道路,他通过将法律解释类比为'连锁小说'写作的'连锁活动',认为解释是对那种由'不胜枚举的裁决、制度、惯例和习惯'所组成的制度的拓展和延伸,它既不是纯粹客观性的,也不是完全主观性的,而是一种受限的创作,犹如戴着镣铐的舞蹈。由于中心议题及其解答方式方面的近似性,这种将法律实践与文学批评实践联系在一起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且颇具启发性,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重要的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进行具体分析,我们会发现,德沃金并没有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关于法律解释的独特见解,而是一再地陷入他所强烈质疑的那种纯粹客观性和纯粹主观性之谬误之中。

  • 标签: 法律解释 “连锁小说” 连锁活动 纯粹客观性 纯粹主观性 解释谬误
  • 简介: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自身特点出发,其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缺失是一个主要原因。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关注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缺失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大学生 法律意识 对策 现状
  • 简介:定格在欧洲法域,法学家法的法演进与欧洲私法推进相互交错,构建起自罗马法以来壮阔的私法图景。此种交错互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法学家阶层的产生为私法发展提供了阐释和实践主体;第二,罗马法复兴阶段,法学家法为各主要法域结合本土习惯构建实体内容提供了语境和工具;第三,法学家法与其他法源并存共济,最终促进了私法形式之多元统一。将此种历史互动放置于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当下,似乎更有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法学家法 法史演进 私法推动 民法典编纂
  • 简介:县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位。国家对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变迁也深刻地影响了基层法院的刑事司法运作。以龙泉司法档案为样本分析晚清民国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刑事司法场域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期考察近代以来基层刑事司法的变迁逻辑与发展规律。对基层刑事司法治理模式的历史梳理,为现代意义上刑事司法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提供了经验。

  • 标签: 基层刑事司法 治理 国家与社会 犯罪
  • 简介:交战团体的承认是国际法上一项古老的规则,曾一度成为武装冲突法调整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最主要途径。二战以后,尽管国际法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交战团体的承认却走向衰退。这篇文章首先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介绍交战团体承认的起源,接着梳理这一规则适用的条件和法律后果。之后着重考察交战团体的承认在当代国际法中销声匿迹的原因,认为这一现象主要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制定、国家责任理论的修正、中立制度的衰退和不干涉内政原则的确立。接下来,讨论交战团体承认在当代国际法上的可适用性,认为这一规则的适用在理论上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它仍有机会得到适用。最后,对交战团体承认的发展趋势做出评估,认为目前说它已经完全过时是言之尚早,但它能否重新回到国家的视野之中则仍有待实践的进一步说明。

  • 标签: 交战团体的承认 当代国际法 武装冲突法 国际人道法 日内瓦公约
  • 简介:目前国家版权局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草案)已经公布征求意见,该草案设立了由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人或专门管理机构行使事先许可权和获得报酬权的机制。为促进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利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商业性使用应当实行法定许可,同时配套建立两套登记制度:一是自愿的、由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主体代表机构进行事先的权属登记,二是强制性的、由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商业使用人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使用登记和交费,主体不能确定时使用费转入专门的民间文学艺术发展基金。

  • 标签: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表达 法定许可 使用/权属登记
  • 简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商业化发展,不仅能发掘作品自身内在价值与潜力,也能促进民间文艺的保护与传承.但现阶段由于法律规制的不足,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商业化发展面临困境.这需要我们确立民间文艺作品保护的法律原则;依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从公法与私法不同角度对民间文艺作品商业开发行为予以规制;构建个人、集体、国家的“三元论”作者观界定民间文艺作品的权利主体,从而寻求各方利益平衡.

  • 标签: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商业化 公法 私法 规制 三元论作者观
  • 简介:在政治与法律理论的领域中,创造性地转化自身文化传统内的思想资源有助于学者更好地把握和解决当代问题。这种创造性转化固然面对多种挑战,但仍可找到妥当的方法来开展。以儒家政治与法律思想为例,首先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概念厘清,区分儒家政治意识形态、民间儒家伦理观念与古典儒家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以批判分析的方法来展开哲学解读。这种解读的有效性与正当性要求解读者遵循"善意原则",对古典文本整体进行同情的创造性解释。在合适的情形下还应当运用"概念—构想"、"去语境化的功能比较"和"整体论解释"三种方法来沟通古代经典与当代理论,以此来衔接古典思想资源与当代理论关切。

  • 标签: 创造性转化 儒家法律思想 善意原则 整体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