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1 个结果
  • 简介:马尔库斯皇帝在169-180年之间针对一个奴隶信访发布一个敕答中创立了为保全自由而判给遗产制度。该制度基于斯多亚泛平等哲学确立,在基督教皇帝优士丁尼手里得到了极大发展。它体现了罗马法中有利于自由权原则,强调自由权高于经济利益,体现了罗马法的人权观念。后人对该制度众多研究,聚焦于敕答接受人是奴隶、解放自由人还是遗嘱人朋友问题,并竭力排除此等接受人是奴隶可能,以维持奴隶只能是主人获得财产工具这一命题绝对性。但这种排除并无说服力。为保全自由而判给遗产制度由于奴隶制在近代寂灭而没有完整地保留在现代法中,但它残片存活于当代代位制度、债承担制度、第三人代为履行制度、债更新制度、破产和解等制度中。

  • 标签: 马尔库斯皇帝 奴隶赎身 |
  • 简介:人格标识财产利益是人格财产二元权利体系在现代商业社会发展产物。对人格标识财产利益保护,应当置于人格权衍生财产利益体系中予以论证,财产利益与所依附的人格权之间联系是确立其保护路径逻辑依据。通过著作权和人格标识比照可以得出,人格标识的人格固有性联系要强于著作权,因而在人格标识财产利益保护中要更加倾向对人格权尊重与保护。基于此,可以比照我国现有较为成熟著作权保护体系来确立人格标识财产利益保护模式、权利变动以及损害赔偿规则。在我国未来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以著作权为参照设置人格标识财产利益保护路径具备可行性与合理性。

  • 标签: 人格标识 人格利益 财产利益 著作权 保护路径
  • 简介:扩张解释和限缩解释是常用重要法律解释方法,但关于二者本质与概念界定、思维机制与边界界分,尤其扩张解释与类推区分,都是当前法律思维与方法研究领域持久难题。本文以语义学“概念分析”切入.通过重构概念“内涵-外延”逻辑关系,以“类型推理”为法律方法展开思维机制,全新界定了扩张解释和限缩解释概念与意义择取界限、操作机制和基本准则,从而将两种法律方法予以彻底确定化、定型化和实用化;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将扩张解释与类推(适用)准确界分根本解决之道,并予以实例证明。这种致力于法律方法明晰化、确定化和操作化努力,对于推进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学理研究,尤其对于司法实践提升和司法公正推进意义显著。

  • 标签: 扩张解释 限缩解释 类推(适用) 思维进路 操作机制
  • 简介:司法权从行政权中分离出来,由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是人类法治文明重大成果之一,是一个国家民主法制建设达到一定水准标志。人民法院独立审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长期发展产物。建立、健全法官员额制和法官责任制是完善我国独立审判制度重大举措,独立审判制度完善,是实现司法公正必备条件。

  • 标签: 独立审判 法官责任制 司法独立 中国模式
  • 简介:早期人民司法中证据问题典型体现了人民司法目的和特质。从证据类型来看,言词证据占据最大比例;就证明力而言,则书证作用明显较高。言词证据广泛使用体现了共产党对“群众意见”重视;在民众言词证据之外,共产党各级政权组织和农会、妇救会等团体“证明材料”大量存在。这些材料在审判中所起证明作用明显超过一般人证言,体现了人民司法中群众看法必须在党各类组织、公权力机关监督下予以甄别采信态度。财产纠纷中书证证明力突出,则昭示了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此实现对民众规训。

  • 标签: 人民司法 证据 证明力 言词证据 书证
  • 简介:人民法院监察制度是行政监察制度变迁产物,内部执纪者是其部门属性,维持审判自律是其制度功能。受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影响,人民法院监察部门虽未转隶至监察委员会,但法官多源监督格局却由此发生改变,继而致使人民法院监察制度功能空间变得模糊,尤其体现为内部违纪责任追究外部化,以及内部纪律规则制定外部化。鉴于人民法院监察制度功能乃是国家监察体制无法替代,因此在继续保留人民法院监察部门同时,尚需理顺人民法院监察制度与国家监察体制关系,并实现二者在运作过程中协调衔接,以此完善人民法院监察制度。

  • 标签: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人民法院监察制度 审判自律 制度完善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明确提出改革人民陪审制,逐步实现人民陪审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这一内容确定了在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中实现“法律审与事实审”相分离机制基本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除了立足于我国司法实践之外,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已经较为成熟经验。英美法国家陪审团“只认定事实,不负责法律”做法与我国人民陪审制改革目标相契合,且已经过几百年演变,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值得参考。另外,审判过程中,也并非所有事实问题一律交由陪审团,法律问题一律交由法官决定,还需要根据本案实际需要、社会政策要求等因素来确定。因此,我国在设计法律审与事实审分离机制时应注意不能僵化。

