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法律逻辑学理应以法律思维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一般抽象思维作为自身的研究对象.法律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思维是指一定的社会主体在法相关的社会实践中所遵循的一定的思维样式;狭义的法律思维仅指法律职业主体的思维方式。我们决不可用对狭义的法律思维的研究取代对法律思维整体的研究。法律思维法律意识的关系密切,它是法律意识中不可或缺的内在渗透性要素。因此,欲推进法律意识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努力实现法律思维的现代转型并努力培植公民的法律信仰。

  • 标签: 法律思维 对法的思维 依法的思维 法律意识 法律信仰
  • 简介:“媒体公诉”和“自媒体辩护”是当前我国刑事司法媒体关系的两大突出问题,是刑事诉讼的“中国式问题”。本文解析了“媒体公诉”在我国刑事司法的具体现象和存在原因,解析了“自媒体辩护”的成因及利弊,以案例实证分析了“媒体公诉”“自媒体辩护”的博弈,并探讨了有关“媒体公诉”和“自媒体辩护”的对策。得出初步结论:“媒体公诉”和“自媒体辩护”治本之道在于公安司法机关应在刑事司法程序内行使法定职权,保障嫌疑人(被告人)各项诉讼权利,律师则相应地在法律程序之内行使辩护权。

  • 标签: 转型社会 “媒体公诉” “自媒体辩护”
  • 简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法化”程度不足,“依法”审判并不尽如人意。由于社会革命和政权建设破坏了传统的地方自治共同体,经济体制改革又瓦解了“单位制”,使得依赖于共同体和社会性制裁的民间调解难以恢复历史辉煌。经过几十年法制化的浸染,司法权威获得了社会的基本确认。“调解”“司法”两个元素发生耦合,是法院调解在持续萎靡之后又在新世纪“复兴”的根本原因。但由于司法政策程序制度之间出现断裂,法院强调调解出现了自我消解的危险趋势。只有继续加强审判制度建设,理清审判调解的相互关系,并确定二者各自应有的相位,方是利用调解化解纠纷、满足转型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向法治迈进的基本路径。

  • 标签: 社会转型 依法审判 法院调解 人民调解 调审分离
  • 简介:肇始于20世纪末的法院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并未取得预期成果。宏观层面人事、财政及司法行政管理的体制困局,中观层面机制改革有“分类”无“分类管理”,微观层面法院内部治理的行政化桎梏是共同成因。下一阶段法院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应实现体制机制的转型,即司法行政管理体制由分散走向统一、分类管理机制由单一走向差异、法院内部治理由单轨走向双轨。

  • 标签: 法院人员 分类管理 体制 机制 转型
  • 简介:在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中,法学知识特别是宪法学知识以其特殊功能发挥着引导、诠释促进的作用,成为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时不可或缺的因素。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在频繁的立宪活动中,宪法学知识不断积累和发展,呈现出革命之前不同的形态,并在长期的演变中体现着知识的延续性中国学术传统。辛亥革命所开启的民主共和国意义上的宪法学知识传统发展道路,对于今天的宪法学研究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辛亥革命 临时约法 宪法学知识 宪法学发展
  • 简介:在某种程度上,法律人的梦想,就是让司法获得独立,并进而让司法获得对法律合法性的审查权。然而,在中国,司法独立性却因政治逻辑的冲突,长期得不到确立,司法权也面临萎缩和边缘化的命运。如何直面现实,寻找切实可行的出路,是横亘在每个法律人面前的迫切课题。2009年12月13日,法学界精英汇聚杭州,探讨“转型期法治”中的各种问题。

  • 标签: 司法独立性 政治逻辑 转型期 研讨会综述 法治 法律合法性
  • 简介:改革政府系统副职现状,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有机部分,是政府组织、法治化、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加快政府组织法治化进程,完善政府组织法的框架和内容,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大部制”改革,提升部门地位和权能,实现政府系统副职职能转型和规模控制,对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实现政府组织体系科学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政府副职 职能转型 规模控制 组织法
  • 简介:是否确立“一般人格权”是我国人格权法起草中的关键问题。然而,在正反两方激烈论争的背后,潜藏的是“客观主义权利观”和“财产性人格”的观念共识,这使得“一般人格权”在权利内涵上无法证立,在概念外延上又与“人格权”发生重合。共识困境的发掘和观念转型的探索需要以“人权伦理”和“行为导向”为基础重塑“一般人格权”,其不但充分论证了“一般人格权”的权利属性,而且妥当处理了一般人格权、具体人格权和人格权的逻辑关系,进而消除了我国人格权立法中的理论窒碍。

  • 标签: 客观主义权利观 财产性人格 人身性人格 一般人格权 原则权利
  • 简介:反垄断法维护竞争秩序的本质是以竞争的法定秩序型塑自然秩序。但是,在竞争的自然秩序向法定秩序演化的过程中,法定秩序本身却并不稳定。其根源在于法律解释。反垄断法的文本结构抽象吸收具象,违法认定效果消融要件,分析方法经济学遮蔽法律的特点,使得传统法律解释规则在反垄断法上的适用凸显局限。要使反垄断法解释成为可能,亟需知识转型方法重构。以哲学诠释学观照反垄断法的解释,引入“前理解”的观察,可以框定反垄断法的“前理解”及其构成,各组成部分的关联等反垄断法解释的基本问题。进而,基于融合模式的法律解释学,从解答“确定性-妥当性”解释架构下所引发的确定性标准问题出发,建构反垄断法解释方法的深层结构,可以为克服规则怀疑主义确立坐标,为反垄断法价值的体系化、适用的规范化和反垄断法传统形成奠定基础。

