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乳腺癌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攀升。国医大师孙光荣提出的"中和思想"可广泛应用到乳腺癌防治的各个阶段。孙教授认为,"失中和"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持中和"是乳腺癌预防的中心理念,"致中和"是乳腺癌治疗的主要原则。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 标签: 乳腺肿瘤 中和思想 名医经验 孙光荣 医案
  • 简介:摘要HIV/AIDS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尚无法彻底根除HIV感染,开发新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仍然至关重要。不断分离到的广谱中和抗体(bnAb),在抗HIV-1感染和治疗方面的应用日益突出,也为新疫苗的设计带来曙光。本文对近年来bnAb的分离鉴定的技术及中和表位特征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单克隆抗体 中和 表位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微量中和试验为金标准,评价两类三种高通量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检测能力。方法以江苏省2020年以来发现的64例新冠病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早期和随访血清样本共117份开展中和抗体水平分析,用微量中和试验、假病毒中和抗体试验(PBNA)、竞争抑制试验[酶联免疫法(ELISA)和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别对血清样本进行测试,评价这些高通量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相关系数及有效性的临界值等。结果新冠感染者假病毒中和抗体试验、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免疫法相对于微量中和试验检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0.778和0.725,当微量中和试验的临界值取为1:10时(小于10为阴性),PBNA检测方法的Cutoff值为50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ELISA检测方法的Cutoff值为1∶8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34;CLIA检测方法的Cutoff值为1.28AU/ml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38。结论建立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高通量检测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

  • 标签: 微量中和试验 新冠感染者 中和抗体 高通量
  • 简介:摘要自首次报道以来,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迅速在全球传播。2019-nCoV感染可引起严重肺炎,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尚无特效药物。2019-nCoV刺突蛋白及其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结构已获得解析,为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基础。通过人外周血单B细胞抗体筛选技术及其他抗体筛选技术,已获得多种针对2019-nCoV的中和抗体。抗体药物的开发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此文简要综述抗2019-nCoV抗体类药物的研究开发。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抗体,中和 受体结合域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在急性肝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12只无特定病原体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6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刀豆蛋白A(ConA)(按10 mg/kg注射)。6 h收取标本进行肝组织HE染色、转氨酶测定以确定模型诱导成功。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筛选白细胞介素(IL)-6、IL-17、IL-1β及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6和IFNγ表达情况。后分别设立急性肝损伤对照组和IL-6中和抗体组各3只,等体积PBS或IL-6中和抗体(100 μg /只)提前30 min尾静脉注射,再尾静脉注射ConA(10 mg/kg),6 h取眼血和肝组织,对肝组织进行HE染色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测定。对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结果模型组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显著高于对照组[ALT:(2 618.99±188.08)U/L与(43.34±5.02)U/L,t = -13.69,P = 0.001;AST:(942.48±150.44)U/L与(57.80±4.84)U/L,t = -5.878,P = 0.01]。肝组织HE染色显示肝细胞索结构紊乱,肝细胞胞质淡染,大片坏死灶逐渐形成,伴淋巴细胞浸润,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成功建立。模型组IL-6、IFNγ mRNA和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明显上调。模型组IL-6 mRNA表达量是对照组的73.7倍(t = -6.218,P < 0.001),血清IL-6表达量也高于对照组[(18 537.02±92.57)pg/ml与(9.51±1.01)pg/ml,t = -199.782,P < 0.001]。IFNγ mRNA是对照组的108.4倍(t = -4.413,P = 0.003),模型组血清IFNγ浓度也高于对照组[(12 068.30±288.43)pg/ml与(25.97±3.52)pg/ml,t = -41.748,P < 0.001]。其中IL-6水平增加最明显,提示其可能参与肝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尾静脉注射IL-6中和抗体,IL-6中和抗体组小鼠ALT水平较急性肝损伤对照组明显下调[(167.41±47.80)U/L与(1 520.34±190.21)U/L,t = 6.899,P = 0.015]。肝组织HE染色显示阻断血清IL-6后,肝细胞坏死明显减轻,坏死灶数量减少。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L-6中和抗体组活化的caspase3表达减少,肝细胞凋亡减少。结论中和IL-6可明显减轻ConA引起的急性肝损伤。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急性肝损伤 刀豆蛋白A
