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光注射联合医用保湿修复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1—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将100例玫瑰痤疮患者分为联合组、水光组、保湿组。联合组及水光组给予水光注射,每月1次,共治疗3个月;联合组及保湿组使用外用医用保湿修复每日早晚,各1次,共治疗3个月。治疗师根据皮损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对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结果治疗12周后,联合组、水光组、保湿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分别为10.01±1.23、9.18±0.92、4.63±1.01,3个组患者治疗后红斑、丘疹脓疱、瘙痒等症状积分都有好转,联合组效果明显优于水光组(t=0.678,P<0.05)和保湿组(t=1.1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组有效率分别为94.38%、89.91%、48.12%;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水光注射联合医用保湿修复治疗玫瑰痤疮安全、有效。

  • 标签: 玫瑰痤疮 联合治疗 治疗结果 水光注射 保湿修复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复方毒星提取物(简称毒星)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模板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毒星在恩替卡韦耐药HBV稳定复制细胞系(HepG2.A64)、野生HBV稳定复制细胞系(HepG2.2.15和HepAD38)以及肝癌细胞系(HepG2)中的毒性作用;选择安全有效的高、中、低浓度毒星分别处理3个细胞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HBV cccDNA水平。以高斯荧光素酶微环cccDNA(mc-cccDNA)转染HepG2细胞,同时选择高、中、低浓度的毒星在不同时间点作用转染mc-cccDNA的HepG2细胞,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分析相对荧光强度,计算对cccDNA的抑制率,评价cccDNA转录活性。结果毒星在HepG2.A64、HepG2.2.15、HepAD38和HepG2细胞中的半数毒性浓度分别为27.01 μg/ml、29.36 μg/ml、31.20 μg/ml和52.80 μg/ml。毒星对HepG2.A64、HepG2.2.15和HepAD38细胞中HBV cccDNA有抑制作用,最佳作用时间为5 d,5 d最大抑制率分别为(84.24 ± 2.1)%、(52.02 ± 4.74)%和(47.16 ± 6.69)%,与未用药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毒星对转染HepG2细胞后mc-cccDNA转录活性的最佳抑制率为(48.44 ± 4.54)%,抑制作用优于干扰素对照组(P < 0.05),略弱于特异性敲低mc-cccDNA的pLV-CRISPR处理对照组(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毒星对恩替卡韦耐药型和野生型细胞系HBV cccDNA的复制及转录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为慢性乙型肝炎功能学治愈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共价闭合环状DNA 肃毒星提取物 转录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舒敏保湿特护联合异维A酸治疗重度痤疮的疗效。方法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收集在杭州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痤疮专病门诊治疗的重度痤疮患者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16~35(22.17±3.94)岁];对照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19~35(22.43±3.87)岁]。试验组口服异维A酸联合舒敏保湿特护治疗,对照组单用口服异维A酸治疗。治疗前和治疗56 d后进行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失水量(TEWL)、皮肤生理指标等检测。结果治疗56 d后,对照组TEWL为15.75±3.31,SCH为10.13±3.62;试验组TEWL为12.17±3.61,SCH为28.07±3.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610、12.398,P分别为0.002、0.000)。试验组囊肿结节体积、瘢痕凹陷体积和深度、皮肤粗糙度、红斑绝对值和区域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280、1.676、2.332、1.508、4.813、3.637,P分别为0.031、0.011、0.027、0.040、0.000、0.001)。结论异维A酸联合舒敏保湿特护治疗重度痤疮有较好的疗效,且能降低屏障破坏等不良反应。

  • 标签: 异维A酸 重度痤疮 舒敏保湿特护霜 皮肤生理指标 检测
  • 简介:摘要观察贝肤瑞舒润保湿(pH5.4)在维护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2020年8—11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医疗美容中心观察健康女性志愿者27名,年龄20~59(39±11)岁,用贝肤瑞舒润保湿前后,进行面部皮肤pH值、皮肤含水量、皮肤失水量、皮肤黑色素、红色素5项指标检测。27名使用贝肤瑞舒润保湿品后,均无不适、过敏、皮炎等不良反应。与基线比,皮肤含水量和皮肤失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H值与皮肤含水量和皮肤失水量配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贝肤瑞舒润保湿使用后有维护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有益于皮肤健康。

  • 标签: 皮肤 皮肤屏障 表面pH值 皮肤含水量 皮肤失水量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左眼视力下降1周;1例主诉为右眼视力减退2个月、结膜水肿10余天;1例主诉为双眼红肿1年,纳差、乏力4个月患者分别就诊眼科。3例患者均为男性,眼部检查均为双眼受累,2例表现为双眼泪腺肿大伴有球结膜水肿,1例为双眼眼睑肿胀,3例均伴有眶外组织受累,均诊断为IgG4相眼病。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患者症状均好转,分别随访58、54、60个月,其中2例患者复发1次,1例患者复发3次。(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75-378)