  • 标签: 人民陪审制 法律审 事实审
  • 简介:当前我国急需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立法保障。与土壤污染防治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相关现行立法存在体系化不足、相关规范性文件更新不及时、效力较低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二审稿)有关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规范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建议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二审稿)中相关规定,形式上设专章规定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内容方面重点规定土壤环境信息与数据共享、重点污染单位信息公开、公众监督与参与、公益诉讼与法律援助机制;并从提高立法效力层级、加强立法体系内部协调以及增强内容可操作性等方面完善现行相关立法。

  • 标签: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防治法 信息公开 公众参与 法律保障
  • 简介:内蒙古秋实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诉呼和浩特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人防行政征收案,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性案例,其重点在于对人民承担公法之金钱给付义务可否利用特别法优惠规定予以减轻及免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探讨。首先是防空洞建造义务。本文认为,人民享有建筑自由权之外仍然需要承担相对应义务;但若特别法赋予民众特殊豁免条款,则应当遵循'后法优于前法'原则及'特别法优于基本法'原则予以减免。在本案当中,原告依照特别法规定提出减免建造义务,有其依据。其次是法院见解考量与斟酌。本文认为,法院见解似有不适之处:一者,法院狭窄理解优惠条款适用性,有曲解优惠条款立法目的;二者,法院认为廉租房建造者违法将获得比守法更大利益,乃是基于'虚幻危险性'所作出判决,妥适性有待考量;三者,本案当中是否有违反'不当搭附禁止原则',以及可否引用'禁反言原则'加以判断?最后,本文认为住房问题涉及到人民居住权益,也关乎到国家负担能力问题,因而对于住房问题需要审慎以待。同时认为该案例,亦为行政法学界提供了许多行政法理探讨素材。

  • 标签: 行政法 防空法 特别法 不当搭附禁止 禁反言
  • 简介:本文探讨是一个迄今为止还没有引起法理学者们关注基本问题:法品格。法品格是法律制度建设中统合正当性和合法性基准,也是与公正、公平及法正当程序等相辅相成一项重要法律价值。本文通过对德沃金法律观阐释论述,法品格这一概念基本含义及其理论和现实重要性。

  • 标签: 法的品格 法的不确定性 法的生命 拟人化 法的解释
  • 简介:评价与民意相趋同判决是否具有正当性应立足于对裁判理由审视。尽管司法民主具有诸多良性社会功效,但其实现过程仍需经由法律程序引导,社会公众任意介入司法并不能得到宪法规范合法证成。自尼采提出"上帝已死"和韦伯"世界祛魅"后,价值多元解构了独断正义,个案中民意与正义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是故,无论司法民主还是个案正义,单独都不能充当民意判决正当理由。然而,现实中公众意见总是能够与法律规范交叠重合。在将法律和民意分别视为操作性理由和辅助性理由后,法官基于多元理由而作成判决,尽管符合民意,但却不失正当。

  • 标签: 裁判理由 民意判决 正当性 司法民主 个案正义
  • 简介:斯蒂芬在《自由·平等·博爱》一书中对民主社会这三大信条进行了严词批驳。在他看来,自由是有秩序自由,平等是法律之下平等,而博爱则是一种与自由社会不相容价值。穆勒式自我防卫自由观太过简化,可能物极必反走向奴役;自由依赖于合理强制,过分地取消对自由限制不是促进自由,而是扼杀自由;自由只具有工具性价值,本身并不具有内在价值。平等实际意义只是法律之下平等。这种平等要求法本身是正义。如果法律没有超验权威,那么法治就是一句空话,自由也无法得到保障。博爱不容于自由,穆勒观点在人性观、历史观、实践上都是错误。斯蒂芬并非崇拜权力威权主义,其保守主义立场也不是因循守旧代名词。作为刑法学者,斯蒂芬理论值得中国刑法学界倾听,它可以让我们反思犯罪论中法益理论和刑罚论中的人道主义。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人造体系都是有缺陷,理论不完美是必然,总有一些知识在体系之外。

  • 标签: 自由 平等 博爱 法益 人道主义
  • 简介:在当前我国刑法理论和刑事司法实务中,刑法解释任意性难题和多义化难题已然越来越突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民众对刑事司法信任,同时也制约了我国刑法学进一步发展。导致目前刑法解释理论难以克服任意性与多义化难题理论症结,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未能准确区分法"发现"与"证立"是两个不同过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们都属于一种"独白式理解"。要想缓解或克服刑法解释任意性与多义化难题,需要某种方法论上觉醒,亦即实现从"发现"到"证立"转换以及由"独白式理解"到"沟通式理解"转变。法律论证理论无疑为这种刑法方法论觉醒提供了一条可能进路,这就要求将刑事司法裁决理论重心,从传统对刑法文本规范解释转移到对刑法裁判规范理性证成上。