  • 简介:摘要目的在1例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慢性HIV-1感染者(DRVI01)血浆样本中,分析潜在的中和抗体特异性。方法查找已知的HIV-1广谱中和抗体(bNAbs)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DRVI01来源不同时间点的膜蛋白序列。对存在频繁变异的关键氨基酸位点进行回复突变,比较突变前后的假病毒与自体血浆中和敏感性的差异,推测可能存在的bNAbs。结果在DRVI01来源的6个时间点155条膜蛋白序列中,查找存在频繁突变的10类bNAbs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其中gp41融合肽、gp120/gp41交界面两类bNAbs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存在较多的变异。对这些位点回复突变后,后一个时间点及同一时间点的自体血浆,对大部分突变株病毒的中和能力明显增强。结论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HIV-1感染者(DRVI01)体内,可能存在与gp41融合肽类及gp120/gp41交界面类bNAbs的中和特异性。

  • 标签: HIV-1 膜蛋白 中和抗体 进化
  • 简介:摘要儿童重症病毒性肺炎发病率、病死率高,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被动免疫制剂,中和抗体可以使机体快速获得针对特定病毒的免疫力,有预防和治疗儿童重症病毒性肺炎的潜力。本文分析了中和抗体在儿童重症病毒性肺炎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讨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可能存在的挑战,并尝试指出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 标签: 中和抗体 病毒性肺炎 重症 儿童
  • 简介:摘要儿童重症病毒性肺炎发病率、病死率高,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被动免疫制剂,中和抗体可以使机体快速获得针对特定病毒的免疫力,有预防和治疗儿童重症病毒性肺炎的潜力。本文分析了中和抗体在儿童重症病毒性肺炎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讨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可能存在的挑战,并尝试指出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 标签: 中和抗体 病毒性肺炎 重症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确诊病例血清抗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中和抗体动态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COVID-19确诊病例血清中和抗体,采用Excel 2007和SPSS 22.0对COVID-19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采集、检测来自155个COVID-19病例的420份血清样本,包括急性期、恢复期和痊愈半年病例血清样本。采样时间为发病第0~221天。发病第1周血清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为1∶13,第2周为1∶31;个别病例发病第15天血清中和抗体滴度仍表现为<1∶4;发病第6~32周血清中和抗体GMT均超过1∶52(13×4)。以1∶64作为血清中和抗体保护水平分界点,急性期病例(0~14 d,0~2 w)、痊愈病例(36~63 d,6~9 w)和痊愈半年病例血清(183~210 d,27~30 w)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0.56%、82.31%和86.52%。统计分析显示,除第1、2周以外,各周血清中和抗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χ2=9.270,P=0.931)。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在性别、年龄、职业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普通型和轻型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OVID-19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仅与疾病进程具有统计学关联;中和抗体在感染后第3周整体上可达到保护性水平,并维持至发病后第30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中和抗体 保护率
  • 简介:摘要成功建立体液免疫记忆反应至少取决于两层防御机制:抵抗再感染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为既有体液免疫记忆,其依赖于长寿浆细胞(plasma cells,PCs)分泌的预存的保护性抗体;第二道防线为反应性体液免疫记忆,即病原体经历的记忆B细胞迅速重新激活以产生抗体。其中后者在防御同源病毒的再次感染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破坏免疫系统及病毒高变异特性对预防性疫苗的研发提出了挑战。因此,了解HIV诱导产生广谱中和抗体的记忆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s,BCR)的特点为HIV-1预防性疫苗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记忆B细胞 B细胞受体 生发中心 广谱中和抗体
  • 简介:摘要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rabies 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ies,RVNA)是唯一能中和狂犬病病毒的保护性抗体,其水平的高低是评价狂犬病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狂犬病病例诊断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国内外专家先后建立了多种检测RVNA的方法,如小鼠中和试验、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等,本文将简要对目前常用的RVNA检测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其原理和优缺点进行综合评价。

  • 标签: 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 中和试验 检测方法