  • 标签: 免疫球蛋白G4相关疾病 免疫球蛋白G 泪器 眼睑疾病 眶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术后阴茎短小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复查的尿道下裂术后0.5年的57例患儿,均符合小阴茎诊断标准,年龄4~14岁[(7.91±2.89)岁]。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物理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未经治疗的患儿列入对照组。其中物理治疗组21例,使用阴茎康复治疗仪,辅以中药(丹参)药浴,30 min/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药物治疗组20例,局部涂抹睾酮,3次/d,10 d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阴茎松弛长度、牵伸长度及龟头横、纵径。对照组16例,分别测量10 d前后相关指标并与治疗组比较。结果1.物理治疗组阴茎松弛长度从治疗前的(25.48±6.13) mm增至(30.72±6.49) mm,牵伸长度从治疗前的(34.90±7.71) mm增至(41.08±8.43) mm,龟头横径从治疗前的(14.81±3.40) mm增至(16.57±3.42) mm,纵径从治疗前的(13.94±3.15) mm增至(15.82±3.5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药物治疗组阴茎松弛长度从治疗前的(21.07±4.26) mm增至(31.32±4.72) mm,牵伸长度从治疗前的(31.94±7.96) mm增至(45.39±7.24) mm,龟头横径从治疗前的(13.38±1.77) mm增至(16.64±2.10) mm,纵径从治疗前的(13.09±1.77) mm增至(16.62±1.86)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对照组阴茎松弛长度、牵伸长度、龟头横径及纵径10 d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物理治疗组阴茎松弛长度、牵伸长度、龟头横径及纵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增长,2组增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药物治疗组阴茎松弛长度、牵伸长度、龟头横径及纵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增长,两组增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药物治疗组中阴茎松弛长度、牵伸长度及龟头横、纵径的增长均大于物理治疗组,增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负压吸引和睾酮外用治疗尿道下裂术后阴茎短小均有显著疗效,但睾酮较难获取,而负压吸引治疗方法简便,无创、无痛、无不良反应。

  • 标签: 尿道下裂 小阴茎 治疗 负压吸引 睾酮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缓保湿修复对痤疮凹陷性瘢痕剥脱性点阵激光术后创面修复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皮肤科以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3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25例,年龄20~36岁(29.6±8.6)岁。采用左右脸对照方法,激光术后试验侧予以舒缓保湿修复,对照侧予以安慰剂,通过采集患者激光术前、术后1 h、1、3、7、21 d面部图片、皮肤客观数据,结合研究者半主观评价、患者主观评价观察创面皮肤反应情况、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激光术后1、3、7、21 d,试验侧皮肤含水量高于对照侧(P<0.05)、皮肤失水量低于对照侧(P<0.05);3、7、21 d,试验侧皮肤色素沉着指数低于对照侧(P<0.05); 3、7 d,试验侧皮肤红斑指数低于对照侧(P<0.05); 1、3、7 d,试验侧创面皮肤红斑、水肿、干燥紧绷等反应低于对照侧(P<0.05)。试验侧创面疼痛持续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完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侧(P<0.05)。患者对试验侧护理产品滋润度、舒适度满意度优于对照侧(P<0.05)。结论患者激光术后使用舒缓保湿修复无不良反应,可较好地抑制皮肤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后色素沉着、促进皮肤愈合,有助于激光术后创面修复。

  • 标签: 激光 舒缓保湿修复霜 剥脱性点阵激光 创面 修复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IgG4相眼病(IgG4-related ocular disease,IgG4-ROD)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学上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闭塞性静脉炎及席文状或旋涡状纤维化。该病可以累及多个眼部组织或器官,如泪腺、眼外肌、眼眶脂肪以及三叉神经等,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双侧或单侧眼眶慢性无痛性肿胀、眼球突出,可伴有外周淋巴结肿大,通常视力损害不明显,但严重时可使被累及的组织器官功能丧失而影响患者日常生活。IgG4-RO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可能与自身抗体产生、微生物感染和基因遗传等因素有关。对于IgG4-ROD的治疗,目前主要是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以及手术治疗等,这些治疗方式虽可以取得一定疗效,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高复发率、严重的副作用及术后并发症等。(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56-261)

  • 标签: IgG4 纤维化 泪腺
  • 简介:摘要IgG4相疾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IgG4相性咽喉疾病发病率低,多为个案报道,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极易漏诊、误诊,但明确诊断后疗效佳。近年临床工作者对该病诊疗逐步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旨在对本病诊疗现状及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HTRA丝氨酸肽酶1(HTRA1)基因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以及HTRA1相显性遗传性脑小血管病(CSVD)。文中对HTRA1相CSVD的定义、临床特征、MRI表现、基因和病理检查以及治疗方案进行了描述,归纳总结了该类疾病的临床特点,强调HTRA1相CSVD与其他脑白质病变之间的区别,提出了在常规临床环境下识别HTRA1相CSVD的诊断途径。除常规CSVD治疗外,该病的靶向治疗方法尚需建立。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HTRA1丝氨酸肽酶1 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 简介:摘要IgG4相性甲状腺疾病(IgG4-RTD)包括Riedel甲状腺炎(RT)、桥本甲状腺炎纤维样变型、IgG4相性桥本甲状腺炎(IgG4-RHT)及伴高IgG4血症的Graves病。此外,IgG4可能与甲状腺癌发病有关。IgG4-RT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诊断主要依据血IgG4水平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糖皮质激素是RT一线治疗方案,对于糖皮质激素不能诱导缓解及存在治疗禁忌证者,可单独或联合免疫抑制剂及生物抑制剂治疗。IgG4-RHT和伴高IgG4血症Graves病的治疗,仍以甲状腺激素替代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为主。

