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7 个结果
  • 简介:法律形式与法律渊源的关系比较复杂,但是我国学者一般将之作为等同的概念使用。这种观点导致了某些学术上的混乱,也导致法律形式和法律渊源各自的作用没能够充分发挥。正确界定法律渊源法律形式,是实现二者区分的逻辑起点。法律形式是法律文本的表现方式;法律渊源是裁判规范的集合体,法官从中发现裁决案件所需要的裁判依据和裁判理由。由此可以得出二者之区分:从实践来看,法律渊源之法是指司法之法,法律形式之法是指立法之法;从内容来看,法律渊源之法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规则体系,而法律形式则是具有一定封闭性的规则体系;从路径来看,法律渊源之法是在司法适用过程发现和寻找的,法律形式之法是立法中形成的。司法适用之法完全局限于制定法之时,二者会出现种属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涵依然有着重大区别。

  • 标签: 法律形式 法律渊源 制定法
  • 简介:本文主要涉及三个内容:第一,法律经济分析是法律实用主义研究方法的一个分支。一个国家的法律职业群体和学者在使用经济分析时,必须要考虑其制度结构和法律文化是否能容纳这种方法;第二,经济学的面目可能是可怕的,可能令人心生畏惧,但同时它也可能是使法律变得更为清晰、更符合直觉的有效工具;第三,作者目前关注的两个法律经济学问题:司法行为的实证分析,以及,世界经济危机和经济分析(包括法律经济分析)的失败。

  • 标签: 法律经济分析 法律实用主义研究方法 司法行为 世界经济危机
  • 简介:近几年,我国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创意的新颖性和可操作标准已难以发挥作用。采用“因果关系”标准来认定创意,在认识创意的法益特征后构建梳理创意的法律保护方法,可有效解决实践中的创意纠纷。

  • 标签: 创意 法律定位 法律保护
  • 简介: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頒佈的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決定》(2013年8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2013年8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號公佈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關於授權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的決定》.

  • 标签: 法律法 人民代表 共和 行政 自由
  • 简介: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Bodenheimer,1908-1992),美国统一法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908出生于德国柏林,在获得海德堡大学博士后为躲避纳粹于1933年移民美国,此后在华盛顿大学研读美国法律,并于1937年获得LL.B学位。从1951年开始担任犹他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1966年开始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学院担任教授。1975年,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学荣誉教授。1992年去世,享年84岁。

  • 标签: 加利福尼亚大学 法律人 海德堡大学 美国法律 华盛顿大学 1937年
  • 简介:巴伦·拉斐尔·加罗法洛(BaronRaffaeleGarofalo,1852~1934),意大利法学家、犯罪学家,犯罪人类学的代表人物,现代犯罪学的创始人之一。加罗法洛生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法官,他担任的重要职位包括比萨的民事庭庭长、罗马上诉法院的代理检察长、那不勒斯上诉法院庭长、威尼斯上诉法院检察长等,曾任过参议员、副教授、教授,1903年应司法部邀请参加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的起草等。

  • 标签: 法律人 上诉法院 犯罪人类学 意大利 代表人物 大学毕业
  • 简介:“像法律人那样思考”是美国法学院流行的说法,本意在于鼓励法学院新生尽快熟悉实践中的制度环境与法律技术。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这句话被引入中国,它就被误读为法律人拥有且应当拥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本文试图探讨这一误读的成因,论证所谓“法律人思维”其实并不为法律人所专有,以及在所谓“法律人”共同体中也不存在统一的法律人思维方式。进而本文还将指出,这种误读是中国法律人有意营造出来的结果,因为他们可以借此获得话语权威以及其他一些特权。本文不想贬低常规意义上的法律技能,而只是认为,法律人不能沉湎于纯粹由概念和规则编织出来的天国,而应当在实践中慎重考虑社会后果,善于运用各种社会、政治的知识与经验,最终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

  • 标签: 法律人 法律人思维 法学教育 法律实践
  • 简介:<正>法学是人类古老的学问,网络是当代新奇的发明。二者之间的结合产生了一门新学问:网络法学,网络技术给法学及法律的发展提供了前人无法想象的空间,同时也给传统法律理论和法律规范提出了此起彼伏的难题。法律人在新空间里解决新问题,将使老学问焕发新青春,仿佛老树由于嫁接而获得新生机,开出灿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网络法律评论》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前景。

  • 标签: 法律评论 法律规范
  •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的理论构想源自三民主义及其派生的权能分别、五权宪法、党治和训政理论。这些理论深刻影响了立法院的立法理念、目标、策略、技术和路径,并决定了立法院的性质、功能及运作模式。这些理论吸收了西方现代政治理论的精华,并注重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启了传统政治理念和体制的现代化转型进程;但同时因为上述理论在实践中遭到误读、扭曲和异化,中国近代的政治和法制现代化进程始终游离于宪政架构之外,与革命者的初始目标渐行渐远。

