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由于胆囊癌早期诊断缺乏特异性症状和特征性肿瘤标志物,且易侵犯肝脏、较早发生淋巴结转移和神经浸润,导致胆囊癌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成为消化系统肿瘤内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癌症之一。临床实践证实,单纯的根治性切除手术虽然能改善早期胆囊癌患者的预后,但对中晚期胆囊癌治疗效果改善不明显。近年来,以肿瘤学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各种辅助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在普及外科规范手术切除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各种辅助治疗方法,将为提高胆囊癌整体治疗效果铺就更为宽广的道路。

  • 标签: 胆囊肿瘤 肿瘤辅助疗法
  • 简介:摘要瘢痕疙瘩是一种高复发和难愈性疾病。既往对该疾病的机制研究和治疗策略聚焦在细胞本身和局部治疗,忽略了患者全身性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基于现有的文献报道和临床证据,笔者提出瘢痕疙瘩患者的炎症体质可作为全身性因素与皮损等局部因素形成相互作用,引发瘢痕疙瘩的形成和持续发展,祖国医学脏腑功能与皮肤疾病关联性的经典理论为此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故此,笔者进一步提出需要将全身性抗炎治疗纳入未来瘢痕疙瘩治疗策略设计中,并进行临床验证。中医的祛湿与清热解毒策略则可作为瘢痕疙瘩全身治疗的组成部分。

  • 标签: 瘢痕疙瘩 中医学 炎症体质 局部全身相互作用 全身治疗
  • 简介:摘要在循证医学范畴内,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被认为是评价抗VEGF药物治疗眼底病效果的金标准。当以视力提升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时疗效水平很难有明显突破,使得非劣效性设计的RCT研究被广泛应用。在应用非劣效性研究设计时应重点关注:在验证新疗法疗效“不受损”的同时能否给患者带来其他方面的获益;界值的确定需要建立在临床意义及统计学意义综合考虑的基础上;传统的显著性检验方法并不适用于非劣效检验;非劣效性结论达成可继续追求优效性。本文将针对上述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阐述,为临床研究者在实际工作中科学开展研究设计、客观解读研究结果、正确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帮助。(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95-898)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血管生成抑制剂 眼底病 非劣效性试验
  •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肺炎在我国的暴发流行引起了全球高度关注。目前报道的儿童2019-nCoV感染病例非常有限,初步来看,儿童对2019-nCoV的易感性较低,而且病情严重程度也低。但是儿童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易感人群,儿科医务工作者需要重视儿童2019-nCoV感染的早期识别和预警,科学防控,最大程度地降低2019-nCoV感染对儿科人群的危害。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儿科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防控
  • 简介:摘要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全世界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外科治疗在AEG的综合治疗中仍占据最重要地位。由于AEG肿瘤部位和生物学行为的特殊性,腹部外科医师与胸外科医师在淋巴结清扫策略、手术切除范围和手术径路选择上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微创技术的发展使腹腔镜联合胸腔镜治疗AEG成为可能。随着新辅助治疗地位的提升,未来AEG的诊断与治疗亦需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共同完成。笔者从腹部外科医师的视角,总结AEG诊断与治疗的现状和争议,审视其研究进展。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腺癌 外科手术 淋巴结清扫 新辅助治疗 多学科团队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5年内将每周的体育课从1.5 h增加到4.5h对5~11岁儿童体质指数(BMI)和腰围的影响。方法2008年至2013年,丹麦斯文德堡6所学校作为干预组,每周为750名儿童提供4.5 h的体育课。同时,四所匹配的学校作为对照组,每周给549名儿童上1.5 h的体育课。在基线和5年内每年进行一次测量。1 299名儿童中有81名是2008年后进入这些学校的。结果基线水平的干预组和对照组超重儿童比例分别为12%和13%,腹部肥胖儿童的比例分别为15%和19%。5年后,干预组的腹部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分别为43%和51%,对照组比例为78%和84%。对照组5年内BMI比干预组平均增加了0.450 kg/m2。此项干预措施不能降低平均腰围。结论每周3次体育课,连续5年能有效降低儿童BMI和超重/肥胖的比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中国9~22岁学生2010年与2014年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0年与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选取年龄为9~22岁的汉族学生和9~18岁的藏族学生(西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小学生(9~12岁)、初中生(13~15岁)、高中生(16~18岁)和大学生(19~22岁)。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度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之间的差异,采用log-binomial回归计算不同年龄组间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的RR值。结果2010年中国9~22岁学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为20.5%,2014年为23.8%。相较于2010年,2014年中国9~22岁学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整体有所上升(P<0.001),且上升幅度东部>西部>中部地区(P<0.05)。各年龄组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均有所上升(P<0.05),且小学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上升幅度高于初、高中生和大学生(P<0.05)。除中部地区的初、高中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不升反降外,其余各年龄组东中西部地区学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均上升;东部地区的中小学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上升幅度最大,但大学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的上升幅度在3个地区中最小。各省学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的变化情况差异较大,小学生表现尤为明显。仅有3个省份4个年龄组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均显著上升。以9~12岁年龄组学生的体育锻炼1 h的概率为参照,13~15岁的RR值从2010年到2014年几乎无变化。16~18岁的RR值从2010年的0.34(95%CI:0.33~0.35)增加到2014年的0.36(95%CI:0.36~0.37,P<0.001),19~22岁的RR值从2010年的0.33(95%CI:0.32~0.34)增加到2014年的0.43(95%CI:0.42~0.44,P<0.001)。结论相较于2010年,2014年各年龄组学生校内体育锻炼1 h的概率均上升,但省间差异较大,这说明国家政策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各省应针对各自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1 h的概率。此外,高年龄组学生的体育锻炼也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

  • 标签: 体育锻炼 学生 地理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8岁、11岁和14岁受试者按性别和年龄划分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与客观测量的体育锻炼(P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我们从瑞典东南部三个中产阶级社区的六所学校招募了549名儿童和青少年(264名男孩)。使用密封式计步器客观测量每天的步数,每日填写一份关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情况的简短问卷。研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每日使用的平均分钟数与每日平均步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低使用者与高使用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总体来看,每天的步数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量呈一定的负相关(r=-0.329,P<0.001),但男孩(r=-0.340,P<0.001)低于女孩(r=-0.401,P<0.001)。当进一步按性别和年龄分层时,这种相关性仅存在于14岁的女孩(r=-0.385,P<0.001),且仅在这一组中,低使用者和高使用者之间存在差异(P=0.005)。结论每天步数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量呈一定的负相关。当按性别和年龄组分层时,这种相关性只在14岁的女孩中观察到。研究结果可能针对未来青春期女孩的体育锻炼。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