  • 标签: IgG4 IgG4相关性甲状腺疾病 里德尔甲状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IgG4相性疾病颅内病变的认识。方法描述1例IgG4相性疾病(IgG4-RD)颅内病变患者的诊治过程,总结其临床、影像学、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22岁女性,头痛、左眼视力下降10个月。6个月前左眼失明,眼球固定,左眼球后占位,病理示大量淋巴浆细胞浸润,IgG4+浆细胞>50/高倍视野,IgG4(+)/IgG比值>10%,予足量激素及小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维持原状。2个月前停药。半月前突发右眼视力下降伴头痛加重,5天前右眼失明伴烦渴多尿,高钠血症。头颅MRI提示右侧视神经、鼻窦、鞍区、左侧颞叶及邻近脑膜异常信号。脑脊液压力、细胞学、生化均正常。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序贯减量,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患者右眼视力逐步恢复至0.3,头痛完全缓解,尿量改善,血钠正常。40余天后复查头颅MRI本次新发病灶明显好转。结论IgG4-RD颅内病变可同时累及多个部位,但不伴颅外表现,可出现病情快速进展,及时治疗可避免不可逆损害。

  • 标签: IgG4相关性疾病 IgG4相关性眼病 IgG4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 IgG4相关性垂体炎
  • 简介: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2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对人体损害不局限于呼吸道,还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诱发神经系统疾病。SARS-CoV-2病毒作为一种新兴的病毒,可能会对神经系统产生短期及长期影响。加之,目前SARS-CoV-2的临床治疗仅限于对症支持治疗以及使用多种抗RNA病毒药物(如法匹拉韦、羟氯喹),尽管专门针对SARS-CoV-2的疫苗和治疗性抗体在测试中,但这种解决方案具有长期性,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彻底测试。因此,了解SARS-CoV-2潜在的神经侵袭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其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SARS-CoV-2的病原学、神经侵袭的可能机制以及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旨在为SARS-CoV-2的有效防控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2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gG4相性疾病(IgG4-RD)的临床特点、血清学、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及治疗、预后,为IgG4-RD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9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治的76例诊断为IgG4相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6例患者中男性39例(51.3%),女性37例(48.7%),平均年龄(56.1±11.8)岁。最常见的受累器官为颌下腺25例(32.9%),其他器官受累依次为唇腺12例(15.8%)、胰腺10例(13.2%)、腮腺9例(11.8%)、腹膜后纤维化6例(7.9%)、淋巴结4例(5.3%)、鼻窦2例(2.6%)、肺脏2例(2.6%)、肾脏2例(2.6%),胆道系统2例(2.6%),皮肤1例(1.3%)、结肠1例(1.3%)。白介素6与IgG4水平呈正相关(r=0.483,P<0.01),干扰素γ与IgG4水平呈正相关(r=0.228,P=0.048);白介素2、白介素4、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IgG4无相关性(P均>0.05)。61例患者接受病理组织学检查,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纤维化形成,IgG4阳性浆细胞每高倍镜视野下>10个,和(或)IgG4/IgG>40%。18例(23.7%)患者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2例(28.9%)患者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34例(44.7%)患者激素联合免疫调节治疗,2例(2.6%)患者未治疗;69例(90.8%)患者初始治疗反应较好。结论IgG4-RD最常受累器官是颌下腺、唇腺、胰腺及腮腺,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联合检测白介素6、干扰素γ可能在IgG4-RD的致病过程中起一定的预测作用,并可能成为IgG4-RD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免疫球蛋白G IgG4相关性疾病 白介素6 干扰素γ 临床特点
  • 作者: 张文 董凌莉 朱剑 刘燕鹰 赵岩 曾小峰 张抒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疑难重症和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1007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风湿免疫科,武汉 430030,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北京 10085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100044,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疑难重症和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100730
  • 简介:摘要IgG4相性疾病(IgG4-RD)是一种较罕见的由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伴纤维化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由于对该病认识时间较短,我国IgG4-RD的整体诊治水平参差不齐,国内亦无相关专家共识或诊治指南。为进一步提高各专业医生对IgG4-RD的认识和规范诊治水平,由中国罕见病联盟与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联合组织专家组,在总结国内外经验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共识,旨在统一我国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治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IgG4相关性疾病 诊断 治疗 预后 评估
  • 简介:

  • 标签: