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在2012年公布的’《民事诉讼法》中首次引入环境公益诉讼概念,并在2014年公布的《环境保护法》及2015年公布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中对环境公益诉讼作出了细化规定。国家在立法层面不断支持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且在全国设立了77个专属环保法庭,并于2015年赋予人民检察院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但2015年1月至11月全国各级法院共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仅48件①。一边是国家立法支持,相关法律规定、配套措施层出不穷;一边是新设立的环保法庭案件稀少、门口罗雀,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信访、上访屡见报端;公共环境保护作为社会热点有着巨大的诉讼需求,却无法在司法审判中得到有效释放,造成这种不良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公益诉讼中原告主体数量、能力、意愿、监督措施的缺乏。在多元化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中拥有环境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作为最优选择,在立法层面及司法实践中未获重视使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工作的发展遭遇瓶颈。将环境管理机关确立为环境公益诉讼主要原告主体并建立与之配套的诉权监督机制是突破环境公益诉讼所面临现实困局的关键。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原告资格 环境管理机关
  • 简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和空间。现代环境权理论以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伴随着环境权的人权属性、宪法属性的探讨而逐步发展深化。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将人类在美好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充足生活条件的权利确定为一项基本权利。世界各国也对环境权进行了长期的关注和讨论,不少国家相继将环境保护条款纳入宪法或相关部门法予以规范。虽然中国宪法没有规定环境权,但已有保护环境权益之精神。环境保护法、民法总则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不仅使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要求得以具体化,而且为环境权益司法保护提供了可以直接适用的法律依据,司法机关可以通过现实的司法路径实现对国家和公民环境权益的保护。

  • 标签: 环境权益 司法保护 人类生存发展 《人类环境宣言》 环境保护条款 中国宪法
  • 简介: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推进,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加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技术、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民群众也日益关注环境问题,环保已是不断加强,公民逐渐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切实利益。环境污染事件的频频发生,人们在捍卫自己权利的同时,也感到了环境公益诉讼相较于常规诉讼的无奈。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建议。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保护 制约因素
  • 简介: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检察机关参与环境公益诉讼具有其自身的天然优势。但由于我国目前立法不完善,存在主体地位不明,诉讼权利不清的弊端。地方法院、检察院对环境公益诉讼的有益探索,弥补法律缺失的不足,同时也为立法工作提供更多可操作性的实践经验。

  • 标签: 司法实践 专门检察院
  • 简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是落实“损害担责”原则的基本制度,其包括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等在内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立法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等问题。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改革,应采取赔偿权利主体依法授权索赔主体的模式;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的认定,应摒弃违法要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改革应该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应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多元救济方式,同时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方面的立法。

  • 标签: 环境损害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索赔主体
  • 简介:我国刑法将环境法益中的自然法益与人类法益进行分立保护是研究污染环境罪疑难问题的基点。污染环境罪保护的自然法益表现为自然的自洁性利益,其以自然的“自我代谢能力”为判断标准。污染环境罪的主观方面应当认定为故意而非过失。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行政规范性文件对污染环境行为的具体规定以及排放、倾倒行为的语义封闭性,决定了污染环境罪中的“非法处置行为”具有兜底性。在司法实践中极具争议的利用危险废物行为,若发生于企业外部,成立污染环境罪则需具备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且严重污染环境的要件;若发生于企业内部,成立污染环境罪则需具备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超标排放污染物、非法倾倒污染物或者其他违法造成环境污染的要件。

  • 标签: 污染环境罪 自然法益 人类法益 责任阻却 非法处置行为
  • 简介: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单方面提高个人环保意识,另一方面还要从法律角度进行规整,公益诉讼作为一条解决路径,对环境保护的有效施行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在介绍环境公益诉讼基本内涵以及特征的基础上,详细剖析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目前的发展及其必要性,进而结合现状提出我国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一些建议。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知情权 环境权
  • 简介:陪审制度是现代司法审判的一个重要制度,也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试点领域。本文以实验研究为主要方法,以博弈策略和认知实验的结论,对陪审员关于案件事实的判断能力和公正性方面进行了实证及哲理的分析,从而得出普通人陪审员具有相当的判断能力和公正性的结论。同时,本文简要介绍了西方行为法学派已有关于陪审员的认知偏差模式及相关的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日后陪审制度的实证实验研究进行了展望,并尝试提出可供研究的重点方向,如法官指示、陪审团模式与大小、个体与团体、证据规则和表决规则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陪审改革试点工作及今后的陪审制度建设具有部分参考意义。