  • 标签: 文本规范 裁判规范 刑法解释 法律论证
  • 简介:德沃金在《刺猬正义》中捍卫了价值一元论哲学立场。价值一元论包含着两个内容,一是价值一体性命题,二是融贯性道德、政治和法律实践。价值一体性命题主张价值客观性和一体性。价值一体性经由解释性实践而构建价值世界整体性。在实践内涵上,价值一元论围绕尊严概念而展开,尊严两条基本原则以责任为实践机制,沟通了伦理领域和价值领域,并最终为政治和法律实践中政治价值和法律价值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持提供价值基础。政治和法律实践归属于道德实践整体价值系统,法律实践是道德实践一部分。然而,价值一元论无法回应不可通约性难题挑战,合法性价值也无法通过解释与价值世界一体性结构相契合,刺猬式正义观面临着深层次理论困境。

  • 标签: 价值一体性 尊严 不可通约性 合法性 德沃金
  • 简介:刑法中责任对于犯罪成立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有责性阶层核心内容。责任本质特征是非难可能性,只有在具有非难可能性情况下,行为人才能对不法行为承担责任。对于非难可能性,需要从实质上进行理解,尤其是需要从违法性认识和期待可能性这两个维度为非难可能性提供根据。其中,违法性认识是非难可能性智识性要素,而期待可能性是非难可能性意愿性要素。在我国刑法中,非难可能性要素没有法律明文规定,而是一个理论问题。因此,在司法实践中运用违法性认识和期待可能性法理而出罪案例还是较为罕见。随着刑事法治加强,责任主义思想观念必将逐渐获得认同。因此,以非难可能性为中心责任概念应当进一步推行。

  • 标签: 责任 非难可能性 违法性认识 期待可能性
  • 简介:从流担保禁令、时效利益预先放弃禁令等五种权利事先放弃法律解释论出发,可归纳出事前弃权原则上倾向于无效一般规则。其背后法理逻辑包括:未来权利尚未特定化,处分行为前提欠缺;意思表示容易生瑕疵;被放弃权利涉及人身(信赖)利益;事前弃权容易导致对自由或独立过分限制;可能违反赋权规范特定公益目的。将该规则验证性适用于任意解除权、法定解除权、违约金酌减权以及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等权利事先放弃场合,亦能获得较好解释力。

  • 标签: 事前弃权 法律行为 效力 私人自治 公共利益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对于目前主流刑罚措施诟病与反思多有出现,从刑罚目的上看,传统报应论与预防理论都有其合理部分,同时也都存在不合理之处,将两种理论综合对待是当前主流观点。由于刑罚本身"恶"属性和社会中存在"群聚效应",使我们难以去除对死刑追求,也使刑罚改造目的不容易实现,而传统刑罚手段也给服刑者回归社会带来困难。目前需要针对现有刑罚方式问题探索社区矫正,社区服务等新刑罚手段,并在合适时间加以推广。

  • 标签: 报应论 犯罪者改造 社区矫正 群聚效应
  • 简介:在传统"事实—虚构"二分法法学叙事中,法律拟制常常被视为法律上虚构,而奠基于经验主义怀疑论与康德批判哲学拟制哲学则对法律拟制提出了不同见解。在拟制哲学提出之后,纯粹法学、论题学法学与类型理论以拟制哲学为资源,回应了法律拟制问题。拟制哲学可以成为法律拟制哲学基础。依据拟制哲学,法律拟制并非纯粹虚构,其毋宁是法律本质属性。在拟制哲学视野下,法律天然具有拟制属性,而通常所言之法律拟制,则系具有实践价值类推。

  • 标签: 法律拟制 经验主义怀疑论 康德哲学 拟制哲学 类推 纯粹法学
  • 简介:含混性是语言固有属性,含混性研究与建构一种逻辑清晰的人工语言体系努力伴随而生。含混性语言可以类型化为量含混与质含混,语义含混与语用含混。法律语言含混性具有一定特殊性,它既要面对“边界情形”问题,还与法律普遍性效力存在张力。即使如此,面对显示案件中价值判断和立场分歧,法官有时不得不应用含混性策略来权衡各方利益。法律语言含混性能够确保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拓展公民自由行为空间,推进道德评估与价值衡量多元化以及权力运作平衡。对于法律含混性存在弊端问题,可以从规范表述、法律思维和焦点转化等层面来化解。

  • 标签: 法律语言 含混性 语用学 司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