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我国城市突发性灾害呈上升趋势,在突发性的灾害面前,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面临着巨大威胁。本文从我国城市防灾减灾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公众参与城市防灾减灾立法的必要性,以城市防灾减灾法律制度的特点、立法法及相关法律的要求和公众参与的功能等为切入点,设计公众参与城市防灾减灾立法的具体原则和形式。

  • 标签: 城市防灾减灾 公众参与 立法参与的原则和形式
  • 简介:我国是多灾之国,怎样实现灾害法律防范与救助,使防灾减灾走上法制化道路,是摆在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防灾减灾法治实践迫切需要建立一门法律分支学科——灾害法学。笔者通过对灾害法学的含义、价值、学科定位、方法、体系及现状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灾害法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法律分支学科,是一门需要整合灾害法学界力量,通力合作去进一步完善的法分支学科。

  • 标签: 灾害法学 定义 价值 学科定位 方法 体系
  • 简介:我国属于自然灾害及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国家,而近年来我国为了有效预防以及应对自然灾害及安全生产事故订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规范的订立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有效的预防及控制灾害提供了法律依据及法律手段。作为防灾减灾的法规范需要依托一个有效的法律体系来相互支撑,形成基准法和特别法之间的配合,法体系构建中需要注重法的有效规制功能,以及法体系之间的配合与衔接。

  • 标签: 防灾减灾 法体系 法规制 法衔接
  • 简介:本文通过总结台湾识教育的运行模式与理念,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台湾地区大学实施的识教育模式可以简分为三种(分类选修+共同必修、分类选修、核心课程)模式;第二,识教育的设计应具有系统性,大学应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识教育,并通过制定特定的识教育理念来指导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第三,跨学科的融合式课程可能会成为未来识教育的主要运行模式;最后,各个学校都重视识教育的评估与反馈。为此,笔者建议,针对识教育的运行现状,各个学校应建立一个PDCA的质量保障循环体系,以此促进识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 标签: 通识教育 分类选修 共同必修科目 核心课
  • 简介: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各种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总是与特定的社会生活以及通用的语言文字符号相统一并相适应的。然而,在今天的中国刑法学领域,诸如犯罪客体、法益、期待可能性等一些至关重要的刑法学专有名词却存在着基本的词义误用和理论误读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刑法学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理性程度。本文欲通过基本的词义分析、理论反思和正本清源的理论批评,试图把“犯罪客体”还原为犯罪对象,把“法益”还原为社会利益,把“期待可能性”转化为期待不可能性,从而实现词与义的协调与统一,并确定其在刑法理论中的应有地位。

  • 标签: 刑法学研究 通识性语言 犯罪客体 法益 期待可能性
  • 简介: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基于双重主权原则,国家武装力量也主要由联邦军队(包括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和州国民警卫队组成。在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武装力量频繁动用,动用的原初理由是国家防卫(nationaldefense);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国家安全的挑战与威胁也日趋多元,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对国家和公民社会造成的损害无异于一场战争,因此武装力量参与自然灾害救助与在灾害应急中替代民事机构执法的正当性日趋凸现——这就是武装力量动用角色(status)的时代变迁。

  • 标签: 自然灾害救助 武装力量 动用 法理分析 执法 联邦制国家
  • 简介:恶意串通行为概念的模糊性导致我国《民法通则》第58条第1款第4项以及《合同法》第52条第2项在适用上的混乱。事实上,司法实践中依据该规定所判定的七种所谓的恶意串通行为在现行法或民法理论上都可以用其他规则予以调整。我国未来民法典总则没有必要设置关于恶意串通行为的一般规定,“恶意串通”仅限于滥用代理权。取而代之,应对谋虚伪表示予以专门规定,采用相对无效的规范模式。

  • 标签: 恶意串通 虚伪表示 脱法行为 法律行为 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