  • 标签: 立法院 三民主义 权能分别 五权宪法 训政
  • 简介:文化与法律论证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但却尚未被系统触及的新主题。这一主题可以被切割为两个方面加以审视:一是文化背景与法律论证间的关系,二是文化论据与法律论证间的关系。前一个方面是双向的。文化背景塑造着法律论证的制度框架及其主体,但文化决定论的倾向会产生取消论证的效果,碎片化的文化背景也无法为论证提供客观标准。相反,法律论证理念本身则蕴含着特定的人权文化背景。后一个方面是单向的。文化论据在法律解释中集中体现为比较解释,它既可以被正向运用,也可以被反向运用,但无法构成终极的证立依据。文化对于法律论证发挥着重要但也有限的意义。

  • 标签: 法律论证 法律解释 文化背景 文化论据
  • 简介:《论语》中多是以琐碎而见大处,然而在此种琐碎之间,尤见真知。《论语》中不乏孔子对法律、政治的认知,而这些思想在儒家成为正统之后,对之后中国历代的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试从《论语》入手,对孔子的法律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的整理和探析。

  • 标签: 论语 法律思想
  • 简介:<正>《人大法律评论》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支持下,由法学院学生自主创办、独立编辑并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文集。《人大法律评论》初创于2000年,至今已经出版十三辑。《人大法律评论》设明德讲堂、专题研究、评论、论文、法学译丛、实证研究(包括判解研究和调研报告)、博文选摘等栏目。《人大法律评论》在专题研究等各栏目均不限制选题范围的基础上,鼓励作者就各学科基础理论进行研究。

  • 标签: 法律评论 人大 中国人民大学 专题研究 法学院 实证研究
  • 简介:<正>《人大法律评论》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支持下,由法学院学生自主创办、独立编辑并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人大法律评论》初创于2000年,至今已经出版十二辑。《人大法律评论》设明德讲堂、专题研究、评论、论文、法学译丛、实证研究(包括判解研究和调研报告)、博文选摘等栏目。《人大法律评论》在专题研究

  • 标签: 法律评论 人大 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院 编辑部 专题研究
  • 简介:目次一、法律职业研究的政治维度二、干预并共生的规范体制三、夹缝中生长的集体行动四、结论纵观当今世界,法律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首先,各国领导人中有法学教育或法律实践背景的比例十分可观,不仅英美国家如此,在欧洲和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这一现象;其次,法律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上到总统选举、下到村民自治等各种政治问题,最终都会或多或少地转化为司法问题;最后,法律人针对政治变革的集体行动层出不穷,从美国的民权运动到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律师和法官在变革过程中都起到了显著作用。与此相应,自20世

  • 标签: 法律职业政治规范 集体行动
  • 简介:提单中的首要条款、地区条款和法律适用条款均涉及法律选择问题,只有法律选择条款才具有选择提单准据法的功能.认定提单条款是否属于法律选择条款,主要应当依据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而不是该条款的名称.提单法律选择条款在性质上是以冲突法为内容的合同,该合同本身是否合法,由法院地的冲突法决定;该合同的成立和效力,受该合同本身的准据法支配.

  • 标签: 提单 法律选择条款 首要条款 法律选择合同
  • 简介:<正>一、来稿一律采用脚注,全文连续编号(法律史文章之古文献可采加括号之文内注)。二、非直接引用原文的,注释前加"参见";非引自原始出处的,注释前加"转引自"。三、数个资料引自同一出处的,如果两个注释并非相邻,分别列出完整的文献信息;如果两个注释相邻,则采用"同上注,第×页"。四、注释举例

  • 标签: 注释体例 法律评论 马克思恩格斯 人大 资料 文献信息
  • 简介:<正>一、来稿一律采用脚注,全文连续编号(法律史文章之古文献可采加括号之文内注)。二、非直接引用原文的,注释前加"参见";非引自原始出处的,注释前加"转引自"。三、数个资料引自同一出处的,如果两个注释并非相邻,分别列出完整的文献信息;如果两个注释相邻,则采用"同上注,第×页"。四、注释举例

  • 标签: 注释体例 文献信息 法律史 连续编号 古文献 直接引用
  • 简介:<正>《网络法律评论》(以下简称"《评论》")第十八卷征稿工作正全面展开。诚挚欢迎众多网络法律研习者加入到我们行列中来!《评论》由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和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中心联合主办,是以研究网络法律为内容的专业学术刊物,它秉承北大"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学术传统,融批判的精神于学术争鸣之中。尤其欢迎有强烈现实意义,资料搜集全面翔实,或有实证调查材料佐证之佳文,并且欢迎针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评论以及对基本理论问题有独到思考的文章。

  • 标签: 法律评论 诚挚欢迎 知识产权学 学术自由 学术刊物 调查材料
  • 简介:目次导言:创意阑珊一、学科的分合及学科交叉的意义二、法学的交叉性(一)交叉的根据(二)交叉的程度(三)法学的自主性问题三、中国法学的交叉性研究如果说法律人有两只眼睛,一只是向内看,另一只是向外看。那么,法律方法,就是运用那只向内的眼睛,主要是练内功。它也是法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那只向外看的眼睛,它不是从怎么

  • 标签: 创新 法学性质 交叉性 自主性
  • 简介:综其现象,各地在实践中采取的处理办法都有其现实意义,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来填补漏洞,统一执行

  • 标签: 争论 法律 飞机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