  • 简介:摘要现在已经明确广谱中和抗体(broad-spectrum neutralizing antibodies,bNAbs)具有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在机体复制和降低血浆中总病毒载量的作用,这也是HIV疫苗设计的主要目标。但是至今传统的疫苗设计策略并不能有效诱导产生bNAbs。通常只有10%~25%慢性HIV感染者才能诱导产生bNAbs。bNAbs具有高频率的体细胞超突变(high frequency of somatic hypermutation)及特有的CDR3区长度等特征,还需要在更有效的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作用下,经历多轮亲和力成熟,才能产生中和能力强、且中和谱较广的中和抗体。因此明确抗HIV中和抗体的亲和成熟特征以及Tfh细胞对其的调节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也为设计出能够产生bNAbs的HIV疫苗提供基础。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中和抗体 滤泡辅助性T细胞 抗体成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康复后体内中和抗体的情况。方法纳入2020年1月22日至5月2日于山西省各级COVID-19定点医院住院救治的COVID-19康复者15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并随访,采用假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法检测15例康复者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计算血清50%中和抗体剂量(50% neutralization dose,ND50)的几何均数,对COVID-19患者血清ND50水平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为43(27~60)岁,普通型14例,重型1例。患者发病至中和抗体检测时间为396(387~419) d,血清ND50范围为15~2 430,几何平均水平为205.35。结论COVID-19患者康复1年余后仍可以维持较高的中和抗体水平。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和抗体
  • 简介:摘要2019年底发生的COVID-19疫情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使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严峻考验。随着疫情的持续,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an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变异株正在不断涌现。特别是病毒刺突蛋白的突变,可以引起病毒感染性和抗原性改变,从而导致病毒传染性增加,以及现有疫苗保护效力的下降,由此引起了流行毒株的替换。这也是目前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因之一。目前主要的流行变异株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特性改变,部分变异株与原始株相比对中和单抗、免疫血清及恢复期血清的中和敏感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变异株的产生既与病毒本身特点有关,也与传播宿主改变、免疫低下人群的慢性感染有关。应密切关注和监测不断出现的变异株,并对其功能特性进行系统研究,为疫苗研发和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刺突蛋白 突变 变异株 抗原性 中和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加强免疫后不同时间间隔的人群体内产生中和抗体水平的变化,评价疫苗在人群产生的保护效果。方法选取在2020年11月底至2021年1月期间接种两针剂免疫后,全程参与采样检测的50名疾控中心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与第6、8、10月和加强针免疫后7天共四个时间点收集血清标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中和抗体,通过测定吸光度A值,计算阳性率和抑制率。结果完成两针疫苗接种程序后第6、8、10月和加强针免疫后7天的阳性率分别为76%(38/50)、68%(34/50)、30%(15/50)和100%(50/50);平均抑制率分别为58.80%、49.86%、34.60和95.55%。方差结果显示,完成两针新冠疫苗接种程序的不同时间段平均抑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26.00,P<0.001)。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完成两针新冠疫苗接种程序后第6、8、10月人群的平均抑制率逐渐降低,接种加强针后出现明显升高(P<0.001)。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两针免疫后中和抗体水平会随时间的变化逐渐降低,但体内一直存在免疫记忆,增加疫苗加强针再次刺激,体内中和抗体水平将会显著上升。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 中和抗体 抑制率 阳性率
  • 简介:摘要轻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早期复发或恶化的风险很高。抗血小板治疗已被公认可以降低缺血性血管事件风险,各指南均推荐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是指应用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阻断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DAPT有多种组合,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不确定性。文章对DAPT在轻型卒中和TIA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双嘧达莫 替格瑞洛 二级预防
  • 作者: 宋云 于鹏程 朱武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1
  • 出处:《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武汉 430071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采血方式对狂犬病疫苗免疫小鼠中和抗体检测的影响,为狂犬病研究中选择更适合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rabies 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y,RVNA)检测的采血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0只4~6周龄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摘眼球采血,间隔7天,n=30)、B组(内眦采血,间隔7 d,n=10)、C组(内眦采血,间隔14 d,n=10),各组小鼠进行狂犬病疫苗免疫后,于不同时点取血检测血清抗体,分析不同采血方式对小鼠RVNA的影响。每日观察小鼠状态,并记录体重。结果在整个试验中,各组小鼠采血前后体重均有正常性增长,但各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利用率A组高于B、C组,B组和C组小鼠利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RVNA水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鼠体重、RVNA水平无差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试验成本、动物福利等因素的影响,认为间隔7天内眦采血法为检测RVNA水平试验最合适的采血方法。

  • 标签: 采血方式 狂犬病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