  • 标签: 反垄断法 法律解释 哲学诠释学
  • 简介:近年来,处于法学学科建制中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渐成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作为交叉学科的法律史研究,其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即法律史研究的“法学化”还是“史学化”问题,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为了增进史学界和法学界在法律史研究领域的对话和交流,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东方毅法治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近代法律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9月15日在北京花园饭店举行。来自司法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

  • 标签: 法律史研究 学术研讨会 社会转型 研讨会综述 近代 中国政法大学
  • 简介:徐显明(全国法理学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校长、教授):如果说转型期从30年前开始的话,我想我们的转变可能是历史性的。从社会的指导思想来看,从1978年开始,社会的指导思想就已经发生了多次变化。第二个变化表现在社会价值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的社会价值,这是一个变化。到了十六大的时候就是公平正义了,价值选择已经完成了转化,

  • 标签: 转型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价值 纵论 法治 法理学研究
  • 简介:台湾地区在80年代中期的逐渐开放,使妇女运动有了生存的机会。而台湾妇女运动所完成最主要的历史性任务就是推动台湾地区民法亲属编的修订。

  • 标签: 妇女运动 亲属法 妇女新知基金会
  • 简介: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频繁发生,而医患双方及患方对现有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信任缺失是关键因素。基于丰富的经验材料,从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来看,医疗暴力不信任之间存在着逻辑关联,相应的制度改进方案是,从强化激励和严格惩罚人手,积极培育一种迈向程序正义的过程导向的信任,力求遏制暴力。

  • 标签: 医疗暴力 暴力维权 纠纷解决 不信任
  • 简介: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对于法治状态进行定量评价的法治评估实践。伴随着法治评估的方兴未艾,中国法治评估的发展也面临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转型。当前学界对于法治评估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规范法治观,是一种理念上的建构和抽象的思辨,在思维方向上坚持形式法治观实质法治观的二元分析框架。规范法治观始终困囿于“法治应该是什么”这一本体式的循环追问,影响了法治评估客观性难题的破解和创新。实践法治观的提出,能够避免理论上的独断徘徊,着眼于法治的实际运行和存在形式,在保证法治评估的开放理论空间基础上,实现法治评估的未来转型即本土化建构道路。

  • 标签: 法治评估 规范法治观 实践法治观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
  • 简介:起诉状的程序功能和内容是由诉讼的构造、诉答程序的功能、诉讼标的理论、判决效力制度、司法的经济性问题等共同决定的.我国起诉状的功能转型内容再造应当审前程序设置的整体目标相一致,同时兼顾我国的具体情况.应当弱化起诉状对于法院司法管理的辅助功能,减轻原告的法律论证负担,强化起诉状特定案件事实,促进争点整理方面的程序性作用;同时应当增强起诉状在内容方面的弹性,完善起诉状修改的程序.

  • 标签: 起诉状 诉答程序 争点整理
  • 简介:<正>八十年代的第五个春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一派新气象中来临了。值此除旧布新之际,《法学》谨向热情支持她的作者和读者,向政法战线上的同志们,以及广大的法学爱好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问侯!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由于新宪法的颁布实施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宪法作为我国新时

  • 标签: 社会主义建设 法学研究 八十年代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发展时期 新宪法
  • 简介:宪法基本权利价值取向的转型是宪法基本权利变迁的基础前提,市场经济的转型、国家社会的二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是基本权利价值理念转型的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清理我国基本权利宪法变迁的应然方向迫切需要完善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基本人权以宪法原则载入宪法后,应该完善宪法文本中基本权利的结构顺序;在扩大基本权利范围的同时,要优化基本权利体系的结构和种类;明确国家保障基本权利的宪法义务,确立限制基本权利的限度,对国家权力作出适当的否定性规定,以完善基本权利的保障制度。

  • 标签: 宪法权利 价值理念 人权 法律制度 言论自由权 结社自由权
  • 简介:本文就当前社会转型期痕迹检验专业教育所面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如何进行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学科发展,以适应社会转型和缓解矛盾冲突,实现专业教育向公安出素质、出警力的重要使命提出了见解。

  • 标签: 社会转型 痕迹检验 专业教育 教学改革 现代科技
  • 简介:程序正义既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和内容,同时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保障,是培育和形成社会治理持续创新机制的社会环境因素。因此,一个法治国家要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保障人权和增进人的福祉,就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正当程序法律制度,如信息公开政府透明制度、公泉参与制度、权力制约制度、说明理由制度、申诉救济制度等。

  • 标签: 程序正义 社会治理创新 公权力 公开 公正与公开
  • 简介: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均在西方殖民主义的武力威胁之下,开始了法律的近代化转型,但又有所差别,表现在:一、社会背景不同.二、变革过程不同.三、主体不同.四、立法目的不同.五、具体内容实施程度不同.六、历史作用不同.

  • 标签: 中国 日本 法律制度 近代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