  • 标签: 陪审特性 认知偏差 行为实验
  • 简介:宪法人之图像,系以'兼具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人之图像,以彰显'永续发展'之国家目标。能源税最主要的宪法界限在于绞杀税之禁止、寓禁于征之禁止,以及不得逾越比例原则。环境公课主要指规费、受益费及特别公课,虽与环境税同样具诱导管制目的,唯因其有对待给付,宪法上要求权限划分和基本权自与环境税不同。能源税宪法上的实质正当性,须有助于权衡诱导管制目的与量能原则,而在确保人性尊严之生存基准取得实质正当性。能源税制定首先须确立为中央税或地方税;若为中央税,立法之初宜予地方参与之权,其税捐收入宜予地方充分之保障。能源税之差别待遇,其节能减碳与手段间是否具实质关联,须具体判断,而不能以抽象之双重红利正当化。能源税如过苛致职业无法永续经营,有违职业自由。从财产权保障观点,亦要求课征能源税后,使企业仍得永续经营。

  • 标签: 环境国家 环境税 能源税 非税公课 宪法界限 生态理性
  • 简介:环境公益诉讼立法模式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环境公益诉讼实施的法治效果。目前我国采取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附属型模式,在立法技术、立法听证、立法评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且还只是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实践的初步探索,离真正的环境公益诉讼的科学立法之路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从立法条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意义上而言,环境公益诉讼专门立法型模式的提出不仅是我国环境法领域的一场程序立法革命,而且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法律体系法制化的一场绿色革命,对于走向通过环境程序法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法治化道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具体建言是:构建将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公益救济的立法模式;建立公共执法为主的起诉模式,能动司法为主的审理模式。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立法模式 专门立法
  • 简介:营商环境建设是社会软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营商环境对于地区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参与者、建设者。立足基层检察机关职能,找准当前营商环境建设中与检察职能相关的问题,紧贴基层检察工作实际,从强化检察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法律监督职能、分工配合等角度提出优化营商环境的基层检察方案,以求对地区营商环境建设有所裨益。

  • 标签: 营商环境 检察监督 服务 问题 路径
  • 简介: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对待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是一种是再建之前的破坏心理,再加以金钱的诱惑,似乎全然持一种盲目乐观的态度。本文就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会有几类,分别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对人们的生理及心理的影响皆作一一剖析,以提醒人们对此环境问题的重视。

  • 标签: 城市化 环境污染 城市化进程
  • 简介: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式,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文献资源信息服务中心,怎样顺应这个潮流,如何服务,将成为当前图书馆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MOOC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了MOOC的教学模式及其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MOOC环境下为MOOC学习者、MOOC资源宣传推广、制作图书馆MOOC微课、学习制作MOOC课程提供微环境等方面的微服务策略。

  • 标签: MOOC 高校图书馆 微服务
  • 简介:法治软环境对法治国家的建设至关重要,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软环境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在法治软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检察机关肩负着实践者和推动者的双重角色,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公民法治素养,打开法治软环境症结的有效手段。

  • 标签: 检察职能 法治 软环境
  • 简介:我校为全国素负盛誉之唯一比较法律学院,教学方法自日求进步,故特译马斯莱因史丁氏之著作以为参考。马氏曾荣获马斯柏堪博士奖学金,本文为作者向该基金受托人,提出之第一次报告书,其内容系根据作者在职守二年之经验对“比较法”一名词各方面之意义,阐明注释。——译者识。

  • 标签: “比较法” 教学方法 基金受托人 奖学金 报告书 作者
  • 简介:李可强教授,辽宁大连人,1967年7月出生,现任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兼辽宁省中药研究所所长和食品药品检测中心主任。李可强教授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中药专业;2006年7月赴日本产业医科大学任访问学者;2008年6月获辽宁中医药大学生药学专业博士学位;2012年10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 标签: 教授 快速检测 药品 食品 带头人 中医药大学生
  • 简介:目前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模式主要有行政处理与损害赔偿两种。基于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通过对民法理论进行适当扩张化解释,通过损害赔偿模式实现对生态环境损害的救济是可行的。从国家所有权社会化的限度、社会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资源的特性角度衡量,行政处理模式并不适合我国国情。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应以私法为根基,同时注重发挥公法的作用,做好“公”与“私”的衔接。

  • 标签: 生态环境损害 行政处理 损害赔偿 自然资源所有权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刑法学界有不少学者主张确定刑法解释方法之间的位阶关系,以保证解释的有序性,但是这种位阶关系是否能够揭示法条的客观真实含义,得出妥当合理的解释结论,并有助于下列司法实践中疑难案件的解决,尚存在疑问。

  • 标签: 解释方法 刑法 否定论 客观真实 疑难案件 司法实践
  • 简介:一、投稿要求投稿时请作者提供如下信息:(一)内容摘要要求以“内容摘要:”表示,应为论文主要内容的浓缩和提炼,不应使用诸如“本文认为”、“作者认为”等评价性语言,字数在300字以内。(二)关键词要求以“关键词:”表示,应为反映论文最主要、最核心内容的专业术语,一般使用3—5个关键词。

  • 标签: 投稿要求 注释体例 方法学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